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行駛在大寧縣三多鄉寬闊的城鄉公路上,車窗外田間的景色如美酒般醉人。遠處,一排排大棚錯落有致,透過掀開的棚紙,將一片片翠綠映入眼簾。迎風想象,露珠在枝葉上漫步,菜花競賽般生長,而大大小小的瓜果則不約而同地躲進了藏不住身形的葉子里,偷偷地紅著臉。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棚里演奏著祥和與靜謐的 “農家樂”。
拐進村子,一排排民房映入眼簾,我們即將采訪的李潤廷就住在村口不遠。走進院子,迎面是一排新修的磚窯,窗明幾凈,折射出幸福的光線。南屋下的摩托車泛著金屬的亮光,鋁合金的門窗,太陽能的浴室,院子雖然不大,卻非常精致。
李潤廷是三多鄉川莊村地地道道的農民,2011年以前,他和村里的大多數人一樣,習慣種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延續著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傳統。一年下來,畝產不足1000斤,十幾畝地的收入還不到10000元,屬于典型的低產量、低效率、低收入。倘若年景不好,收成不豐,他就得數著日子過了。家里的幾口人要吃飯,孩子要念書,雖說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醫保,能報銷一部分,但自己勞作了半輩子的身體,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不舒服,去趟醫院沒個大幾百塊錢根本下不來;家里的父母都八十了,該孝敬也得孝敬,日子過得那叫一個緊巴巴。
孩子上學,光每年的學費都得勒緊褲腰帶攢好長時間,好在孩子們懂事,知道家里的情況,上學都是靠自己打零工掙生活費,沒怎么跟家里拿錢。好不容易等到大兒子畢業了,終身大事又擺在了他的面前,村子是附近出了名的貧困村,誰家的姑娘都不愿意嫁進來,娶個城里的吧,除了要買房子,彩禮錢還有一大堆,盡管孩子總說要自己奮斗成家,讓他們不要操勞,保重身體要緊,可是做父母的哪能不著急,他只能農閑時外出打點零工,多攢幾個是幾個吧。
無數個夜晚,李潤廷輾轉反側,一根接一根地燃燒著沒完沒了的愁緒:自己一大把子的力氣,種田也是一把好手,光種玉米,啥時候也種不出金疙瘩。人家靠著土地能發家致富,我咋就摸不著那個道兒呢?可要是不種玉米,我還能種點兒啥?
改變命運的種子不知何時已靜靜地播撒到了這個莊稼漢子的心里,只差了一個萌芽的季節。
日頭東升西落,多少次劃過了村莊的天空,不知不覺,春天的裙角悄悄地鋪到了黃色的山丘上,綠成了生機的沃野。
“我縣三多鄉利用片區扶貧開發資金,在全鄉范圍內開展大棚種植項目,對農民實施免費建棚、免費培訓、包產包銷等扶持政策,鼓勵貧困地區農民通過大棚種植,脫貧致富”,老李目不轉睛地盯著當地的電視新聞。一瞬間,他心里的那粒種子,萌芽了……
這一年,李潤廷承包了4個拱棚,有兩畝地大小??伤闶窍铝舜罅?,完全陌生的耕種方式,從育苗、種植、病蟲防治到采摘,都是縣里請來專家耐心地講解,手把手地教,僅一茬下來,就收入了1萬多。這真是前所未有的收成啊,看著手里厚厚的紅票子,想著今年還有一茬要種植,他的心里跟施了化肥一樣,特別有勁兒。
有了頭一年的豐碩成果,更堅定了他種植大棚蔬菜的信心,在他的感染和帶領下,村里有點想法的村民也跟著種起了大棚蔬菜。一時間,原本一望無際的麥田變成了無數的大棚。
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李潤廷把所有的干勁兒都放到了大棚里,他不斷引進優良品種,培育更具特色的蔬菜,還在縣里專家的指導下,摸索到了病蟲害防治法,大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才短短兩年,他家地頭的大棚面積從最初的兩畝發展到現在的四、五畝,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今年,在專家的建議下,他家的蔬菜大棚全部采用二層膜覆蓋,又安上了膜下灌溉、瓜菜上架等一整套的先進栽植技術,瓜菜的上市比以往足足能提前15天,收入更是水漲船高,每畝可以增收5000元左右,來年每畝大棚的收成突破15000元的大關根本不是難事,專家預期效益比去年增值37%。
如今,李潤廷家的大棚里,綠汪汪的菜葉上凝著幾滴炫著光澤的露珠,慢悠悠地滑到了葉子的尖尖上。再過些日子,成熟的瓜果就要運到城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說來真是汗顏,當初他根本不懂這個合作社是個啥玩意兒,以為是騙人的,為了打消他的顧慮,鄉領導幾次進行講解,這才讓他徹底放了心,不久,他就跟合作社的人打成了一片?,F在,他明白了,合作社將可以把自己的蔬菜進行處理,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量,提高附加值,比自己直接拿去賣的價錢高了一大截。
今年,在全縣農村人才工作座談會上,李潤廷作為產業帶頭人應邀參加,被評為產業狀元,領了3000元獎金,作了經驗介紹,縣委劉書記親自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大大地露了回臉。他是真心感嘆國家的政策好啊,尤其聽了縣委劉書記在人才座談會上的講話,他心里熱乎乎的,感到自己使命光榮,更加堅定了帶領群眾發展大棚蔬菜脫貧致富的信心。
采訪中,李潤廷的妻子告訴記者:“如今國家的政策好啊,重視農民,扶持農民,剛開始我們都不了解,以為是騙人的,是鄉領導一次次做我們的工作,動員我們承包大棚,還帶我們去參觀,讓我們打消了疑慮,更可貴的是鄉領導包村包戶,責任到人,誰家大棚里有病蟲了,誰家大棚灌溉不順暢了,他們都及時解決,到了瓜果成熟的日子,他們又多方奔波,聯系銷路,就像忙活自己家的事一樣。說句實在話,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他們真的功不可沒。”看著他們老兩口一臉的笑容,似乎一瞬間滿屋子都氤氳著幸福。
從李潤廷家出來,我們采訪了三多鄉相關領導,了解到三多鄉的老百姓之前都是種植傳統農作物,2011年開始,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確定了在沿川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項目的工作發展思路,三多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利用片區扶貧資金在沿川4個村委建棚、育苗、鼓勵農民承包蔬菜大棚。發展前期,鄉村干部深入田間,現場解決農民們關心的問題,親自指揮項目的建設。如今,大棚就是 “聚寶盆”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種植大棚蔬菜已成為村民積極樂意的事情,他們已成為了真正的受益人。 “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堅持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思路,根據各村耕地狀況的不同,因地制宜,引進各種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真正做到為老百姓服務,做老百姓的公仆,我們有信心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全鄉老百姓脫貧致富”。
據了解,大寧縣三多鄉片區扶貧開發設施蔬菜產業項目共涉及三多村、樓底村、茨林村、川莊村4個行政村,以建設蔬菜大棚為主要項目,已建成單體蔬菜大棚200余座,面積達到200余畝,造福菜農135戶,年直接經濟效益達200多萬元。下一步,三多鄉將在技術管理培訓、防治病害、銷售服務等技術要領進行指導,不斷提升全鄉大棚蔬菜的科技管理水平,繼續壯大大棚蔬菜產業規?;?,使大棚蔬菜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 “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