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劉光明出生于遂川縣碧洲鎮珠湖村的普通農家。他在新公布的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榜上有名,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雞司令”。”。自從劉光明創辦了全縣第一家蛋雞場后,他憑借勤奮鉆研、吃苦耐勞,“,“雪球”越滾越大。目前,他飼養蛋雞10萬羽,生產的雞蛋占領當地90%的市場份額,遠銷廣東、湖南等地。創業之路,坎坷艱辛
劉光明打過工,開過工程車,還從事過多年家禽販運。長期和雞打交道,使他對這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特意前往山東,用兩年時間系統學習養雞技術。返鄉后,他立即對當地雞蛋市場調研,發現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2009年5月,劉光明籌資60萬元,在碧洲黃崗創辦了全縣首家養雞場,依靠苦干、巧干,事業也慢慢步入了正軌。正當他信心滿滿時,第二批雞不明原因大量死亡,虧損10余萬元。
2013年,由于贛粵高速連接線“二改一”,養殖場面臨搬遷。劉光明與合伙人最后敲定將新雞場建在雩田珊田一處山場內。由于該處屬于丹霞地貌,挖掘機挖不動,炸藥也收效甚微,光這一塊就超支不少。用電線路的鋪設成本也超額20余萬元。讓劉光明和合伙人最頭疼的還是用水。起初請人四處打井,掘地百余米還是不見水,最終在距離新雞場2公里的萬安縣高陂鎮關石村,找到一處水量豐沛的水源。他當即流轉下這塊地,開挖水井,前期資金投入超支幾倍后,新雞場的建設才正式展開。科學開道,安全高產
在劉光明的雞場里,處處閃爍科技之光。
雞場內采用自動化的霧化消毒,讓消毒快捷、徹底,是阻擋病疫的一道“防火墻”。劉光明告訴記者,雞自身體溫高低,對于進食和產蛋有較大影響,在他的雞場,一個雞舍就有上萬羽雞,室溫自然較高。為此他購進了自動化溫控設備。每當雞舍內溫度超過23℃,墻上的大風扇就會自動運轉,通過空氣交換降溫,而溫度一降到18℃,風扇又會自動停止,讓溫度回升到適宜區間,如此循環往復?
“之前除糞都是人工,費時費力,現在全部由機械操作!”劉光明特意為筆者演示。通過這套設備,蛋雞排出的糞便直接掉落在履帶上,由履帶傳輸至刮糞板處,統一收集至車上。原來由工人每天清理幾次,結塊的雞糞清理難度大不說,長時間滯留雞舍,氨氣嚴重超標。
怎樣提高產蛋率,劉光明諳熟于心。善于學習的他從書本上學習,自動化照明燈被他“請”進雞舍,根據蛋雞所處階段不同,智能化調節照明時間,產蛋率始終穩定在90%—98%。
此外,為了讓消費者吃到美味放心的雞蛋,劉光明在飼料調配上也煞費苦心。他將玉米、麥麩、豆粕按一定比例,粗細搭配,而且靠中藥防疫,殘余少,安全性高,屬無公害產品,合格率高。未來之路,滿懷希望
“沒有1212部門的扶持,我們也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劉光明時常感慨。從他開辦養殖場以來,該縣人社局便一直給予大力幫扶。因為信譽好,給雞場的小額貼息貸款也逐年增加,5萬、10萬、30萬。此外,該縣農業產業化辦、縣農業局也給予了響應政策幫扶。
腳踏實地干產業,年年1212有扶持,讓劉光明及合伙人的錢包慢慢鼓起來,他更感覺到自己應回饋社會,帶領更多人富起來。
如今,雞場年利潤有300多萬,能帶動100多人就業,“我們還準備擴建,養上30萬羽雞,吸納更多貧困戶就業,我也愿意把養雞的經驗傳遞出去。”劉光明的有機肥廠也正在運營,雞糞進行加工制成有機肥對外銷售,價格能從200元/噸提高到800元/噸,有機肥廠建成后,一個月下來光雞糞就能增收3萬元。
“近幾年,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劉光明說起生活的改變,信心十足,他告訴記者,他正計劃延長產業鏈,做蛋品、雞肉加工,生產休閑食品和速食,提高附加值,擴大品牌效應。還準備在家鄉發展生態旅游,建設一家集餐飲、休閑、養老為一體的莊園,讓城里人感受鄉村之美。
“很多人也想養蛋雞,但又有很多擔憂。希望蛋雞養殖保險盡快鋪開,為想通過養雞創業脫貧致富村民解決后顧之憂。”問到劉光明如今最期盼的事時,他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