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級農業部門繼續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質量興農,從生產和監管兩端發力,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標準化生產水平有力提升。加快農獸藥殘留標準制修訂步伐,新制定農獸藥殘留國家標準924項、農業行業標準88項。強化標準實施,推動各地加強標準集成轉化。實施“三品一標”提升戰略,以“三品一標”引領農業品牌化,不斷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覆蓋面和影響力。“三品一標”產品累計達到11.8萬個。
執法監管成效明顯。保持高壓嚴打態勢,部署開展了禁限用農藥、獸用抗菌藥、農資打假等7個專項治理行動,全系統上下聯動,出動執法人員224.3萬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企業122.2萬家次,查處問題1.06萬起,公布執法監管典型案例19個。
安全縣創建扎實推進。全面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落實屬地責任,創新監管模式,在監管體系建設、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監管、全程可追溯、誠信體系建設等五個方面發揮率先作用。對首批107個安全縣(市)進行授牌,確定第二批215個縣市作為創建試點單位。
追溯體系加快構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于6月30日上線,公布相關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制定追溯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組織四川、廣東、山東三省開展試運行工作,努力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體系。
風險監測評估深入開展。聚焦突出問題,嚴防嚴管嚴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例行監測范圍覆蓋155個大中城市、100個品種和94項參數,基本涵蓋主要城市、產區、品種和參數,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7.6%。
監管長效機制穩步構建。聯合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等29個部門簽署備忘錄,建立農資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對失信主體實施聯合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