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鎮太運村,以前因為產業少,基礎設施差,勞動力薄弱,導致該村大部分村民貧困,該村也被定為市級貧困村。11月16日,記者來到這里,驚奇地發現,以前貧窮落后的太運村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調整產業結構
記者在太運村助民食用菌示范基地看到,辦公樓、接種室、鍋爐、粉碎機、切草機、裝載機、攪拌機、裝袋機等生產設備一應俱全,十幾名工人正手提籃子在大棚里采摘蘑菇,時而傳來歡聲笑語。“這些蘑菇早已經被預訂了,我們正在抓緊裝箱發貨給采購方。”見到記者,該村黨總支部書記秦宗成放下手中的籃子從食用菌堆里走出來,笑盈盈地說,現在每天都要運送3000斤食用菌,工人們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復著采摘、整理、裝箱,忙碌得很。“以前太運村產業單一,在家務農的村民一直種植傳統農作物,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全村2300多人,外出務工的就高達1600多人,村里留下來的大多是留守婦女和老人。”秦宗成回憶往昔,搖著頭說,由于本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導致部分田地荒廢不說,發展產業也缺乏勞動力,所以該村以前發展一直很滯后。“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近年來,縣里和鎮上的領導多次來村里實地調研,村委也開會征求群眾意見,經次市場調查,結合本鎮豐富的牛糞資源,最后才決定培育食用菌,主要種植雙孢菇和平菇。”秦宗成告訴記者,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該村12個組道路基本上實現通達,村內各項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為培育食用菌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特意邀請了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來入股指導,還多次組織本村村民到各地食用菌基地學習種植及管理經驗。”據秦宗成介紹,該食用菌場總投資103萬元,去年6月份修建完工,共有87畝蘑菇大棚,還建起了占地4300多平方米的平菇菌袋培育廠房。以前專業合作社只有1個戶,40多家散戶,今年已經發展到了3個大戶,60多家散戶。
科學種植蘑菇
“我們現在的食用菌主要在廠房里培育,在廠房里培育有四個方面的優勢,一來預防災害、提高產量,二則可以控制溫度、確保質量,三是室內層架有效的節約土地,四是降低勞動力。”秦宗成興致勃勃地說,利用發酵過后的牛糞和玉米秸稈作為原料,既把牛糞變廢為了寶,又能幫助農民增收,我們食用菌基地采取的培育模式,在我縣尚屬首家。“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大都是公公、婆婆級別的人了。”秦宗成笑著說,食用菌的種植及管理,勞動強度并不高,村里的留守婦女和老人完全能勝任。菌袋統一放在合適的位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就可收獲。合作社還采用廠房集中生產菌袋的形式,將生產出來的菌袋以成本價賣給農戶,農戶不需要任何技術即可盈利。同時,合作社還可對農戶種植的食用菌進行統一收購,幫助農戶解決銷售難的問題。
談及是否發展其他菌類品種,秦宗成坦言,品種繁多單項產量就會減少,合作社專業培育平菇和雙孢菇,把產量和質量做好,才是最重要的,現在已經供不應求。
分紅兼職打零工
“每天工作8個小時和上班族一樣,工作比干農活輕松,活了這么大歲數還能按時領工資,以前做夢也不敢想啊!”家住太運村1組的萬世祿今年已經62歲了,孩子們外出務工,老伴在家種植糧食,自己平時就在食用菌基地里打零工,每月收入近2000元。
萬世祿告訴記者,家里大部分開支都靠孩子外出打工,自己平日種植的糧食都只夠自家吃,也沒有額外收入,自從村里辦起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自己也入了幾千元的股,年底還能分紅呢。“合作社主要是為了造福百姓,所以名字叫‘助民’,我們的目的就是帶動更多的農戶來一起發展食用菌,帶領全村農民奔富路。”秦宗成表示,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和吸納村民入股,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可帶動全村200余農戶增收致富,村里的留守婦女和老人也可以利用空余時間來基地打工或學習培育技術,村里發展的食用菌產業,每年戶均可創經濟效益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