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過了春節,菜價就會明顯回落。而今年快到4月了,菜價依然居高不下。“菜籃子”變得沉重后,直接導致市民的餐桌成本大增,同時餐飲行業也是叫苦不迭。據商務部門相關數據顯示,晉城蔬菜平均批發價格創下了十年來的新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菜價居高不下?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

菜價高漲,市民大呼買不起。
A 菜價高漲市民叫苦不迭
“春節都過去這么長時間了,可菜價還在‘過年’。”近來,不少市民調侃菜價。
3月29日上午,記者來到澤州路上的福旺多超市,各種新鮮的蔬菜一應俱全,然而高昂的菜價卻讓人望而卻步,豆角王每公斤17.6元,尖椒每公斤16元,西紅柿每公斤11元……記者在超市繞了一圈,發現根本沒有“一元菜”的蹤影,“兩元菜”也不多,土豆每公斤4元,白菜也不再是“白菜價”,每公斤5元。
菜價一高,市民只能看價買菜了,低價蔬菜成市民飯桌“新寵”。超市銷售員宋華萍對記者說:“以前顧客買菜都是直接就挑選,現在顧客買菜反復比較價格,便宜才買,貴的看看就走了。目前,相對較便宜的土豆、洋蔥、白菜的銷量很大,像豆角這類比較貴的菜銷量小。”
動輒5元以上的菜價不僅愁壞了買菜的市民,就連飯店老板也表示“壓力山大”。太行路上一家飯店的負責人王軍對記者吐苦水:“本來現在飯店生意就不好做,菜價還這么高,調高飯價會把顧客都嚇跑了,而適當減少菜量,顧客也會有抱怨。難做啊!菜價再這樣高下去,店都快開不下去了。”現在,他已經把雇的服務員辭了,就他和老婆兩個人硬撐著。
蔥和蒜是飯菜里不可或缺的調味品,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蔥和蒜呈現出“蒜你狠”“向錢蔥”的態勢。蔥每公斤14元,蒜每公斤17元。“以前顧客都是買一捆蔥,如今,不少顧客只買一兩根蔥。”一位銷售人員說。
B 菜價三問
1.菜販有沒有哄抬菜價?
不少市民在抱怨菜價的同時,把矛頭指向了蔬菜銷售者:“賣菜商販一直把持著高菜價,他們今年一定賺得盆滿缽滿。”
近日,記者來到了綠盛蔬菜批發市場,詢問了幾個蔬菜商販,他們回答卻大相徑庭。
“今年能賺個零花錢就很不錯了,我家今年的蔬菜銷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商販劉強利無奈地說。他解釋,菜價雖然高,但是銷量大幅減少了。“很多市民一聽那么高的菜價,搖搖頭就走了,要買也是每種蔬菜買一點。我們和顧客一樣盼著菜價能降,菜價低了,盡管利潤低,但銷量大了,薄利多銷,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利潤。”劉強利說出了很多商販的心聲。
據商務部門相關數據顯示,上周我市蔬菜平均批發價格6.08元/公斤,環比上漲4.65%。數據顯示,今年進入3月以來,我市蔬菜平均批發價格始終在每公斤6元以上,與往年同期價格相比高出四成以上,蔬菜平均批發價格甚至創下十年來新高。
2.菜價居高不下為哪般?
今年春天,蔬菜價格一直“高燒不退”,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記者帶著疑問來到了晉城市蔬菜辦。
“近期菜價連續走高,主要是因為供不應求造成的,惡劣天氣、中間環節利潤嫁接等因素也推高了菜價。”市蔬菜辦主任宋楓春解釋。他說,蔬菜價格上漲的原因首先是惡劣天氣。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去年干旱、雹災、降雨等極端天氣多發,全國范圍內蔬菜明顯減產。南方地區在經歷了1月中下旬強寒流的襲擊后,蔬菜由于反復受到低溫陰雨天氣的襲擾,秧苗受損比較嚴重,部分品種的蔬菜有提前退市的趨勢。后續產地蔬菜還不能形成批量上市條件,蔬菜供應的銜接出現斷茬現象。現在主要的狀態是南方產區缺菜,北菜南運。北方蔬菜供應量減少,根據市場規律,蔬菜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而3月初的“倒春寒”也給菜價高位添了“一把火”。三月初多場“倒春寒”和南方持續陰雨天氣,導致蔬菜生長緩慢,壞死率高,上市期推遲,產量大幅減少。眾所周知,從農田到餐桌,看似簡單的生活日常品,卻要經過“層層選拔”才能到達消費者的手上。每經過一道環節,就要加一份利潤。天氣情況不良,蔬菜運輸難度大,運輸費用會提高。運輸過程中,惡劣天氣導致病爛蔬菜比例大大增加,需要人工篩選,這樣便增加了人工費用。在銷售過程中,由于蔬菜供應量少,商販惜賣,進一步抬高菜價,中間層層費用最終全部轉嫁到銷售價格中。
3.本地那么多大棚,咋解不了困?
外地調運的蔬菜價格“高高在上”,為什么本地菜不能給菜價“退燒”呢?
記者了解到,全市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約4萬畝,春秋大棚種植面積約2萬畝,溫室大棚約2萬畝。設施蔬菜中,高平市占“半壁江山”,接下來澤州縣、沁水縣蔬菜產量也不容小覷,我市主要生產西紅柿、黃瓜等蔬菜。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我市本地蔬菜主要來源于溫室大棚。首先,蔬菜大棚生產成本高,技術要求高,管理費用大,上市的蔬菜價格自然跟著“水漲船高”。其次,去年的寒潮溫度直逼零下二十度,導致我市部分溫室大棚蔬菜凍死,拉秧現象嚴重。而近來多發霧霾天氣、陰雨天氣,導致我市溫室大棚蔬菜光照不足,生長緩慢。最終導致我市溫室蔬菜大棚不同程度減產。
而關于春秋大棚的蔬菜,宋楓春表示,眼下還沒到集中上市的時間。春秋大棚本地菜大批量集中上市時間是每年7月份到9月份,每年這時,本地菜不僅可以很大程度滿足我市的蔬菜需求,甚至還會出現內部“消化不良”的情況,需銷往外地。而我市春秋大棚每年11月到來年4月不生產蔬菜,所以沒有蔬菜進入市場流通。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天氣轉暖,本地蔬菜將逐漸恢復供應,外地的蔬菜也會源源不斷運輸進來,菜價會逐漸恢復正常。
C 市民聲音
市民吳靜:在很多老百姓的心中,買菜方不方便、菜價貴不貴成了事關幸福指數的事情。在菜價高昂的時候,希望政府可以宏觀調控。
市民張宏亮:在我市開設幾個“一元菜”供應點,解決百姓買菜燃眉之急。近期,海口、深圳、太原等地紛紛實行“一元菜”政策,“一元菜”幾天換一次,而且不同超市的蔬菜品種有所差異,加大了市民選擇的余地。這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穩定菜價,還能緩解群眾“買菜貴”的難題。
市民劉鳳梅:希望相關部門加大對本地蔬菜種植的扶植力度,給全市蔬菜合作社提供直銷場地,減少蔬菜批零環節,降低蔬菜流通成本,讓菜農和市民都能得到實惠,真正解決好農民“賣菜難”、市民“買菜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