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國內外迅速升溫,這一次升溫和前幾次的升溫不一樣,它不是學術界發起的,而是產業界發動的。這個升溫過程在農業領域可能會稍微慢一點,但每年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樣板工程。專家初步估計,到2025年,農業的人工智能潛在市場總額約為200億美元。
最明顯的是,近兩年水產界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工廠化養殖,是設施化養殖,是轉型升級。現在,無論是工廠化養殖還是更高級的循環水養殖,都只是轉型升級的初級階段,人工智能才是終極目標,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放勞動力。水產作為重體力工種,在這個背景下,無論是外塘養殖、室內養殖還是循環水養殖,未來都繞不開人工智能這個方向。
智能水產,或者稱之為水產4.0時代,是指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就是水產先進設施與陸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術規范和高效益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
可以想象一下,未來的智能水產是這樣的:通過實時采集溫室內溫度、水溫、溶解氧、亞硝酸鹽、氨氮、光照環境參數,自動開啟或者關閉指定設備。可以根據用戶需求,隨時進行處理,為設施農業綜合生態信息自動監測、對環境進行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模塊采集溫度傳感器等信號,經由無線信號收發模塊傳輸數據,實現對池塘或養殖池的遠程控制。
2002年,英特爾公司率先在俄勒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線葡萄園,傳感器節點被分布在葡萄園的每個角落,每隔1分鐘檢測一次土壤溫度、濕度或該區域有害物的數量,以確保葡萄可以健康生長。這是一個典型的精準農業、智能耕種的實例。
2009年,日本富士通公司開發的富士通農場管理系統以全生命周期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為重點,帶動設施農業生產、智能畜禽和智能水產養殖,實現設施農業管理、養殖場遠程監控與維護、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
因此,也有人評選出未來水產養殖里最具突破性的技術,這些技術其實就代表了人工智能水產的未來方向。我們相信,未來水產界會有更多跨學科的交流與融合,一步一步走向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