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豬肉價格上漲幅度較大。
由于天氣炎熱消費量減少,夏天往往是豬肉價格一年中的低位運行時期,今年卻一反常態。記者從福田農批市場了解到,最近幾個月豬肉進貨價格從每斤9元漲到12元,漲幅超過了30%,創三年來最高價。而市面上瘦肉的零售價也已漲到18元/斤左右。
豬肉進貨價漲幅超三成
一個星期前,家住福田蓮花北社區的徐女士就覺得豬肉價格漲得厲害。“五花肉前幾個月還賣13塊錢一斤,現在漲到了18塊。瘦肉、排骨也都漲價了。”徐女士說,進入夏季后,家中購買豬肉的頻率有所減少,但漲幅如此明顯,她還是有些難以接受。“我印象中最近兩三年豬肉價格還是比較穩定的,這次大幅上漲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羅湖文華社區的李女士也有同感。
記者從福田農批市場了解到,最近幾個月,該市場豬肉進貨價從每斤9元漲至12元,漲幅超過30%。“往年這個時候豬肉也會漲價,但沒有今年漲幅這么大。”該市場豬肉交易區管理人員李先生表示。
在零售終端,豬肉價格上漲體現得尤為明顯。記者前日走訪深圳三家大型超市發現,市民常買的瘦肉、五花肉以及排骨的“身價”都貴了不少。其中,華潤萬家超市精瘦肉每斤賣到了18.8元,五花肉每斤17.8元、優質排骨每斤39.8元。
“最近豬肉價格確實很貴,我自己看了都嚇一跳。”華潤萬家超市一名工作人員稱。麥德龍超市負責肉類銷售的工作人員則表示,近期超市豬肉價格連續上調與豬肉進貨價上漲有關。
供需脫節 部分地區收豬困難
豬肉價格歷來是物價的“晴雨表”,在中國C PI的構成權重中,食品占了34%,而食品中豬肉又是最為重要的子分類。
近期豬肉任性漲價的原因是什么?記者就此采訪了中農數據研究中心的專家聶文清。據其介紹,豬肉價格連續上漲了四個月,目前價格已經創下三年來最高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場供需脫節、前期生豬供應量持續下降所引起。
據了解,2013年到2014年,生豬市場慘淡的行情使得養殖企業、養殖戶深陷泥沼,苦苦掙扎,不少小養殖戶“清倉出貨”之后徹底退出,兩年內累計虧損十余萬甚至幾十萬的養殖戶不在少數,更有部分養殖企業虧損千萬元以上。
在過去的兩年多里,生豬出欄價格的慘淡延伸到消費終端,導致的就是豬肉價格的低迷,而這種低迷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好事。“對于消費者說,兩年多來習慣了價格便宜的豬肉,目前這種上漲速度的確是有點快。而對于產業鏈上游的養殖戶和企業來說,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一般,終于等到了反彈。”聶文清說,雖然盈利了,可是相當一部分養殖戶和企業手里都拿著一疊厚厚的賬單要還,目前的盈利還不夠償還前兩年的虧損,于是又誕生了一個新詞匯:補虧性上漲。
“我國已經進入新一輪豬周期的周期性的上漲期。”聶文清表示,生豬出欄價格連續4個月維持漲勢,全國瘦肉型生豬出欄價格從筑底位置的11.6元/公斤左右上漲至17.3元/公斤,累計上漲了5.7元/公斤,漲幅為49.1%,幾近一半。
據介紹,“豬周期”是市場供求的正常表現,其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周而復始,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我國“豬周期”基本按照3到4年一個周期運行,上一次“豬周期”的波峰出現在2011年。
下半年將呈小幅上漲態勢
“現在的價格不能說是反彈,更不能說瘋漲,應該算是恢復正常。”聶文清稱,2014年,生豬價格一度跌破6元以下,養豬戶每頭豬虧損在兩三百元以上,導致很多養殖戶倒閉,無力支撐的人紛紛“逃離”,開始減少飼養量或者是直接棄養,使得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生豬出現供應緊張,目前從部分主產區反映的情況來看,已經出現部分地區收豬困難或者是收不到豬的情況。
中農數據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13年1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高達5200萬頭。到了2015年5月份能繁母豬存欄僅有3900萬頭左右,減少了25%,已經跌破了農業部規定的4800萬頭警戒線。養殖業整體去產能情況較為嚴重,市場適重豬源大幅減少,豬源供應趨緊。
“從上半年仔豬市場價格走勢看,短期內國內生豬出欄難以恢復正常,生豬市場供應趨緊局面難以緩解,預計下半年國內生豬價格繼續維持小幅上漲態勢,或將進入新一輪‘豬周期’。”聶文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