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為啥這些雞都戴著紅色的‘小眼鏡’?”11月27日,記者來到伊寧縣維吾爾玉其溫鄉上阿山于孜村村民馬海龍家,看到雞棚內有數百只山雞,有的拍打著翅膀,從木架上飛到地面;有的埋頭啄食槽里的麥麩,不時警覺地朝周圍瞟一眼;有的悠閑地踱步……記者發現,這些山雞的喙上大都套著一個橡皮套,不禁好奇地問。
馬海龍笑著告訴記者,由于山雞野性未改,特別是雄雞之間經常發生啄斗,常有一兩只被啄得頭破血流,甚至因此死亡。為解決這一難題,他通過網上查詢,購買了一批專用橡皮套,將那些“脾氣”不好的雄雞的喙都套上。戴上“小眼鏡”會讓雞的視線縮短一些,這樣就不會因打斗受傷了。
說到山雞養殖,馬海龍既興奮又擔憂。2008年,馬海龍的哥哥馬海忠高考失意后閑在家里。一次偶然的機會,馬海忠看電視節目《致富經》里播放山雞養殖的經驗,也動了心,隨即以每羽10元的價格從上海購進了第一批500只山雞雞苗,空運到伊犁??吹交畋膩y跳的雞苗時,馬海忠信心滿滿,一心想把自己的山雞養殖業干好。當時,伊寧縣還沒有人搞這類特色養殖。
由于之前馬海忠和家人沒有山雞養殖經驗,誤以為和土雞養殖沒什么兩樣,便把500只雞苗全部放進了木板搭建的籠子里,籠子里還鋪了兩層紗網。雞苗一天天長大,馬海忠沒高興多久,就發生了悲慘的一幕:雞苗不安分地在籠子里打斗,相互踩踏導致死亡,最后只剩下120只。活下的雞苗部分腿腳也已經殘疾。
開局不利,馬海忠深深體會到了創業的艱難。他通過查詢資料和閱讀相關書籍,認真總結了山雞死亡的原因:山雞野性較強,加上籠子里關得太多,擁擠不堪,導致踩踏死亡。后來,馬海忠在家人的幫忙下,把原來的棚圈改建成雞棚,外形似塑料拱棚,里面用木棒搭幾個架子,把雞苗散養在棚內。雞苗慢慢長大,馬海忠沒有打算賣,而是留著下蛋。
第二年,馬海忠沒有購買雞苗,自己用熱水袋孵化雞苗。500枚雞蛋最后孵出了200只小雞。通過精心管理,雞苗一天天羽翼豐滿、體表鮮麗,馬海忠心里充滿了憧憬與希望。經過5個月的精細飼養,這二批雞苗陸續進入銷售期。馬海忠到縣城制作了一個廣告牌立在村頭的公路上,商販便主動打來電話咨詢,并上門提貨,一對山雞賣到了200元。
隨著飼養技術的日益成熟,馬海忠的山雞養殖規模也逐漸擴大,年出欄1500只左右。后來,馬海忠結婚成了家,和妻子一起外出干活,山雞交給弟弟馬海龍飼養。
山雞養殖對于馬海龍這個年輕人來說,起初很新鮮,擔憂卻與日俱增。
“現在的成活率比剛開始高了很多,但時不時也有死亡。有時白天看著還精神抖擻、活蹦亂跳,第二天就死了。”馬海龍說,山雞野性未改,好斗且嬌氣,有時不小心撞在木樁上就死了。還有一次雞棚頂被啄了一個大洞,飛出去了20多只。
最讓馬海龍擔憂的是山雞的銷路。“現在伊寧縣養山雞的有好幾家,不再是什么新鮮事。養得多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加上大家在市場上都是單打獨斗,養殖也沒上規模,銷售成了一個問題。”馬海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