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農產品進入市場銷售前要“批批檢測”,不合格產品就銷毀處理;實行無現金交易,交易信息實時納入追溯系統;產品交易后就地打印可追溯憑據,手機掃描“追溯碼”即可查詢產品來源信息及檢測結果……日前,海峽蔬菜批發市場健全完善追溯體系建設,實現“一品一碼”可追溯,基本完成符合農產品追溯要求的規范化市場改造工作。
自建農產品檢測室
引入眾多先進設備
福州市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在全省先行先試,開展以“一品一碼”為核心的可追溯體系試點。隸屬于福州市國資委的民天集團率先響應,主動落實經營者主體責任,于今年9月建成福建首個批發市場食用農產品無線手持終端“智慧食安”系統,初步實現可追溯的電子化閉環管理。在今年9月國家食安委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督查中,該成果得到督查組充分肯定。
日前,記者走進這座占據福州70%蔬菜供應份額的批發市場,發現農殘檢測中心已經投用。它是全市農產品企業自建面積最大、配備專業人員最多的檢測中心。
福州民天實業有限公司海峽蔬菜批發市場總經理林修建說,市場內實行“批批檢測”后,檢測量劇增,因此斥資升級農殘檢測中心,采購了多通道農藥殘留量快速檢測儀、氣相色譜檢測儀、液相色譜檢測儀等先進設備,配備了實驗室設施,還引進了實驗室管理和技術人才。該中心面積增至400平方米,工作人員從20名增至40名;新建監控展示中心,面積為200平方米。從9月投入使用以來,檢測中心的檢測樣本量從原來每日隨機抽檢500批次,變為日均1200批次。
實行“一品一碼”
農產品全程可追溯
“我在海峽蔬菜批發市場做生意超過7年,隨著市場改造,不僅秩序更加規范、環境更好,而且交易更加規范、專業。”前日一早,邵大利忙著卸載一車將近6萬噸的貨物,同時做著老顧客林善佺的生意。
邵大利拿著無線手持終端的平板電腦輕擊幾下,數分鐘后雙方就完成交易——這是福建省首個批發市場食用農產品無線手持終端“智慧食安”系統。記者掃描單據上的二維碼,可以看到品種、產地、檢測結果等內容。記者通過邵大利的個人賬戶看到,當天11時許,他就完成185筆生意,共計15669.5元。
林修建說,依托電子交易系統,市場交易雙方需分別實名辦卡,實行無現金交易。進場貨主需持身份證明、貨物產地證明等材料,到客服中心登記辦理溯源卡,方可進入交易區。市場設置門崗門禁,建設統一專用的進口“采樣通道”和出口“驗單通道”,形成“一進口一出口”閉環管理,杜絕農產品從非正規渠道進入和流出市場,確保進場和離場的農產品全面納入追溯管理范圍。同時,針對首次入場交易貨主的農產品,專門設置“待檢區”。
林修建說,系統升級后,以交易卡登錄電子交易結算系統,也實行無現金交易,交易品種、數量、買方賣方等動態信息實時納入追溯系統管理。若發生食品安全問題,除了可以追溯至檔口外,還可以迅速鎖定貨主、貨物的來源及流向,有利于監管部門及時處置,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風險。目前,已辦理貨主溯源卡近2000張,買方交易卡2.13萬張。目前,共采集交易追溯信息近210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