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光照充足的寧波象山石浦鎮蒲灣村的稻田上誕生了浙江省最好吃的大米。日前,從省農業廳傳來喜訊,由我縣選送的“財安”稻漁共生稻米躋身“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獎產品。這一殊榮,正是我縣實施并推廣綠色生態的稻漁共生種植業態帶來的豐厚“饋贈”。
從稻米高產到優質,從讓人民吃得飽到吃得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我縣種植業轉型升級的生動體現。今年上半年,縣政府專門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稻漁共生”穩糧增效模式的實施意見(試行)》,要求各鎮鄉(街道)、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全面支持、推廣綠色生態的稻田漁業,推進稻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魚稻互養共生是該模式的特色,即水稻為魚類(鱉、泥鰍、蝦等)提供庇蔭和食物,魚類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等作用。
此次獲得金獎的稻米就是稻漁共生的“結晶”,它產自石浦財安家庭農場。農場主王財安介紹,他在農技部門指導下,充分利用蒲灣村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條件,選用“甬優17”品種,采用“稻漁共生”生態種植模式,今年稻田養魚60畝,養河蝦、養甲魚各20畝,合理使用有機配方肥、減少使用化肥,實施配方測肥、綠色防控和農藥、化肥減量等綜合技術,同時配套先進稻米精制加工機械,才造就了這一優質生態稻米。
據悉,自2016年開始,為推動稻米生產向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培育優質稻米品牌,推進水稻品質結構優化,省農業廳組織開展了“浙江好稻米”評選活動。今年是活動的第二年,評選程序嚴格,指標要求高。其中,稻米的理化品質、食味品質、安全指標等內容統一由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檢中心進行檢測,按國家和農業行業相關標準進行量化評分,若出現農殘安全指標超標情況,實行一票否決。在此基礎上,由評委會組織專家進行綜合評審,評選出金獎產品和優質獎產品若干名。“財安”稻米憑借稻漁互養的生態優勢,以米粒纖細、色澤晶瑩、口感松軟的特點,榮登“浙江好稻米”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