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價漲得厲害,只能少買豬肉,買些雞鴨魚蛋等。”經常在農貿市場買菜的蔡女士感嘆道。進入夏季,豬肉價格按常規應該有所下行,但今年不一樣,從4月份開始,豬肉價格便連續攀升,尤其是1個多月來,生豬的進價像“坐火箭”一樣,一天比一天高,從原來每市斤6元左右,漲至昨天9.6元左右,不到半年漲幅超五成。正值盛夏,作為淡季商品的豬肉,價格為何“逆勢”大漲?
肉販嘆進貨價高壓縮利潤生意難做
一邊是市民喊著豬肉價格飆升,一邊卻是肉販感嘆進貨價太高利潤被明顯壓縮,生意難做。在市區經營豬肉的鄭姐告訴記者,之前生豬進貨價每市斤才8元,最近幾乎一天一價,每次上升兩毛錢,現在都突破11元。她說,以一頭生豬250市斤算,每市斤上漲3元就上漲750元。但分解成各類肉和骨頭的零售價每市斤平均才漲多2元左右。“這樣一來,我的利潤空間被壓縮了不少,反而就賺得少了甚至沒得賺!”鄭姐無奈道,她原來賣一市斤豬肉還能賺1元多,現在由于進貨成本高了,零售價又漲得慢,幾乎沒什么賺頭。同時,肉價高了,加上天氣熱,顧客買得少,銷量也有所下降,以前一天能賣兩頭豬,但近來銷量也逐漸減少了。所以,她原來每天下午一般都會補貨,但現在不敢補了。鄭姐擔憂道。往年夏季雖然也出現肉價反彈,但沒今年這么兇猛。
昨天下午,在新廣廈農貿市場,沈叔經營的豬肉檔口生意還不錯,不時有市民前來選購瘦肉、五花肉、排骨、豬腳等。沈叔一邊忙著切肉一邊說,夏季本來是豬肉消費淡季,沒想到價格會漲得這么快、這么高。
走訪中,記者發現,一說豬肉價格上漲,大多肉檔經營者都無奈地搖頭,表示豬肉價格過高,對他們的生意反而不利。而市民也感嘆近來肉價貴得很,但肉又不得不吃,生活成本也在上升。
屠宰加工企業忙尋貨源屠宰量下降
屠宰量會否受到影響?據市華達隆生豬定點屠宰廠有關負責人姚先生稱,今年4月以來,良雜、良種的生豬購進價持續上漲,特別是本月以來,上漲速度加快,幾乎是一天一個價。截至27日,良雜、良種的生豬購進價分別為9.4元和9.7元,比3月份漲了3元多;良雜、良種的生豬批發價在11.5元,比上周就漲了1元多。生豬價格的飆升,也直接影響到屠宰量,僅一周時間,生豬每天屠宰量就減少了一兩百頭,現在每天的屠宰量1500頭至1600頭。姚先生說,此輪生豬價格上漲預計持續兩個多月,目前豬源仍比較緊張,他們正在增派采購人員到各地尋找貨源,并將增加本地生豬養殖戶的收購量,從而增加生豬供應量,確保市場供應和價格的穩定。
養豬戶虧損減產退出致豬價飛漲
豬肉“身價”的拉高,養豬戶就賺個盆滿缽滿了嗎?其實不然。記者采訪了部分養豬戶坦言,近幾年生豬養殖的日子并不好過,這輪豬肉價格上漲只能說價格回歸,至目前雖說有所盈利,但只是補回之前的虧損。
在市區養豬多年的紀先生告訴記者,一頭豬仔養到可以出欄需要半年時間,每市斤的成本要8元左右,過去三年里,生豬出欄價格一直偏低,今年初生豬價格跌至低谷,不算人工成本的話,每出欄一頭豬都要虧兩三百元,之后價格回升,虧損才逐漸減少,按目前9元出頭的出欄價格,是盈利了,但并沒有賺多少。“最近各地豬源緊張,出欄量有所增加,每月60頭至近百頭。”紀先生說,雖然目前行情不錯,但暫時還不打算購進豬苗補欄。因為生豬養殖有一定的周期,補欄了跟不上市場變化,風險也增大了。
“過去兩年市場持續低迷,尤其是今年初,豬肉價格探底,養殖戶,養豬業出現洗牌現象,部分中小養殖場因虧本退出市場,或者縮小產量,使得生豬和母豬存欄量連續下降,供求不平衡,最終催高豬肉價格。”業內人士鄭先生表示,生豬市場供應緊張是造成本輪價格上行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兩年來特別是今年新的《環保法》實施后,國家對養豬業的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使養豬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環保投入的增加也倒逼一些養豬戶不得不退出市場,導致生豬供應減少價格上漲。此外,現在正處豬肉消費淡季,豬肉價格已經持續走高了,隨著下半年豬肉剛性需求的增長,不少養豬戶也存在惜售心理,這樣也促使了豬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