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道”中做有氧運動的魚你見過嗎?原來只在淡水養殖中應用的“跑道”養魚技術,在寧海被運用到了海水養殖中。近日,由浙江省寧波市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海水池塘循環水“跑道”模式養殖技術研討會暨現場會在寧??h召開。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以及相關縣(市、區)的代表前來取經、觀摩。
海水池塘循環水“跑道”養殖技術是采用推水設備等讓海水不間斷地在“跑道”(一個個獨立的水槽)內流過,帶來氧氣、食物,帶走糞便、殘渣,從而大大提高魚的存活率和生長速度,而且由于魚在池塘里的“跑道”上不停地“跑步健身”,魚的肉質變得緊密,味道更鮮美,市場售價高。
此前,“跑道”養魚技術只在淡水養殖中運用。2017年,寧波市漁業技術推廣總站開展了海水池塘循環水養殖技術研究,經省、市漁業專家論證后,選擇在寧??h開展這一技術研究、試驗。
今年5月,寧海大佳何鎮成人學校在海塘里的三條跑道中放入日本黃姑魚、黃魚、鯔魚等魚苗,單條均重分別為3克、140克、255克,分別投放了2.6萬尾、7000尾、8000尾。
養殖過程中,寧波市漁業技術推廣總站、大佳何成人學校的技術人員,根據當地的海水水質狀況、環境條件等因素,以及養殖跑道的類型,科學配料、投喂,有效處理殘餌和糞便,不斷觀察試驗,加強水質檢測、監控,做好病害防控措施,積累了經驗。
經半年多時間的養殖試驗,技術人員發現在投放的三類魚苗中,日本黃姑魚和鯔魚的抗病力強,成活率可達90%以上,而黃魚的成活率相對較低,只有50%,主要原因是黃魚的耐高溫能力較差。截至上月底,捕獲的單條日本黃姑魚、黃魚、鯔魚重量分別達到了406克、575克、1059克,魚的長勢良好。
現場觀摩中,與會代表針對這一海水養魚新模式中魚的投放密度、進食時間、進食量、食性馴化、海水凈化、水溫控制、疾病預防等技術問題進行了交流,重點就如何解決黃魚耐高溫、黃姑魚在露天池塘中如何安全過冬、設備材質耐海水腐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對黃魚耐高溫能力較差現象,大佳何成校的專家提出,可提高投放黃魚苗的尾重,從而縮短養殖周期,避開高溫天氣。這種方法得到與會人員的認可。
寧海縣大佳何鎮海水養殖業非常發達,擁有海域灘涂面積1.29萬畝,建有以對蝦、梭子蟹、青蟹、蟶子、牡蠣、海帶為主的萬畝國家級海水養殖示范園區。為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水平,解決池塘養殖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大佳何成人學校創建了“農科教基地”,開展養殖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同時依托基地,示范推廣養殖新模式、新技術,促進海水養殖業發展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