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浙江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漁寮社區王孫村的漁民林中夏,還時常駕著自己12馬力的小船出一趟近海的草嶼島,“一大早放網,下午三四點拖網,有時一網拖上來的螃蟹、海魚能賣1000多元。”他說。但他知道,這樣的捕魚日子快結束了,這條屬于“三無漁船”的小船,就要被有關部門拆解。
為了修復海洋的生態環境,為東海漁場減壓,浙江省決定從今年開始,用3年左右,開展漁場“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所謂“一打三整治”,是指依法打擊涉漁“三無”船舶(指用于漁業生產經營活動,無船名號、無船籍港、無船舶證書的船舶)和違反伏休規定等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全面開展漁船“船證不符”整治、禁用漁具整治和污染海洋環境行為整治。
蒼南縣擁有漁區人口20多萬,“三無漁船”2018艘,總數占全省近六分之一,既是溫州漁業第一大縣,也是全省整治任務最重的縣。截至10月9日,蒼南已累計取締“三無漁船”274艘。林中夏的漁船,是王孫村第二批被確定拆解的漁船,對此他并沒有什么異議。“前幾年,我也有一艘出遠海的大漁船,但出了幾趟海都虧了,才換成現在這只小船。”他說:“現在出海捕魚越來越難賺了,如果沒有柴油補貼,基本都會虧。”
漁船被拆解的漁民開始設法把資金投向水產養殖。林中夏3年前就和親戚、朋友合伙建立了王孫水產養殖合作社。“主要放養厚貽貝、紫貽貝,還有羊棲菜、鼠尾草等等。”他說,因為資金有限,前幾年合作社的養殖規模只有20畝。王孫村距離漁寮金沙灘只有十幾分鐘的車程,因此王中夏養殖的貽貝很容易就能在當地的農家樂酒店賣上好價錢,他粗略算了算,一畝每年平均能收入8000多元。漁船被拆解后,他計劃今后把精力都投入到養殖上,今年他和合作社的合伙人,拿出積蓄湊了80多萬元,把養殖規模擴大到80畝。“現在村里就屬我的養殖面積最大,許多村民還找我想入伙呢。”
據蒼南縣有關部門介紹,自開展“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以來,該縣加大了與周邊縣市區的協調互動,會同平陽縣和福建省福鼎市開展了聯合“清港”,對異地生產靠泊的“三無”漁船展開有效打擊,消除執法盲點。而在對三無漁船進行執法的同時,該縣積極開展漁民轉產轉業,出臺了主動上交“三無漁船”資金補助辦法,推進灘涂生態恢復園建設,目前已投入資金150萬元。在綜合改善生態環境基礎上,開發淺海養殖、觀光、休閑旅游產業。吸收150余漁民勞動力,并引進商業資本2803萬元建設蒼南海洋牧場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進行人工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