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要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適度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強化公民生態道德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很早就有天人合一、天人調諧的思想,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而是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也是有靈性、有生存權利和生命尊嚴的,人類應該對大自然懷有感恩之心、敬愛之情,尊重自然、珍愛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是目前關于人類與自然緊密關系最生動、最形象、最深刻的描述。
生態環境的好壞,反映了人們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道德水平的高低;人們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道德水平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好壞。我們要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平等發展”“誠信友善”的生態道德觀,充分意識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生產中注重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嚴查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企業;生活中堅持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簡約消費、健康消費,避免奢侈消費、浪費性消費。我們每一個人既是良好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受益者,也是生態環境破壞的受害者,要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愛護我們的生命一樣愛護生態環境,人人、時時、事事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推動者、維護者。
提升公民生態憂患意識
生態憂患意識,是人類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而萌生的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擔憂意識。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經提醒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只有樹立生態危機意識、生態憂患意識,才能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才能像愛護自己家園一樣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
在工業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發達國家曾經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因為一旦生態環境被破壞了,修復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很大代價,有的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了,無論花費多長時間、多大代價也修復不了。要利用影視作品、圖片展覽、現場案例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通過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國節能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提升公民的生態憂患意識。
各級領導干部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組織者、推動者,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要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急功近利。要有生態保護的“底線思維”,時刻堅守生態紅線,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發展與美麗并行。要認真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對生態文明建設成績突出的地區、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要堅決嚴厲追究責任。
提高農民綠色生產意識
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城鄉失衡現象比較明顯,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對畜禽糞便隨意傾倒、排放,導致河流水系污染的現象時有發生。
要加強對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教育,普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提升他們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意識、責任意識,讓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進村莊、進農戶、進地頭,讓廣大農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生產生活行為直接關乎自己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關系到子孫后代,營造人人參與環保、人人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在保證“米袋子”“菜籃子”質量的同時,又讓農民從發展綠色農業、保護生態環境中得到經濟利益。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是黨的十八大給我們描繪的美好愿景,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人人都樹立起責任意識,時時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必將邁向新的臺階,美麗中國夢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