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3日啟動“心連心·共圓夢——2014關愛農村殘疾人”大型互動公益活動報道以來,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關注。5月14日,內江市東興區郭北鎮景坡村村民鄧碧英向記者訴說了她和家人的心愿:建個標準化養兔場,實現年純收入突破1萬元。
鄧碧英的丈夫張樹貴因腦梗塞導致身體下肢行動不便,成為肢體三級殘疾人,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家里還有一位老人長期臥病在床。“我因要照顧家里不能外出打工掙錢,種地也只能填飽肚子!”談起往事,鄧碧英眼里噙滿了淚水。
2012年10月,郭北鎮殘聯的工作人員來到鄧碧英家,通知她代表丈夫去參觀鎮上新建的殘疾人養兔扶貧基地,并免費參加了養兔技術培訓。更讓鄧碧英沒想到的是,靠養兔起家的進士村殘疾婦女李申珍還送給她家一個兔籠,里面裝著1公4母5只種兔——后來她得知,這是東興區殘聯開展的“接力傳遞式”殘疾人養兔扶貧工程。
在鎮殘聯的指導下,鄧碧英一家走上養兔脫貧之路。“養兔不需投入太多勞動力,我們這里草料豐富,飼料不愁,很適合殘疾家庭入行。”鄧碧英說,肉兔繁殖速度非常快,一對成年公母兔一年即可繁殖仔兔100只以上,可她家場地小,每年只能存欄近50只。
“這后面還有一大塊空地,可以建一個標準化的養兔場,每年存欄肉兔100只以上,可實現年純收入突破1萬元。”鄧碧英指著屋后的空地,描繪起了新的藍圖,“但新建一個養兔場需要不少投入,我希望能得到進一步扶持,做大規模,以后幫助更多的殘疾家庭養兔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