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12時,2017年東海伏季休漁期正式揭開帷幕,而在封海后的三天里,包括銀鯧、帶魚、貝殼類等在內的多數水產品價格均明顯上漲,漲幅最高達37.5%。有商家表示,隨著市場供應量的逐漸減少,未來海鮮價格還有上漲空間。
昨天,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市場上的水產品種類還算齊全,但量都不多。一打聽,多數水產品價格相比半個月前普遍上漲。“雖說海鮮都是一天一個價,但受節日需求旺盛和休漁的影響,加上存貨不多,現在基本都是漲價的節奏。”據市區興文里農貿市場的海鮮商販吳老板介紹,目前規格在五兩以下的帶魚已從“五一”前的30元/斤漲到了35元-40元/斤,3兩左右的鯧魚也從80元/斤左右漲至110元/斤左右,3兩以下的黃姑魚由38元/斤左右漲至45元/斤左右。部分商販稱,從5月1日封海開始,蝦蛄基本就很難進到貨了。不但如此,就連眼下水產品市場里“挑大梁”的貝類小海鮮,價格也開始上揚,“蟶子、花蛤、花甲每斤都普遍上漲2元”。吳老板說,再過一個月,淡菜、扇貝等大量上市后,價格自然就下來了。
此外,雖然各類冰鮮海魚相對易存儲,但是海鮮批發商卻不敢多儲存。據下呂浦農貿市場的海鮮商販周先生介紹,因為冰鮮和冰凍類海鮮肉質和口感多少都會受影響,市民普遍購買欲望不高。“像養殖小黃魚供應量一直都很充足,價格上漲并不明顯。”周先生說,雖然眼下海產品價格漸漸走高,但銷量明顯放緩,比休漁前下降了兩至三成。
事實上,根據往年經驗,休漁期開始后,大多數水產品的供應量會比平時減少一半左右。一些商販表示,未來貝類、魷魚等會是夏季水產品銷售冠軍,預計各類水產品的價格將在6月中旬攀上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