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圣地、雪域高原,這里是世界第三極,也是亞洲水塔。這里有著全國比重最高的農牧區、農牧民,九成以上的國土面積為農牧區、八成人口集中在農牧區。這里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同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小康社會的愿望更加迫切,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上同樣不甘人后。
近年來,西藏堅持特色發展和綠色發展,充分拓展農業生態旅游功能。以六大特色產業為依托,布局三大農旅圈,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區情決定改革方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突出抓好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環境保護三項重點,提升西藏自我發展能力”。在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上,區黨委書記吳英杰指出:“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精準發力、適時調節,著力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布局,著力培育內生發展動力,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吳英杰進一步提出,把擴大供給和提高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發揮優勢,產業調整布新局
產業發展源于特色優勢和市場需求。西藏的優勢在于綠色和特色,這里是全國天然草場最大的省區,青稞種植產量占全國的70%,牦牛存欄量占全國的1/4,藏香豬更是西藏特有的放牧型豬種。市場需求表現為肉奶需求旺盛、青稞主糧供不應求、飼草缺口巨大。大力發展青稞、草業、牦牛、藏豬、綿羊、奶業,既發揮特色優勢,又滿足市場需求,自治區黨委、1212就此提出西藏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重點。
在《西藏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基礎上,自治區提出了“八個百千萬工程”和“114”發展戰略,特色產業呈現區域集中、優勢發展、“質”“量”兼顧發展態勢。以“一江兩河”糧食主產區為主,布局青稞產業;以天然草原生態保護為主,藏中、藏東南人工飼草生產加工為輔,布局草產業;以藏東北為主,布局牦牛產業;以城郊為主,布局奶產業;以藏中北為主,布局藏系綿羊產業;以林芝為主,布局藏豬產業。
今年以來,西藏農牧業在抓量和質上下足功夫。青稞實施“雙增長”計劃,推廣“藏青2000”等新品種185.58萬畝,預計今年青稞畝產提高9公斤;2016-2017年投入資金65.92億元,在加大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的同時,人工種草28.17萬畝;在實現草畜平衡、牲畜存欄量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帕里等牦牛優良品系和霍爾巴綿羊等優勢類群的培育推廣,實施短期育肥計劃,牛羊肉產量不降反升;通過黃牛改良、優質奶牛引進,用好草養好牛,打造高原好奶源,奶產量穩步提升,人均占有量已達國際平均水平;藏豬產業制定標準化養殖規范,出臺了藏豬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打造林芝藏豬產業發展示范區。
以青稞和草業為基礎產業,牦牛、藏豬、綿羊、奶業為優勢產業,“雙擎四驅”特色產業布局勾勒成形。現如今,沿江河谷青稞穗隨風搖曳、點綴著點點金黃油菜花;羌塘大草原一片綠的海洋,風吹草低見牛羊;美麗的西藏江南,藏香豬正在歡快地奔跑;在高原腹地吐蕃故里,奶牛在青青的草地上悠閑地踱步。西藏高原結構調整、產業布局成果初見成效。
守住底線,綠色發展是王道
西藏農牧業優勢不只是特色,更是綠色。西藏持續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大力發展人工種草,就是要天然草喂飼無污染牛羊,保持“土生土長”“原汁原味”。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天然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4.7%,比2008年提高了13.8%。
加大荒漠化治理,2017年蒙草集團進駐西藏山南市扎囊縣,投資3億元打造萬畝生態修復植物苗木繁育基地;億利集團進駐西藏,投資39億元,在雅魯藏布江沿岸59萬畝荒漠化土地上再造“庫布其”。
化肥農藥施用量零增長,農藥使用量比去年減少93.29噸。在拉薩曲水、尼木兩縣,化肥農藥零使用試點全面展開。在山南,近百畝試驗田正在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試驗。在食品安全監管上,西藏農牧部門與食藥監部門簽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合作協議,建立了無縫銜接工作機制,區、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的搭建為綠色發展把住了入口關和出口關。當雄縣推出帶身份證的牦牛肉,實現了生產全程可追溯。
以綠色發展促品牌建設,目前全區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105個、綠色食品35個、有機食品23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8個。“拉薩”青稞啤酒、“藏緣”青稞酒、“高原之寶”乳業、“藏北”牦牛肉、“幫錦鎂朵”藏毯等特色農畜產品品牌不斷涌現,拉薩“凈土”、昌都“藍天圣潔”等區域品牌越做越強。
彰顯特色,發展成果惠牧民
依托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西藏農業生態旅游已成朝陽產業,三大休閑農牧業以藏中、藏東南、藏西北為區域已具雛形。以“拉薩市-日喀則市-山南市”為主線的藏中農耕文化與特色產品旅游體驗圈,主打文化遺產觀光、藏家樂、休閑農牧園區、美麗鄉村、農耕文化深度體驗;以“林芝市-昌都市”為主線的藏東南景觀農業與休閑旅游體驗圈,主打休閑生態旅游、美麗鄉村旅游、創意農牧產品開發與特色植被觀賞;以“阿里地區-那曲地區”為主線的藏西北游牧文化與草原生態旅游體驗圈,主打天然牧場觀光、游牧文化體驗。
以優勢資源為依托,青稞、草業、牦牛、奶業、藏豬、綿羊六大支柱產業協同發展。以生態和文化為支撐,“農業+旅游+生態”新產業添注新動能的高原特色產業端倪顯現、動力十足。農旅結合產業發展迅速,上半年進藏游客860萬人,實現收入92.55億元;預計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元,同比增長14.3%。
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牧民。拉薩市林周縣強嘎村村民索朗旺堆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租賃700畝土地種植飼草。他說,西藏市場缺飼草,他的飼草都由公司收購,除去成本,每年能賺一二十萬元。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朱拉鄉是原種藏豬保護基地,現在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養藏豬,年出欄3000多頭,戶均增收2000多元。山南市扎囊縣西卡學村的央金,把8畝耕地全部流轉給種植合作社,到縣里當了保潔員,不光土地租金比自己種每畝高出近400元,還有務工收入近兩萬元。
守住綠色、發展好特色,農牧業發展可持續了,產業強了、增收路子寬了,農牧民的笑容也更燦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