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客觀原因所限,安康一直是蔬菜“主銷區”,而非“種植區”。在安康中心城區蔬菜交易市場,多年存在這樣一條規律:冬春季“南菜北調”和夏秋季“北菜南調”。當雨季降臨,本地菜供應“由旺轉淡”,以蘭州包心菜為代表的高原夏菜,則長驅直入。
業內,把來自國內主要蔬菜產區的外地菜稱為“客菜”,而來自安康中心城區周邊農戶和蔬菜基地的菜,稱為“地菜”。據市商務局相關統計數據,僅從安康兩大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全年供應量看,“客菜”占據安康蔬菜批發總量的70%,其余30%是“地菜”。
近日,記者前往安康寶業綜合農貿市場調查。孫遠兵是市場B3號經營大戶,賣菜二十余年,在他心里,裝著一幅蔬菜供應地圖,供應區域應季而變,由他經手的蔬菜,大多來自成都、云南、湖北等地,其中產自云南的大棚蔬菜,一年賣到頭。
據采訪了解,蔬菜供應在不同季節來源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安康的冬季蔬菜供應,主要指當年11月至次年4月,以“客菜”為主,產自云南、四川等地的“客菜”源源不斷供應安康市場,品種既有白蘿卜、胡蘿卜、土豆、西紅柿等大路菜,也有冬瓜、茄子、尖椒等應季菜。到了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地菜”進入產銷旺季,這期間,外地菜供應相對減少。
6月中下旬至10月底,是安康本地蔬菜傳統淡季,這時正逢成都、湖北等地夏菜上市旺季,甘藍、青筍、芹菜、娃娃菜等80多個品種進入安康市場。此間,市民消費的蔬菜10%來源本地,90%來源外地。本地菜生產淡季品種只有6、7種,市民消費的蔬菜90%靠外地供應。全年平均下來,本地菜與外地菜比例為3∶7。
寶業綜合農貿市場經理答安軍表示,作為安康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之一,該市場蔬菜成交量穩定在年20萬噸,其中7成來自全國各蔬菜主產區,包括山東、成都、云南、福建、海南等地。
在市場走訪一圈,記者發現,掛著成都、山東、河北等外省外地牌照的運菜車隨處可見。菜販王功義說,現在本地種菜農戶越來越少,每年收成不穩定,效益又低,所以種菜的人越來越少。以今年蘿卜為例,種蘿卜的季節雨水較少,導致蔬菜長勢不良,產量低,批發價格還相對偏高,而外地蘿卜批發價格低,質量穩定,在批發市場拉貨,當然更愿意進外地菜。
在農戶、農業專業合作社困惑的同時,超市也無奈走著舍近求遠的路子。中心城區萬友水果蔬菜超市采購總監告訴記者,本地產的蔬菜往往在品質、品相上參差不齊,不符合超市采購標準。除質量、品種上的不足,還有價格上的差異。從超市采購角度來說,當然愿意就近采購,蔬菜是易耗品,最怕長途跋涉。
為此,該超市與安康周邊一些菜農和農業專業合作社保持了良好合作關系。但合作中最大困惑,還是蔬菜品種太少,太單一。超市蔬菜單品一般有60多種,本地能供應的只有7、8種,最多時也只有10多種。
早在20年前,杜榮安就在安康搞蔬菜種植,他是漢濱區東壩人,家里種了30余畝菜園,產品有黃瓜、茄子、青菜等本地蔬菜。那會兒安康蔬菜基地不多,本地菜產量也少。后來隨著城區對本地蔬菜需求量增加,杜榮安一邊搞蔬菜基地,一邊收購當地農民蔬菜。杜榮安介紹,去年他向城區一家超市供應蔬菜7000噸,像春節需求旺季,每天供貨3000到4000噸,能基本滿足城區2萬戶家庭需求。
杜榮安坦言,從總體看,安康蔬菜種植規模較低。本地菜量少,但優勢很明顯,一是新鮮,很多市民愿意購買新鮮本地菜;二是質量好,因此比外地菜至少貴兩成。不論是“客菜”還是“地菜”,減少產銷環節,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穩定菜價,這是市民喜聞樂見的。
從養生學角度來說,多吃當地當季蔬菜有利健康。從促農增收角度來看,種植蔬菜周期短、見效快,是值得鼓勵的發展項目,從平衡市場角度說,本地菜大量進入市場,可抑制高菜價。通過記者采訪了解,為何本地菜會越來越少?種植效益低、種植面積萎縮是阻礙本地蔬菜發展的重要原因。
市區一農貿市場外,一位擺攤賣白菜的菜農告訴記者,他家種了1畝多白菜,自己挑到市場最貴也是1斤一塊多錢,賣不上價,1畝能賣個千把元算不錯了,還不如外出打工掙錢容易,現在他們村基本沒人種菜了。
