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滬上各植物園和公園綠地舉辦的花展為城市抹上七彩顏色,申城彌漫著濃濃花香。
市民看花看熱鬧,但業內人士卻看出了“門道”———作為展示植物科研、園藝水平和景觀風貌的綜合平臺,花展在推新推優、經濟環保等方面正日益發力。
新優植物品種得來不易
上海植物園舉辦的上海國際花展,游人如織。40公頃花海中,有一個國內外新優苗木、花卉品種展示區。雖然展示區面積不大、品種不多,但這在申城各類花展中已是難得。
今年國際花展的主題花卉是天竺葵,共展出50個品種,深受游客喜愛。這種原產自非洲南部的花卉,花團錦簇茂密,花葉均具觀賞性,在世界各地已廣泛種植,國內也已普及,但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我國自主培育的天竺葵園藝品種還寥寥無幾,市面上可見的多是“舶來品”。
從上世紀80年代舉辦第一屆郁金香花展以來,上海植物園每年都有不少于一場主題花展,展示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植物品種。植物園科研中心負責人趙廣琦直言:“這些年花展的園藝水平突飛猛進,但新優品種的推介卻一直不太給力。目前還是國外引進品種較多。”
原因何在?趙廣琦分析,主要是因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優品種本身極其難得,“培育一個性狀穩定的植株品種需要五至八年,篩選過程中需要一定面積的苗圃基地,之后還要有更大的苗圃批量繁殖幼苗,很多植物和公園不具備這些條件,每年花展又需要大量花卉,科研步伐跟不上”。
科研發力補上新優產品的“缺”
去年5月底,上海植物園6位園藝專家赴英國倫敦參觀年度園藝盛會———切爾西花展,這些一直和植物打交道的“花匠”紛紛感慨,國際著名花展上,新優品種最多時可占到80%以上,而我們的花展還難望其項背。
國內植物科研和園藝界已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在努力補上新優品種這個“缺”。過去5年,上海植物園已培育出17個性狀穩定的花卉新品種,僅今年2月,就有5個茶花品種“玫玉”“玫瑰春”“俏佳人”“小粉玉”和“垂枝粉玉”順利通過上海林木良種審定初審。這5個茶花品種均具有多枚花蕾簇生、開花繁密和冬春色葉等觀賞性,已在金山、徐匯、青浦等區完成區域試驗,耐弱堿性土壤、全光照、高溫等環境條件,觀賞性狀穩定。目前這些品種的繁殖、栽培配套技術完整,可大面積生產與應用。同月,植物園3個茶花新品種“上植華章”“上植月光曲”“上植歡樂頌”也順利通過現場實質審查。
在辰山植物園,科學家和園藝學家也在加緊開展植物科研,并培育出多個月季、茶花等新品種,逐漸充實到每季的花展中,還有很多品種已種植在市內街道和其他公園。辰山植物園園藝部負責人劉洋表示,從科普、科研和植物資源收集展示的角度來講,花展展示園林園藝行業新優品種、新技術和新理念一直處于“在路上”的狀態。
花展逐步擺脫高耗能狀態
成本是每年花展繞不開的話題。“花無百日紅”,如何做到各項效益最大化、而成本最低?近幾年,申城的植物園和公園對此也有頗多反思。花展選擇什么品種作為主題花,也經歷了一場“換腦筋”,從單純的好看、高耗能、強透支逐漸轉向經濟實惠、與原有環境契合、環保自然等方面。
共青森林公園相關負責人唐文斌表示,園里的都市森林百花展連續舉辦了16屆,公園早已意識到花展期間成本高企,于是一些昂貴的植物品種被逐年替換下來,“根據我們自身的森林環境做了調整,現在更多的是林間、水岸邊大片種植的二月蘭,還有桃花、海棠、噴雪花等造價不高、觀賞價值高、多年生且易養護的花卉品種”。這些改變不僅節省了辦展成本,還完善了園里森林生態體系,成為固定持久的景觀,可謂一舉多得。“由于花卉品種升級,花展的養護費用也減少了。”唐文斌說。
從今年上海國際花展的主題花天竺葵和大量使用鐵線蓮、櫻花、桃花、牡丹、杜鵑、芍藥、月季等配花上,也可看出上海植物園辦展思路的轉變。上海植物園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黃梅林介紹,天竺葵花期較長且更皮實,與花展時間契合,展出前無需補充光照或種球冷藏等“預處理”,養護容易,省去了一次換花的消耗,“預計能節約20%的花材成本及20%的換花人工成本。”而其他配花,多數也很常見、好養護,成本節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