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的實施,引起了眾多事農者的關注。其實,隨著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農藥殘留及土地農事污染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加大農藥的生產質量、使用范圍及用量的監管力度,向來都是全世界的共識。
作為從事多年植保的資深業內人士,顏禧童十分樂見條例的修訂實行,他認為,條例對不合理使用農藥行為處罰力度的加大,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違規使用農藥的成本,會讓一些人和組織有所忌憚。
顏禧童,致力于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市場化,在植保公司化運營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了近10年。他建立的德盛植保公司,從2008年開始在永春開展佛手茶農殘控制及追溯體系,連續八年運作服務面積達30萬畝次,形成了一套能針對性解決茶葉增產增收和環境和諧的茶葉安全生產模式。10年間,顏禧童從一個植保的門外漢成為福建農林大學植保學院的客座教授,他曾經用一年多的時間磨在田間地頭,觀察各種害蟲的習性,琢磨防治之道。
回首來路,顏禧童認為,相比農藥使用的事后監管,更迫切需要的是前期防治的科學化和精準化,其重中之重是市場化的農業生產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農技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
——農技服務探索市場化
近年來,各地政府雖然設有農技推廣部門,但其技術服務功能相對較弱,農業技術的市場化幾乎為零。各地雖有掛農村供銷社牌子的“莊稼醫院”,或掛農技部門牌子的“植保醫院”,但大都是個體經營的農資店,從業人員具備植物醫生和植物營養師專業技能的并不多,什么賺錢賣什么,無法“對癥下藥”和“按需施肥”。
市場化的農業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的相對滯后,造成國家推行的“測土配方施肥”“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等等各種有利于創造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和諧的惠農政策很難落實到實處,農業生產中對農藥及肥料盲目地過度、泛濫使用。那么,如何在創造農業生態環境和諧的同時又能給當地的老百姓農業生產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顏禧童堅定地認為。德盛植保公司目前已經形成一整套提供精細化技術服務和信息化管理的專業植保體系:一來通過綠色防控、統防統治降低防治成本,減少農藥的投入使用,茶農病蟲害防治成本下降60%,目前相同茶區非統防統治茶園病蟲害的防治成本為年220元/畝,實施德盛模式統防統治的茶園病蟲害防治成本降低到80元/畝。二來建立和推廣病蟲害預報預測網絡系統,每50戶會員設立1個監測點,實現茶園病蟲害精準防治化,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節約了防治工本費;推廣國際上流行的病蟲害防治藥劑桶混技術,減少溶劑及各種乳化劑助劑的使用量,減少藥劑包裝成本的投入。
通過植保技術服務指導田間化,使茶園病蟲害發生水平控制在經濟閾值之下,茶園品質得到有效提高,茶葉產品均可順利通過“QS”認證,茶葉經定期檢測均達到國家無公害茶葉產品質量要求,每公斤茶葉的銷售價可提高15-20元。良好的成效引起相關業界的高度認可。據悉,德盛植保與中國農科院茶科所、農大植保學院聯合成立了茶葉綠色防控技術研發與服務公司。目前已經在云南的普洱、寶山和四川的雅安、宜賓等地成立了8個辦事處,推廣德盛植保的整套方案。
農技專業人才缺乏是硬傷
——培養模式需調整
在德盛植保模式推廣過程中,讓顏禧童感觸最深的是,農業植保專技人才的缺乏。對于農民而言,他們十分渴求專業技術的指導,然而現有的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與農民需求脫節嚴重,不接地氣。農業專技人才的缺乏,越來越成為影響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硬傷。
基于此,顏禧童從開始就十分注重校企合作,聯合福建農林大學植保學院,將茶樹病蟲害防控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高校提供實踐教學平臺和大學生創業就業訓練平臺。2010年開始,德盛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開發了5個實訓基地,每年寒暑假都會接受植保專業的學生到茶園、果園實地學習。根據農林大學植保學院的統計,在2008年以前,近九成的畢業生脫離了本專業,但近些年,這個數字降低到近四成。
雖然開展了較好的校企聯合培養技術人才隊伍的模式,但是還是很難吸引大量涉農專業的大學生回歸農村服務三農。有幾個來到德盛就業的學生,甚至因為父母的觀念或者社會的偏見,而選擇了離職。
因此,依然還在兼職教授帶研究生的顏禧童建議,第一,涉農學院的教學方式要調整,開設植物醫生專業,同時把大量的教學內容和實際的農業生產相結合,讓涉農專業的學生所學所掌握的專業能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第二,各級政府要針對性制定鼓勵涉農專業的學生回歸農村服務三農的優惠政策,引導各種專業的大學生回歸農村服務三農。第三,出臺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和個人創辦農業技術服務型公司,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服務和資金的支持。
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亮點解析
變多頭管理為獨家管理
新修訂的《條例》明確,將原來由多部門負責的農藥生產管理職責統一劃歸農業部門,解決重復監管、監管盲區并存等問題。農藥登記、生產、銷售、監管和推廣應用歸口農業部門統一管理,實現環環相扣、步步把關、層層監管,可以實現農藥產銷用全程一體化管理。
評點:變多頭管理為獨家管理,既可以提高管理部門的權威性,又可以提高管理部門的責任心,提高辦事效率,還可以節約資源。無論是對農藥的生產、銷售、應用,還是對老百姓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都是一大進步。特別是對農藥行業而言,是簡政放權、節本提效的大好事。
強化對經營、使用環節的監管
新《條例》明確對農藥經營實行許可制,提高門檻,同時首次明確了農藥使用者的義務,規范農藥使用行為。此外,對制售假冒偽劣農藥等違法行為加大了懲戒力度。
評點:農藥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解決了農藥使用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強化對使用環節的管理,促進農藥科學合理施用,是從農業生產源頭把住了農產品質量關。對無證生產經營、制售假冒偽劣農藥等違法行為除原有處罰措施外,通過提高罰款額度、列入“黑名單”等加大懲戒,提高了企業的違法成本,將對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能更有力地規范農藥生產、銷售的自律行為,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鼓勵創新加速優勝劣汰
新《條例》提高了行業門檻,取消臨時登記,登記資料允許轉讓,農藥產品可以委托加工,這些改革都將推進企業優勝劣汰,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評點:廠家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登記產品數量多,低水平重復登記現象嚴重,是農藥行業的一大痼疾。取消臨時登記,以后登記的農藥技術水平更高,保證了科學性,對正規農藥生產企業十分有利。登記資料允許轉讓,有利于農藥企業簡化登記成本,也有助于擁有登記證的企業活化不良資產,一批擁有登記證的中小型企業可能加速退出行業。農藥產品可以委托加工,將極大便利農藥行業優勢互補企業、跨區域企業間的分工協作,大幅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投資。登記資料可轉讓制度,將避免后登記企業低水平重復試驗的耗費,也使得先開發產品企業的創新開發費用可以得到補償,有利于盤活行業的創新開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