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茶葉缺水,我300多畝茶田多虧了有這些機器幫忙灑水才有希望熬過這個夏天。”近期連日高溫,麗水市松陽縣新興鎮的茶農孟文魁每天大清早就奔向自己的茶園進行機械噴灌。
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松陽縣12.37萬畝茶園正經歷著茶葉“機器換人”新型標準化經營模式的轉變。
走進中國最大的騎行茶園大木山茶園,隨處可見攝像頭、傳感器,同時,借助農業物聯網系統,茶園已實現自動灌溉、自動檢測苗情和病蟲害,完成了茶葉質量全程可追溯。
“當前我縣茶葉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茶樹修剪機械化率、統防統治機械化率、名優茶香茶加工機制率、茶葉后加工(分選)機械化率均已達100%。”縣茶辦張林福介紹。
在推進機器換人的基礎上,全縣圍繞生態建設和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轉變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發展與生態、效率與效益、人與自然和諧的新路子。
在生態種養道路的探索中,松陽縣形成了“豬—沼—茶”精細化生態種養新模式。該模式將生豬排泄物就地處理,形成沼液利用地形自然落差自流至豬舍周邊的茶園供給茶葉生長所需養分。 “我家豬肉是寶,豬糞也是寶,一年下來光茶葉肥料這一塊就為我節省了七八萬元,重點是零污染零排放,大大改善了養殖場地的環境。”雪峰云尖生態循環種養基地農場主孟文化說,“我們基地還因此被省農業廳列為‘種養結合生態消納’試點呢。”
據農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縣建造沼氣工程116處,其中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65處,大中型規模畜禽場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利用率97%。此外,上半年全縣茶葉秸稈清運利用量達2.55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3%。生態種養助推了農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迅速提升。
“當前農業正經歷著一場從量到質、從保證供給到有效供給的嬗變,目標就是要通過改革,進一步調順產業體系、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不斷激活農業內生發展動力。”縣農業局負責人吳為民說:“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一個全新的生產生活生態循環圈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