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是我國大農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不僅在保障市場供應、解決吃魚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優化國民膳食結構和保障食物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促進漁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減排CO2、緩解水域富營養化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要先行。自2009年以來,中國工程院先后啟動實施了“中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以下簡稱“養殖I期”)、“水產養殖業‘十三五’規劃戰略研究”(以下簡稱“養殖II期”)兩項咨詢課題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礎上,近日,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在山東榮成舉行驗收會,中國工程院“水產養殖III期咨詢研究項目”(以下簡稱“養殖III期”)通過驗收,并獲得了專家們的高度好評,歷時8年的研究成果,為當前水產養殖業指明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探索創新 不斷發展
上世紀50年代,我國漁業進入恢復發展階段,漁業產量不斷攀升。但是,課題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由于同期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和需求不斷增加,水產品供應嚴重不足,而當時漁業的主體—捕撈業所依賴的近海多數主要傳統經濟種類資源衰退現象逐漸凸出,中國漁業持續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社會各界在發展中積極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
在發展之路探索過程中,“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認識到水產養殖將在現代漁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國家,也是通過干預水域自然生態系統來提升食物供給功能方面獲得了極大成功的國家,并為世界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唐啟升說。
為增加水產品產量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應該以捕撈為主,還是以養殖為主的問題困擾著人們。隨后,“養捕之爭”的出現,“是世界上首次在國家層面上把水產養殖放在與捕撈業同等重要地位上,認識到單靠漁業捕撈不能滿足人類對水產品的需求,特別是不能滿足像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大國需求,需要發展新的生產方式。”唐啟升表示。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頒布實施,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這些重要方針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隨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水產養殖業產量大幅度增加,漁業產量中養殖與捕撈之比從1950年的8:92和1985年的45:55增加到2016年的75:25。養捕比的重大變化,不僅標志著中國漁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同時也帶動了世界漁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
在“以養殖為主”的發展過程中,我國人民結合以往的積累和經驗走出了適合國情特點的水產養殖發展之路,形成了中國水產養殖特色的產業種類結構,推動中國水產養殖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中國特色水產養殖發展過程中,“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積極發展因地制宜、特點各異的健康、生態養殖新生產模式,尋求與生態環境的和諧成為新的追求和任務。
細數一段段歷史,讓唐啟升感慨萬千,他見證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變遷。“從‘養捕之爭’到‘以養為主’,到養殖大發展,到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2009-2010),到水產養殖綠色發展(2017),這個中國特色過程花了60年的時間。”唐啟升說。
經過60余年的探索、徘徊、調整和創新,中國漁業走出了一條具有顯著中國特色、以養殖為主的發展之路,在解決吃魚難、保障市場供應、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調整漁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優化國民膳食結構、保障食物安全、緩解水域富營養化和應對全球變化等方面,為中國社會乃至世界做出重大貢獻。
8年長跑 意義重大
為了推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自2009年以來,中國工程院先后啟動實施了養殖I期、養殖II期,這兩項課題是中國工程院“中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和“養殖業‘十三五’規劃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的重要研究內容。
據了解,課題組如期完成各項研究任務,并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形成一系列新的認識和建議。比如課題組指出,中國特色的水產養殖既具有重要的食物供給功能,還有顯著的生態服務和文化服務功能;凝練出綠色、低碳的“碳匯漁業”發展新理念和“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和發展以養殖容量為基礎的生態系統水平的水產養殖管理等。
唐啟升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在國家政策支持和產學研聯合攻關的基礎上,我國水產養殖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產量持續增加,形成了多品種、多模式、多業態的大格局。通過科技進步、養殖方式和品質多元化,以及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我國水產養殖業在新品種培育、病害防控、設施裝備改良、飼料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與此同時,我國的水產養殖業正處于由快速發展向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亟須探索水產養殖的新方式,拓寬發展的新空間,研發適用的新技術。
“當前,水產食品安全、生態安全、養殖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等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唐啟升說。
因此,正確認識和科學分析水產養殖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對于在經濟新常態下,依靠科技拓寬發展空間,深化發展內涵,克服制約產業發展的各種障礙,讓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養殖I期和養殖II期的基礎上,針對目前水產養殖業存在的問題,中國工程院啟動了養殖III期項目,包括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現代海水養殖新技術、新方式和新空間發展戰略研究”、中國工程院中長期咨詢項目“動物健康養殖發展戰略研究”之“水產健康養殖發展戰略研究”課題。
8年長跑,課題組轉戰南北,采取了“實地調研、資料分析、會議研討、戰略咨詢”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先后在山東、湖北、福建、江蘇和四川等地開展現場調研、座談會、咨詢會等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課題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方建光介紹,為掌握我國海水養殖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存在問題和產業技術需求,“現代海水養殖新技術、新方式和新空間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組織開展了10次國內調研,考察了遼寧大連獐子島海洋牧場、山東榮成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浙江溫州陸基循環水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等。此外,該項目組成員還奔赴國外,考察了日本南部海水魚類養殖、以色列陸地高效養殖、挪威網箱養殖等。
“我們的項目雖然分為新技術、新方式和新空間,但是我們的目的是‘三新合一,綠色發展’,而且要一步步地去推進。”方建光說。
在“水產健康養殖發展戰略研究”課題方面,莊志猛表示,這項研究解讀了我國水產健康養殖理念和內涵,分析了國內外水產養殖發展現狀,剖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凝練出發展戰略和主要任務,并提出保障措施和對策建議,意義重大。
“養殖I期、養殖II期、養殖III期水產養殖戰略研究課題歷時8年,橫跨了‘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三個五年計劃,研究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充分體現了此項戰略研究的連續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前瞻性。”課題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猛說。
建立水產養殖容量管理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課題組將有關研究成果先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匯報,以《院士建議》的形式上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等有關部門。
同時,研究成果還以專著的形式出版,包括《中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水產養殖卷》《中國水產種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發展戰略:新思路、新任務、新途徑》等。
“我們這個《院士建議》,一是強調進一步發展的重大意義,其次,建議的核心是建立水產養殖容量管理制度,這是解決水產養殖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百年大計,在世界上具首創意義。”唐啟升說。
《院士建議》中指出,開展水產養殖容量評估是科學規劃養殖規模、合理調整結構、推進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也是保證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發展的前提。水產養殖容量評估應納入政府的制度性管理工作,建立區域和省市級水域養殖容量評估體系,組建相應的評估中心。
此外,還應以生態系統容納量為基準,制定國家和省市水域、灘涂、池塘等養殖水體利用規劃以及相應的技術規范,實施水產養殖容量管理制度,為綠色發展現代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監管措施。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唐啟升表示,中國漁業必須遵循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大力促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和資源養護型捕撈業,促進增殖漁業和休閑漁業新業態的發展, 努力實施綠色低碳、環境友好、資源養護、質量安全的生態系統水平漁業管理,以保證中國特色的漁業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為中國和世界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