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家蠶(桑蠶),北方有柞蠶。說起絲綢之路,大家所熟知的是從我國西部通向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殊不知作為絲綢文明的織造者之一——柞蠶,作為商品和文化載體,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由山東傳播至遼寧,17世紀傳播到朝鮮,1877年傳播到日本,1924年傳播到前蘇聯,形成一條以野蠶絲為主要貿易的東北亞絲綢之路。
目前,遼寧省柞蠶放養面積約800萬畝,年放養量8萬至10萬把(一把80畝),年均產繭量5萬余噸,占全國柞蠶繭產量的70%左右,占世界產量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柞蠶繭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
一條綠色增收之路
柞蠶,因以柞樹葉為食而得名。遼寧省東起遼東半島、西至遼西山區,到處都是天然柞林。柞樹具有耐瘠薄、耐干旱、生命力強的特點,為柞蠶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搞好柞場管理和建設,發展柞蠶生產,不但無害,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促進生態平衡。
寬甸縣虎山鎮太平川村有放蠶的傳統,如今隨著養蠶效益的提高,村里原來的荒山也都被村民們種上柞樹,建成了適宜養蠶的柞園。村民黃衛國告訴記者:“打我記事起我就跟著爺爺看放蠶,經老人傳授再加上自己摸索,學會了這門技術。村民們大都放蠶,村里原有的集體柞園,平均分給大家了。我自己還承包了一些再加上買的山一共有900畝柞園。”
在寬甸縣蠶業總站的支持下,前幾年黃衛國開始建設生態柞園,補植了近10萬株柞樹,他說:“當時柞樹苗市場價一棵就要8毛錢,柞樹苗不好買,拿錢也買不到。隨著柞樹的生長,柞園年年增產。去年春蠶放蛾卵6斤,摘繭80千粒,一千粒賣1650元。秋季收繭又賣了9萬元,一年毛收入20多萬元,凈利潤十四五萬元。現在大伙都叫柞樹為搖錢樹。”
寬甸縣蠶業總站站長賀儉說:“由于我們蠶業系統資金有限,而柞園建設面積大,去年我們采取‘借雞生蛋’的辦法,利用縣民宗局生態建設資金進行柞園建設。民宗局投入柞苗261萬株,蠶業站投入8萬株,補植柞園2.2萬畝。”
在鳳城市東湯鎮房木村的一座生態柞園里,記者看到柞園里修了一道道閘溝,防止水土流失。柞園的主人趙軍告訴記者:“我們村里沒有多少地,經濟來源主要靠柞園。這幾年通過生態柞園的建設,該修剪的修剪,該補植的補植,還有技術人員建立的病蟲害預警測報系統,現在效益提高兩三倍。”
鳳城市蠶業管理總站站長韓兆國說:“我們推廣的樹型養成技術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將柞園內原有的無干、低干柞樹更新改造成中干柞樹,中干柞更新改造成中干放拐枝樹型,使柞樹樹冠呈現多層立體結構,充分利用空間和光能,有利于提高柞園單位面積產葉量、產繭量,也有利于提高蠶繭的質量。”
2016年,遼寧省柞蠶放養面積同比略有減少,產量略有增加,蠶繭價格漲幅較大,蠶業產值同比增加較大。全省全年柞蠶放養面積600萬畝,比上年減少15%,蠶繭產量5.2萬噸,比去年增加8.3%,蠶繭產值21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加16.7%。
遼寧省果蠶管理總站站長宋國柱介紹說:“柞蠶業是遼寧省的傳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是山區人民賴以生存和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已成為遼寧省山區農村難以替代的主導產業,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條科技創新之路
遼寧柞蠶業在國內外柞蠶生產中一直占主導地位,柞蠶繭產量占全國的70%左右。遼寧蠶業的產、學、研機構體系完整,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學院、鐵嶺職業技術學院每年為蠶業生產提供許多科研成果,培養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目前生產中柞蠶業實用技術的90%、應用品種的80%均由遼寧科技人員創造,這些科技成果為遼寧柞蠶業的穩步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是世界柞蠶業科技成果的集中發源地,一直保持著柞蠶科學研究及柞蠶業實用技術的國內外領先地位,建所以來共取得包括5項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省部級一等獎等217項科技成果,占全國柞蠶科技成果的70%以上。同時該所保存著80%的世界柞蠶種質資源,為持續不斷地創造柞蠶新品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將選育出的優良新品種及時提供給蠶農,例如柞蠶高飼料效率新品種遼蠶582及其雜交種遼蠶5821是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新近推出的柞蠶生產實用型品種,新品種飼料轉化效率高、千粒繭質量及繭型雌雄開差小,對柞蠶主要病害微粒子病有較強的抵抗性,適應當前柞蠶主產區對柞蠶新品種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們還提供病蟲害防控、輕簡化放養、生態柞園建設等相關新型配套技術。”