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市民正在購買豬肉。
豬肉價格高企,消費者有點“肝顫”;利潤雖大,養(yǎng)殖戶卻鮮有補欄;供求失衡,豬肉價格“泡沫”發(fā)酵。豬肉漲價的背后推手,是始終存在又難改變的“豬周期”,更有短時間內恐無法擺脫的經濟壓力……
“五一”過后,豬肉的價格又漲了。
5月5日中午,在省城一家服裝店打工的張美月下班回家時,順路來到水西關南二巷的小孫放心肉店。
“五花肉多錢一斤?”
“22.5元!”大概擔心美月聽不清,店主幾乎是喊出了這個價格。
“這么貴!”美月本能地反應。
“不貴!現在誰家的豬肉不賣個十七八塊錢?何況我賣的是放心肉,便宜的說不定是‘注水肉’!”
便宜的是不是“注水肉”,美月也并沒有專門研究過,但是20幾塊錢一斤的豬肉真讓她驚詫了,也讓她陷入了沉默。
從8元到20元,從春節(jié)到“五一”,豬肉價格一路飆升。坊間甚至有段子說,猴年“大師兄”休年假,所以“二師兄”瘋了。
應對漲價,百姓實行“囤貨制”
近一個月來,豬肉價格幾乎是一周一漲。雖然省商務廳數據顯示豬肉零售均價最近微降,但市場上動輒十幾元一斤的豬肉,還是讓不少人大呼“吃不起”。
記者近期走訪太原各大市場了解了豬肉行情。
零售方面,太原各大超市、早市的豬肉價格在14元左右;連鎖肉店價格從14元至18元不等;少數豬肉店鋪售價超過了20元一斤。批發(fā)市場方面,截至5月7日,太原河西農產品批發(fā)市場、九州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等白條豬批發(fā)均價約為每斤11元,零售價則普遍在14元左右。
相比今年春節(jié)前每斤8元的價格,肉價已經翻了一番。
不僅山西漲價,國內生豬養(yǎng)殖信息網站搜豬網、豬價格網數據顯示,近期國內豬肉價格再創(chuàng)新高,個別省市批發(fā)價突破了15元,相比之下,山西的豬肉價格還不算“離譜”。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老百姓開始“囤貨”應對漲價。有的甚至天天去市場看價格,逮住便宜就使勁買。楊裕生就是如此。近兩個月來,他幾乎天天去家附近的西羊市早市打聽豬肉價格,只要“跌”至“心理價位”之下,他就買幾斤回來。7日早,太原市西羊市早市的豬肉賣到了每斤17.7元。肉攤前,市民楊裕生有些“小驕傲”地對老伴兒說,“幸虧咱們上星期剛買了十斤,才15元!”
供不應求,“二師兄”生來就高貴
豬肉漲價,作為產業(yè)鏈源頭,生豬價格怎可能不漲?
截至5月7日,仔豬每頭賣1000元,母豬(50公斤以下)每頭賣2000元,出欄價為每斤10元。在三個月前,仔豬只賣600元,母豬賣1500元,出欄價在7.5元左右。
短短幾個月,“二師兄”是怎么做到“生來高貴”的?
