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注水后的蝦塘非常規整
經過三個泵站全天進水,北塘街寧車沽四村的17000畝蝦池目前全部完成注水工作,通過陸續投撒石灰消毒、殺滅有害生物等方式進行養水并經相關部門化驗水質酸堿度等指標達標后,將開始大批量投放蝦苗。
3月初,北塘街申報的兩萬畝蝦塘開始進行集中清淤,這是本市歷史上以街道為單位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清淤工程。北塘街寧車沽四村的2萬畝蝦塘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至今,中間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改造。經過三十多年的雨水沖刷以及大量殘餌和魚糞的堆積,近幾年,蝦塘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堤埝坡度降低,最深處不足1米;淤泥較深,而且淤泥中殘存的有機物質會產生有害物及病原體,導致有些蝦塘中的蝦發病率最高達到80%,這也是北塘最有名的南美白對蝦成活率不斷降低的重要原因。
昨日在寧車沽北村,新報記者站在堤埝上放眼望去,原來蘆葦瘋長的堤埝經過翻新,已經加寬到3米,能容機動車通行。清淤注水后的4000畝蝦塘一個連著一個,非常規整,水面波光粼粼,因養水程度不同池水也呈現出清濁之分。據寧車沽北村第一書記陳峰介紹,目前,池塘水深都達到2米,完全能滿足蝦苗的成長空間。金鐘蝦場的養殖負責人陳山林告訴記者,注入潮白河水后,要經過曬水、消毒、調酸堿度等養水的過程,當池水的pH值達到蝦苗的最佳養殖標準后,就可以在5月中下旬陸續投入蝦苗。“養水天數要是不夠,池水營養就不足,酸堿度也不達標,投放魚蝦苗后也難成活。”
堤埝上幾位養殖戶一邊觀察池水顏色,一邊樂呵呵地說,“你看這邊水多透亮,這池子的水養出來的蝦個頭大、味甜,成活率能提高到70%—80%。”多位養殖戶計劃進行科學養殖,將原有的粗放型養殖模式向精細化模式轉變。“這次清淤改造后的蝦塘既能夠進行優良品種養殖,也能夠進行立體化養殖,預計蝦塘產出率能夠顯著提高30%左右,今年一定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