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陳增良博士向記者介紹說。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遼寧省柞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樹英研究員告訴記者:“柞蠶高飼料效率及抗病新品種的育成和推廣改變了過去柞蠶生產缺乏柞蠶主導品種、飼料利用率低、發病重的混亂局面,現已建立起完善的‘品種保育→品種選育→品種繁育→品種推廣’的柞蠶品種選育推廣模式以及相應的柞蠶資源多元化利用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在為山區農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有力帶動了農村特色產業經濟的發展。”
今年遼寧柞蠶將在中央財政農業科技推廣項目“柞蠶優質高效生態型生產技術集成與推廣”以及農業部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的共同支持下,在全省10個項目區完成推廣面積170萬畝,開展省、市、縣各級技術培訓,推廣應用生態柞園建設和柞蠶優質高效生態放養集成創新技術。
一條綜合利用之路
柞蠶絲是世界上唯一的天然野生昆蟲蛋白質纖維,被譽為“綠色天然紡織纖維”,歷來作為高檔紡織服裝面料。纖維中含有與人體肌膚相似的18種氨基酸,對人體具有良好的生理適應性,貼身舒適,享有“人體第二皮膚”之美譽,可應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生物新材料等領域。
從岫巖縣城出發向西南,在曲折的山路上行駛40多公里,岫巖縣龍達繭絲制品有限公司就坐落在一個寧靜的村莊里。“剛開始主要是做蠶絲被,后期一點點發展開始做深加工,每年大概收購蠶繭80到100萬噸加工成柞蠶絲,其中出口到印度、日本柞蠶絲有30多噸。”龍達繭絲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波向記者介紹道。為扶持蠶農生產,龍達繭絲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合作社,租了一個1000畝柞園無償供合作社社員使用,帶動50多戶蠶農。
遼寧現有繅絲織綢企業100多家,已形成繅絲、織綢、印染和針織多功能的加工體系。蠶業生產年均產值達到15億元,綜合利用年均產值100億元。柞蠶絲產品是高級保健用品,越來越受人們喜愛。“過去放蠶大多將輪伐柞樹的薪枝拉回家去當柴火燒了,現在我們將伐下的樹枝變成生產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與蠶業聯合起來,柞園倒茬后我們廢物利用,要比正常價值低一些,每年生產100多萬袋菌棒,一個菌棒能省2毛多錢。”撫順縣普惠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鄧玉國說。
近幾年柞蠶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經濟效益顯著,具有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遼寧省有柞園800萬畝,輪伐下來的柞樹枝材,是培育食用菌的良好基質,4年輪伐一次,每年可產柞枝150萬噸,可生產食用菌菌棒75億棒(盤),同時節省木材近230萬立方米,既為食用菌生產解決了基質問題,又保護了森林和山區生態。
柞蠶不僅限于繅絲織綢,還廣泛應用于醫藥、保健、食品、生物防治及飼料業等多個領域。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研制開發的柞蠶絲高檔外衣料、柞蠶絲高檔裝飾綢、柞蠶復合絲針織內衣、柞蠶絲綢工藝美術品、柞蠶絲素肽及其化妝品等已成為遼寧柞蠶絲綢工業的一大亮點,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
遼寧省果蠶總站站長宋國柱說,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遼寧將以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增添農村發展活力為目標,做精柞蠶特色產品,促進全省蠶業供給側改革,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經營規模,推廣蠶業生產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提高蠶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提升蠶業規范化、集約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水平,實現產業增效、蠶農增收和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