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留在自家存折上的21萬元種糧農民直補,今年3月就已挨個轉款給600多戶租地農民,心有不甘的同時,煩惱還在繼續。“不少農民長期不取糧補款,所以最近還有農戶問我,補貼到底打過來沒有?”12月1日,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種糧大戶冷小波向記者“抱怨”。
不光是冷小波,記者調查發現,全省多地出現類似的種糧大戶難以真正享受新政紅利現象。
省財政廳數據顯示,2004年,我省首次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當年兌付糧食直補資金5.22億元;2006年開始實施農資綜合補貼,當年安排資金5.361億元。隨著對農業扶持力度加大,補貼額度不斷增加,2014年全省種糧農民直補資金總額已達68.34億元。
在試點情況較好的旺蒼、宣漢等地,政策完善不斷促進糧農發力,多年撂荒地成為“香餑餑”,多地糧食產量與增幅創新高。
問題接踵而至:一些不種糧甚至將土地拋荒的農民享受著補貼,而真正租地種糧的農戶卻無緣補貼。為打破“大鍋飯”,圍繞“誰種糧,誰受益”原則,我省于2013年在廣漢等11縣(市、區)啟動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調整完善試點,變補“有田者”為“種田人”。今年,全省又新增24個試點縣(市、區)。省財政廳計劃,3年內糧補新政覆蓋全省72個產糧大縣,瞄準更多種糧農民,以推進糧食安全國家戰略和土地規模化經營。
然而,試點一年多來,全省多地存在承包戶因領不到補貼,通過漲租金或表示取消租地,將成本變相轉嫁給種糧大戶,或大戶不得不將到手的補貼返給農民的現象,鼓勵糧食規模生產的好政策因此沒有較好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