一位從事蔬菜銷售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蔬菜種植不像水果和糧食,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菜價又不穩定,種蔬菜的企業發展艱難。特別冬季,日照少、產量低,即使大棚蔬菜也不能保證大量上市,這就是在市場上不容易買到本地菜的原因之一。
市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王文廣認為,面前安康市場本地菜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專業菜田擠占嚴重。蔬菜生產對土地和生產條件要求較高,土壤培養改良時間較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較大。近年來,由于城市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專業菜田受到擠占,面積超過萬畝,嚴重影響蔬菜生產供給;二是蔬菜產業發展投資少。過去設施大棚和農業園區建設項目,有一定資金支持,資金數量占總投資的2——3成,而占蔬菜生產總量60——70%的露地和高山蔬菜,沒有投資,基礎設施差,完全靠天氣條件生產,生產隨意性大;三是品種雜、規模小。安康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南北方人飲食生活習慣兼有,對食材品種要求多,南北方蔬菜基本都能生長,種植品種較多,但生產規模小,除自然條件外,農民種菜積極性不高,種菜收入不如打工或從事別的行業,只能眼睜睜看外地蔬菜搶占本地市場。
“菜籃子”是事關民生的大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促進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是必然趨勢,菜農單打獨斗很難規避市場風險,而“抱團”發展不僅有利于蔬菜產業壯大,還能降低成本,有效規避市場風險,這也是我市蔬菜產業今后發展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既滿足平時市場供應,又豐富市民餐桌。
在這一點上,安康天瑞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了個好頭。公司總經理劉瑞紅經營著2200畝蔬菜種植基地。目前在安康市區設蔬菜直銷店42處,建成庫存700噸的蔬菜保鮮儲存庫1座,配套冷藏車1輛,蔬菜配送車6輛,建設蔬菜加工車間1200平方米。目前,他計劃投資2210萬元,正著手準備今年基地擴建,打造富硒蔬菜大棚300畝,新建蔬菜直銷店6個,讓更多市民吃上本地菜。
本地菜供應形勢正在逐漸發生好轉。據市農技中心相關人員介紹,從大數據分析,與同期相比,2016年我市蔬菜長勢較好,銷售順暢,菜農效益穩定。特別是去年6月到8月,本地新鮮蔬菜大量上市,既豐富了市民“菜籃子”,也平抑了市場菜價。
根據安康消費需求和立地條件,我市近年來確定“做優設施菜、做強高山菜、做精露地菜”工作思路,設施大棚重點開展菜、果與馬鈴薯搭配種植,實現分期和錯時上市,避免單一和集中蔬菜生產造成的滯銷;高山菜發展馬鈴薯—玉米—秋菜種植模式、返季節十字花科蔬菜等,發揮高山區涼爽氣候優勢,做大安康特色馬鈴薯,彌補淡季蔬菜供給,增加農民收入;露地菜重點抓好蓮藕、葉菜和茄果類等蔬菜的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生產,增加商品率,提高菜農收入。
另據了解,目前我市根據消費市場需求,加大了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至2016年底引進蔬菜新品種和特色瓜果85個,新技術2項。
專業人士認為,保護蔬菜地域品牌十分重要。比如石泉白菜、鎮坪土豆等蔬菜雖產量低,效益不高,卻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品種,除了經濟效益外,它們還承載著獨特的人文情懷,是當地人懷念和鐘情的菜品。由于市場效益萎縮,一些地域特色菜逐漸退出市場,相關部門和企業應采取相應措施,為城市留住這些特色蔬菜品種,也為市民留下一些難忘“鄉愁”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