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拜泉縣龍泉鎮仁義村人稱“南瓜先生”的李長龍,種植和經銷南瓜(北方稱“倭瓜”)十余年,生意越做越火,2016年經他手外銷的南瓜近6000噸,其中有1000多噸出口到臺灣。
初夏時節,在拜泉縣東門外縣電子商務創業園的大樓里,掛有“瓜先生黑土生態工作室”和“拜泉縣龍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兩塊牌匾的辦公室里,四周墻壁和玻璃柜里布滿了關于南瓜的介紹和南瓜樣品,李長龍介紹起了他的發展歷程。
曾經,創業“屢戰屢敗”
20年前,聰明能干的李長龍被選為“村干部”,先后當上了村里記賬員和出納員,不甘平庸的他干了不到兩年,便辭了“干部”的差事開始自主創業。養農用車跑運輸,車多活少又改養豬,沒掙著錢后看人家養奶牛發了家,沒成想當時奶牛價格正值高峰期,而牛奶價格卻開始逐漸走低,又不懂養奶牛技術,結果是一賠到底。
面對十幾萬元債務,李長龍夫妻感覺天要塌了:“人家都說我們家‘種地不打糧、養車不掙錢、養豬不值錢、養牛又賠錢’。”面對種種失敗,李長龍分析原因,經過深思后,決定重打鼓另開張,再找門路繼續干。
執著,南瓜終成“正果”
恰好此時,李長龍在電視上看到一條新聞,說有一個縣種植“子用南瓜”獲得豐收,賣南瓜子掙到大錢,便動了心。趕巧,他的一位同學向他介紹一個優良品種,捎來10多粒南瓜種子給他。李長龍買來關于種植南瓜的科技書籍,一邊種植一邊研究繁育種子,南瓜個個長到了四五十斤。
2004年、2005年間,他兩次參加齊齊哈爾綠博會,展銷大南瓜和推銷南瓜種子,同時賣種子。幾年下來他賺了10余萬元。有了第一桶金,李長龍堅定了把南瓜生意做大的信心。2008年,一位朋友找到他,商議讓他通過簽訂單擴大種植南瓜。熟悉了南瓜經營的李長龍當年種植200畝,并與合作社社員等種植戶簽訂800畝。這一年所收獲南瓜全部高價賣出,種植戶掙了一筆大錢,從此李長龍的南瓜生意越做越大。
為確保種植戶的收益,減小他們的種植風險,李長龍每年與種植戶簽訂收購訂單價格,2017年李長龍與種植戶簽單面積達到10000畝,在拜泉、依安、克山、克東、黑河等地種植同時,還發展到省外的吉林、內蒙古、河北等地。
偶遇,臺商“一見傾心”
2015年在機場候機時,李長龍偶遇一位臺灣客商,經過交流,雙方發現商機各取所優。原來這位臺灣客商在四川、云南等地經銷臺灣盛產的高端果蔬,同時在大陸尋找適合臺灣人口味的農副產品銷往臺灣,南瓜正是他尋找的品種之一。經過多次協商,雙方很快達成往臺灣出口南瓜的協議。
李長龍介紹:“臺灣人愿意吃南瓜,主要還是緣于其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甜糯的口感,而我國北方、特別是東北肥沃的黑土壤和夏季特有的晝夜較大溫差,具備了種植優質南瓜的先決條件,這也是臺灣客商愿意和我合作、將北方南瓜出口臺灣的重要原因。”2016年,出口臺灣等地的南瓜1780噸以上。
如今,擴大“小園”種瓜,郵政幫忙“線”上賣瓜,南瓜變成致富瓜。2016年李長龍開通了電子商務銷售通道,分別在“天貓”等電商平臺注冊商鋪,2016年網上銷售40噸,今年計劃網上銷售500噸以上。
2017年4月,李長龍注冊成立拜泉縣瓜先生食品進出口貿易有限責任公司,談起今后的南瓜經營計劃,李長龍說與縣里有關部門協商,在全縣農戶家小菜園里做文章。這也是他“精準扶貧”的一個計劃,讓家家戶戶都能從他經營南瓜中獲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