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縣財政至少要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蔬菜產業發展的以獎代補,各鄉辦也要結合實際,拿出專項資金,并利用扶貧貸、到戶增收等扶貧資金,建設兩個以上產業扶貧基地。”5月3日,內黃縣主要領導在當天召開的內黃縣蔬菜產業發展大會上表態。
近年,內黃縣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蔬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16年,全縣蔬菜總面積達60萬畝,總產量380萬噸,總產值50億元,其中,溫棚18.7萬畝,總產量173萬噸,總產值31億元,年育苗4.5億株,溫棚規模及工廠化育苗總量居全省第一。初步形成了馬上鄉“早春甜瓜+秋延菜”、東莊鎮“早春西瓜+秋延辣椒”、亳城鄉“早春西紅柿+秋延西紅柿”、井店鎮“早春黃瓜+秋延蒜苗”、梁莊鎮溫室黃瓜套種苦瓜等七大生產基地,大棚每畝年效益2萬元以上,日光溫室每畝年效益4萬元以上。農業科技博覽園、果蔬城、龍康種植專業合作社、豐碩種植專業合作社、神農蔬菜有限公司等高標準設施蔬菜園區、蔬菜銷售生產一體化平臺相繼建成。內黃縣依托“互聯網+”,投入資金500萬元,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平臺,覆蓋全縣1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涵蓋農業生產主體1122家,并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今年,該縣將實施蔬菜擴面增效工程,力爭建成1萬畝高標準溫棚產業發展基地,依托“三平臺一基地”建設,推進蔬菜產業不斷轉型升級。
“我們一期工程流轉土地300畝,已經建成44棟新型鋼架溫棚。今年主要種植甜瓜和西紅柿,目前已經上市,形勢非常樂觀,二期工程正在建設。”馬上鄉趙信村產業扶貧基地負責人、神龍公司董事長白忠偉介紹,該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計劃總投資2500萬元,規劃建設500畝新型鋼架溫棚。公司采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嚴格執行無公害生產操作規程,預計每畝年均收入在5萬元以上。
建設蔬菜大棚前期投入大,目前,內黃縣政府正在積極協調銀行,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幫助協調貸款,力爭讓農戶納入農業保險業務范圍,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風險。張龍鄉鄉長桑越峰介紹,該鄉新型智能溫棚面積已發展到1500畝。他們出資10萬元,聘請溫棚種植專家,對全鄉新型智能溫棚種植戶進行免費全程指導,提高群眾的科學種植水平。“今年我們借助扶貧政策,將協調資金1億元,加快土地流轉及新型智能溫棚建設步伐。對發展新型智能溫棚的,在縣政府獎勵的基礎上,鄉政府每畝再獎勵5000元,激發群眾積極性。目前,全鄉意向發展新型智能溫棚面積3000畝以上。”桑越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