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等不來、靠不來,更要不來。現在國家扶貧政策好,再加上我們勤勞的雙手,我們家一年就可以脫貧。”近日,在三臺縣爭勝鄉花廟村6組,養殖戶楊波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他家依靠養殖跑山雞等家禽,日子一天天富起來。
楊波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十幾年前,其父楊昌榮因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而失去了勞動力,家庭重擔全落在母親李清華一人身上。為了減輕家庭負擔,2002年,楊波19歲便外出打工。隨后的十幾年里,楊波在云南成家立業,和妻子經營著一家餐館,日子過得也算湊合。2015年,一場大火,燒光了楊波的餐館,他因此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外債。隨后,妻子也和他離了婚。事業和婚姻都跌入谷底的楊波,只好帶著女兒回到家鄉。同年,楊家被列為“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
回鄉的楊波不甘貧窮,一心想致富。“我還年輕,不笨不傻,還有中專文化,應該有辦法讓家里過上好日子。”楊波重振旗鼓,和父母反復商量后,決定利用自家坡地優勢,飼養跑山雞。
通過金融扶貧政策,在村支兩委及“第一書記”的支持下,楊昌榮一家在爭勝鄉信用社貸款5萬元,再將自家房后棄耕的約5畝土地承包下來,搭起了一個能養1000余只雞的簡易跑山雞圈舍。考慮到初期飼養經驗不足,楊波首批選購了1000只、重約一斤的雞苗飼養,并不斷在網上查找、學習相關養殖技術,尋找銷售渠道,生怕走錯一步,給這個家庭再添霜雪。
4個月后,楊波精心飼養的1000余只跑山雞出欄了。第一批就賣出去500只,半個月后又賣出430只,凈賺近3萬元。“我們小心翼翼飼養,定期消毒、防疫,生怕出現一點閃失。”收獲第一桶金后,楊波欣喜萬分,但并沒有因此停下腳步,而是琢磨著怎樣擴大規模,增加養殖家禽種類,以早日致富。隨后,楊波拿著賺來的3萬元,新建了一個規范的磚混結構雞舍,又購進了1000只七、八兩的雞苗,再租下該社部分群眾的林地約200畝,買了800只鵝,在林下搞起種鵝及肉鵝養殖。接著,又買了40只種兔。
目前,第二批雞苗全部存活,500只雞即將出欄,還有500只已有三、四斤大小。第一批鵝500只已購回,并開始精心飼養。40只種兔全部存活,現已有純收入3000多元。楊波告訴記者:“根據這一批鵝的養殖情況,我們打算選一批作種鵝,選一批飼養成肉鵝,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應該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等我們的養殖技術好了,資金周轉開了,還計劃在山上敞養一批肉羊。”
對今后路,楊波充滿了信心:“有了政策的支持,我們全家兩年后一定可以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