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年前開始在自家院子里養殖伊普呂肉兔,如今年出欄肉兔5000多只,年收入近30萬元,純收入十幾萬元。真沒想到,像我這樣成天坐在輪椅上生存的一名重度肢體殘疾人也能在自家院子里掙大錢。”家住潼南區太安鎮蛇形村的肢體殘疾人米澤建說。
今年37歲的米澤建5歲時因一次醫療意外事故造成胸脊椎以下全部癱瘓,成了一名靠輪椅生活的重度肢體殘疾人。米澤建不愿靠父母和政府生活,2009年,他在家人的幫助下,開始學習肉兔養殖。由于剛開始不懂技術,幾年下來成效甚微。2012年,潼南區掀起了發展庭院經濟的熱潮,米澤建深入細致地了解了相關政策和市場后認為發展庭院經濟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于是,米澤建一邊不斷鉆研摸索伊普呂肉兔養殖經驗,一邊開始發展立體庭院經濟,擴大兔子養殖場規模,探索循環利用、延長產業鏈,兔子的排泄物處理后則回到農田,用于青飼料、生姜、水稻的施肥。如今,他的養殖場籠位達到1500個,喂養種兔200只,飼養肉兔5000多只,年純收入十幾萬元。
一人富了不算富。米澤建還幫助周邊15戶殘疾人家庭搞起了肉兔養殖,被幫助的殘疾人家庭每戶年出欄肉兔1000只以上,純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談及對未來的打算,米澤建信心滿懷地說:“一是再擴大養殖規模,籠位增加到2500個,年出欄肉兔10000只;二是準備流轉土地50畝發展水產養殖及種植業,發展立體庭院經濟,帶動周邊至少30戶殘疾人家庭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