歸根結底,還是存欄量少,供不應求。媒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國內母豬總存欄量只有不到3800萬頭,遠低于2012年底逾5000萬頭的峰值。
周邊的情況也是如此。榆次得天緣種豬場去年同期的生豬存欄量大約在4000頭,此時少了一半。比起養(yǎng)殖大戶,壽陽的養(yǎng)殖戶高栓六家里僅剩十幾頭母豬了。實際上,無論規(guī)模大小,今年多數養(yǎng)殖場的生豬存欄量都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左右。
記者調查發(fā)現,導致生豬供不應求的原因非常多。
第一大因素是價格。2013年至今年年初,生豬市場始終處于低迷期,不僅每斤5元左右的出欄價讓不少養(yǎng)殖戶心灰意冷,各類疾病也讓豬出欄率下降,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場不再補欄,散戶不斷退市,導致整體供應量下跌。第二是全國范圍內的生豬養(yǎng)殖業(yè)近年來都開始實行深度去產能,國家畜牧補貼政策的關注重點也是在規(guī)模化養(yǎng)殖戶這里,這就增加了養(yǎng)殖戶淘汰率,進一步導致供需緊張。
一來二去,豬價在春節(jié)后自然高漲。
害怕“豬周期”,養(yǎng)殖者不敢盲目入市
雖然生豬價格沖到了高點,但飼料價格卻前所未有地好,大豆2.2元一斤,玉米0.8元一斤,豆粕1.3元一斤……當下養(yǎng)豬的利潤也非常高。
以散戶模式計算,一頭15公斤左右的仔豬養(yǎng)成125公斤左右的肥豬,飼料成本大約800元,按生豬出欄價每斤10元計算,賣一頭豬收入2500元,就算一頭仔豬購進價1000元,凈利潤還能達到700元。如果養(yǎng)殖戶有大量母豬,靠賣仔豬掙錢最好,飼料成本只需200元左右,利潤卻能達千元。散戶尚且能掙這么多,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場更不用說。
不過在養(yǎng)殖戶看來,豬價高企更讓他們擔憂,甚至害怕在這個高點入市。“好比炒股,股市一直站在6000點上,你敢炒嗎?養(yǎng)殖戶追求的是穩(wěn)定,而不是市場成天大起大落。”左權的養(yǎng)殖戶李偉華說。
然而穩(wěn)定特別難,榆次得天緣種豬場的負責人說,養(yǎng)豬業(yè)素有“豬周期”之說,豬肉價格連續(xù)跌三四年,就會有一年大漲。所謂“豬周期”,恰恰是受豬肉價格低迷期影響的養(yǎng)殖戶在高點大肆補欄的結果,最終會導致生豬存欄量過高,使豬肉價格再次下跌。
始終有圖一時之利者存在,“豬周期”就難破。山西明一牧業(yè)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李先生說,目前省內個別地區(qū)的生豬出現了“越賣越小”的情況,就是有人大量補欄,不惜購買體量不足的豬,這不僅加大了技術風險,更會使市場走向畸形平衡。
不過,李經理也表示,這種情況非常少,多數養(yǎng)殖戶都對補欄理性看待。“大家都清楚價格高點也是風險高點。所以入市前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場要先核算供求關系、疾病風險等,散戶也會通過一些渠道對比價格數據。”
養(yǎng)殖者理性,卻也無奈,他們害怕“豬周期”,也無法從“飛天”的豬價上獲得信心,只能靜觀其變。
調控放儲,恐難緩解供需矛盾
近期發(fā)改委等部門數據顯示,本周國內仔豬平均價格已經達48.9元/公斤;全國豬糧比已上升至10.56:1,連續(xù)6周超過國家調控預警紅線;10日山西白條豬批發(fā)價每斤12元。伴隨著這組數據的是,多地緊急向市場投放儲備肉、補貼屠宰企業(yè)、鼓勵屠宰企業(yè)下調結算價等。
各種調控放儲,并沒有抑制豬肉價格的上漲,反而讓養(yǎng)殖戶認為這是打壓豬市。為什么?事實上,“二師兄”高貴已經不是消費現象,而是經濟問題。
太原師范學院經濟系教授張改枝認為,生豬行情低迷已持續(xù)三年多,供求之間的這根弦已經失去張力,調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且豬價已經是經濟形勢的直觀表現,其上漲趨勢及與CPI的關系,也表明國內經濟下行和通脹壓力加大。
近三個月“二師兄”對CPI的“高貢獻”確實無人能比。國家統(tǒng)計局10日發(fā)布4月CPI數據顯示,受豬肉供應偏緊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環(huán)比上漲3.2%,影響CPI環(huán)比上漲約0.09個百分點。山西省統(tǒng)計局一季度消費數據中,豬肉價格對CPI貢獻漲幅4.2個百分點。
正因為如此,市場擔憂在豬肉價格上漲中一步步加大,導致業(yè)內和機構紛紛看空。招商銀行經濟分析師閻玲表示,下一步豬肉供需缺口或導致食品類CPI回落減緩,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業(yè)內分析人士認為,“豬周期”已經開啟,補欄一定要非常謹慎,否則必會輸掉這場與“二師兄”的博弈。
豬價“泡沫”會不會破?什么時候破?豬到底養(yǎng)還是不養(yǎng)?
幾個月來,瘋狂的“二師兄”給市場各方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但對消費者來說,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少吃肉。
小孫放心肉店前,張美月思考了一分鐘,最終決定放棄購買22.5元一斤的豬肉。
“多吃點菜吧!正好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