“看,我們村這1000畝的甘草都發芽成活了,我們全村人以后都指望著它增收致富呢……”4月27日,吉木薩爾縣三臺鎮東地村黨總支書記郭開龍指著眼前長勢喜人成片的甘草地告訴筆者。
三臺鎮東地村地處三臺鎮北部17公里處,全村共有425戶,1800人,耕地18416畝。自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扶貧工作以來,三臺鎮東地村針對國家精準扶貧的目標要求,將高酸海棠果、甘草、辣椒等產業擺到突出的位置,種植各類農作物、藥材面積達1萬余畝,其中高酸海棠果、甘草新品種4000余畝,建設千畝以上示范點3個。
近年來,食用和藥用甘草需求量逐漸增大,為保護環境,人工種植甘草被提到重要位置。如今,大量引種中藥材,使東地村干旱帶一些原本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成了中藥材種植的沃土,甘草成了百姓致富的大產業、好項目。
三臺鎮黨委副書記魏強告訴筆者:“以前我們三臺鎮這塊鹽堿地種不了其他農作物,如今我們巧用甘草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鹽堿地乃至沙荒地均可種植的優點,在這塊鹽堿地進行了大面積甘草種植,還能提升村集體經濟的收益,村里也可以利用這些資金用于村級惠民工程,提高全村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據介紹,人工種植甘草每畝成本1000多元,兩年即可采挖,畝產1噸到1.5噸。目前市場甘草價每公斤3元,每畝可收入3000元—4000元,如果經過深加工,產值還可翻番。
同時,為了讓種植戶“保質保收”,三臺鎮成立了鎮黨委、政府牽頭,以村黨總支為主導開展組織、宣傳和動員,將每個村愿意參與人工種植甘草的農戶名單提供給勞動力轉移合作社,讓農戶參與到勞動力轉移合作社當中進行統一作業、統一管理。整個過程著手,形成供、種、產、銷一條龍的共贏機制,支持農戶規模化生產,減少生產和銷售環節,有效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