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生鮮電商發展迅猛,作為品類之一的水果,線上市場非常誘人。但如何在線上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一直未有正解。水果電商企業“果樂樂”2015年實現近3億元銷售額,2016年預計實現30%增長,最高峰時月流水超8000萬,估值超過1億美金。而究竟是什么讓這家企業有如此輝煌的成績?
零庫存,走貨量大、迅速形成規模
“果樂樂”整合所有訂單,集中向上游調貨,供應商根據訂單響應后把貨送到分揀中心,最后“果樂樂”按照指定的時間配送到客戶。這樣的模式,好處是走量大、零庫存。而且“果樂樂”統一來組織上下游,從品質到包裝都是有保障的。
互聯網的另一個好處是帶來了數據,傳統從業人員是先有貨再賣貨,不知道客戶是誰,大多根據個體經驗判斷,而生鮮電商可以根據這些經驗建立更加準確的模型,以此來反向推導采購和定價策略。
“我們知道什么季節什么品類有多大銷量,比如橙子3.5元/斤可能賣100件,2.8元/斤有300件,2元/斤可能有1000件,我反過來推,今天我需要賣出300件應該訂什么價,我要賺1000元應該什么價。”“果樂樂”創始人陳功偉強調,“果樂樂”的特征就是數據化非常清晰。
逐戶地推,自建配送團隊
“果樂樂”第一仗打的是北京,主攻社區小店。聚攏形成規模,然后沿著流通鏈條倒逼回去。地推人員挨家挨戶地去說服小型水果店,說服的重點不在于電商渠道相比傳統渠道的優勢,而是“果樂樂”能給店主帶來的最明顯的好處:1.先拿貨,后付費;2.配送上門,當場驗貨可退換。
跟京東類似,“果樂樂”一開始就自建了配送團隊。配送上門對社區小店的吸引力很大,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原有的46個二級批發市場在兩年內消失了10個以上。陳功偉解釋,二批市場通常都處在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段,容易造成城市擁堵,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會慢慢消失,這一部分功能會被“果樂樂”等新型公司替代。
野心遠不止于“電商批發”
生鮮電商理論是取代一切中間環節,實現從果園到消費者的連接,但陳功偉卻只取代二級批發市場,絕不觸碰一級批發市場的奶酪。
“電商只是我選擇進入這個行業的路徑,“果樂樂”的野心遠不止于此。”陳功偉說,無論是面對消費者的連鎖品牌,還是某一果品品牌,或是集約化流通的貿易公司,中國的水果行業還沒有催生一個足夠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