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未能持續提振,節后豬價一路跌
十一期間,生豬市場整體呈穩中上漲態勢。河北、山東、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等多地出現0.2-0.4元/公斤的漲幅,兩廣部分地區豬價漲至18.0元/公斤以上。然而節日結束的最后一天,豬價開始持續下跌,一周即跌至節前未漲價時的水平。之后兩周南北方豬價均呈下跌態勢。
東北地區由于天氣變冷及對養殖戶口蹄疫的擔憂,部分地區恐慌出欄,導致豬價基本跌到底部,全線跌至15.6元/公斤左右,之后屠企收豬出現難度,部分屠宰場收購價小幅提升;京津地區持續小幅下調;受京津地區下調影響,河北、山西、河南一周累計下跌0.8元/公斤左右;南方地區受北豬南運影響也開始下跌,豬價普遍降下一個臺階。
10月下旬,全國豬價跌勢開始稍緩,整體以穩為主,局部小幅漲跌調整。北方豬價整體在16.0元/公斤上下震蕩,南方豬價整體在16.5-17.0元/公斤附近,浙江、貴州等高價區豬價相對抗跌一些,保持在17.0元/公斤以上。南北價差縮小后,遠距離生豬調運大大減少。
養殖成本下降,豬糧比持續高位
豬糧比的情況卻與豬價不同。10月份以來,玉米價格一瀉千里,跌勢不但沒有收斂,反而在10月份蔓延和加速。同時,飼料原料價格也有所下滑,由于全國總養殖數量的減少,飼料企業競爭激烈,利潤水平也有所下降,飼料成本的下降,直接對應著養殖成本的減少、養殖利潤的增加。
據行情寶數據顯示,玉米價格一個月下跌206元/噸,由于玉米價格的跌幅要高于豬價,因此出現豬價下跌,而豬糧比卻并未下跌的情況,甚至還有小幅升高。從現在的豬糧比上來看,8月份豬價高峰期時豬糧比尚不到8:1,而現在豬價連跌兩個月以后的豬糧比卻已達到8.5:1的水平。也就是說,豬價雖然降了,但實際的養殖利潤卻比沒降的時候還要高!!當然,這種算法只是按照當期飼料原料的價格來估算的,而實際上生豬生產有一定的時間,因此當期利潤與飼料原料價格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但據行情寶測算,目前生豬自繁自養頭均養殖利潤也在400元左右。
十月重大事件影響
進口肉——狼來了
行情寶獲悉,10月26日,裝載3.032噸澳大利亞冰鮮牛肉的華航CI0054航班從澳大利亞飛抵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這是河南進口肉類指定口岸獲批后首次直接進口肉類產品,標志著我國首個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的內陸進口肉類指定口岸正式啟用,進口肉將直通鄭州、漯河,隨后陸續進入百姓餐桌。消息稱,目前該地查驗運營公司已經和雙匯、眾品等多家大型食品加工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業內紛紛猜測:今年二季度至2016年,又遇豬周期的上漲階段,豬肉價格還將高位運行,勢必加大國外豬肉的進口量,對國內豬肉市場的沖擊不斷加重。此消息一出,養豬人紛紛擔憂是否下一步就是要大批量進口豬肉?如果進口豬肉此后大批量進來,那么豬價上漲是不是再無可能?
海關統計數據指出,2015年9月國內進口豬肉近74710噸,環比8月增長15.9%,比去年同期增長83.2%;今年1-9月累計進口豬肉51.8萬噸,比去年1-9月份累計量增長22.3%。從今年2月份開始,除7月份環比減少外,其他月份的豬肉進口數量均呈環比增加態勢。
我國的豬肉進口市場有以下特點:1、我國豬肉價格較高;2、我國豬肉產量大、消費量大。由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首先,進口肉的市場會逐漸開放。其次,開放進口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即使完全放開進口,發達國家的總豬肉產量也不能滿足全中國的消費需求。
我國的生豬養殖業有先天的劣勢,但是也有自己的先天優勢。不同的人從中看到不同的信息,有人看到挑戰,也有人看到機遇。隨著進口豬肉的增加,優勝劣汰必然會出現,只是未來淘汰掉的可能是規模超小的小散,但也可能是龐然大物的規模豬場,一切只取決于養殖水平。
豬糧比預警點從6到5.5
10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發布公告,對2012年初發布的《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2012年第9號公告)進行了修訂,發布新版《調控預案》(2015年第24號公告,以下簡稱“預案”),舊版同時廢止。
新版調控預案與舊版相比有以下不同:
(1)此次修訂方案將生產盈虧平衡點以區間形式來展現。預案中提到,根據2012-2014年生產成本數據測算,合理的生豬生產盈虧平衡點對應的豬糧比價在5.5∶1-5.8∶1之間,基于此認定,對預警指標作出更改。在2012年版中生豬生產盈虧平衡點豬糧比約為6:1。
(2)豬價過度下跌的調控分界線由豬糧比價6:1下調至5.5:1。也就是說之前的要發布預警信息,增加地方凍肉儲備的“藍色區域”,現在變成了標示價格正常的“綠色區域”。
這意味著什么呢?但從調整值上來看,似乎是國家將允許出現的最低豬價又向下調整了。
我們來看看玉米價格,從8月中旬開始,玉米價格便開始大幅下跌,新玉米上市后跌速加劇,2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玉米價格從近2.5元/公斤跌至了1.9元/公斤左右,北方玉米主產區玉米價格甚至跌至1.5元/公斤,玉米價格累計下跌幅度和同比下跌幅度均達到20%以上。業內換算,導致飼料成本同比下跌幅度達到了15%以上。那么,也就是說,若玉米價格按照2.0元/公斤來換算,只要豬價在11-17元/公斤范圍內,即為綠色區間。
新調控預案對豬價調控范圍的放寬,預示著國家對生豬市場的控制力度在放開,對市場的干預就會相對減少,這樣將有利于市場更多地進行自身的調節。也限制穩定了生豬養殖的頭均盈利水平。這也給大家提了個醒,不要緊盯價格!賣豬要以保證自己的養殖利潤為首要條件!
十一月影響因素
供應量同比降幅收窄,環比增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全國生豬出欄1.63億頭,環比上漲24.31%,同比下降2.13%;豬肉產量1254萬噸,環比上漲23.30%,同比下降1.03%。2015年前三個季度豬肉累計產量同比下跌3.62%,從三季度開始,降幅出現收窄,預計四季度生豬產量同比降幅仍將繼續收窄,2015年全年豬肉產量相比2014年將出現3.5%左右的降幅。
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為1703.2萬頭,相比上個月增加了13.53%,同比減少9%。9月份屠宰量的突然增加一部分原因是春季仔豬成活率增加造成的,但從歷史上來看,一般成活率增加造成的供應增加幅度沒有這么大,所以,供應增加應該主要是由于前期壓欄生豬的出欄做出的貢獻。
農業部數據顯示,2015年9月國內生豬存欄量較8月增長0.6%,比去年同期減少11.8%;9月能繁母豬存欄量較8月減少0.2%,較去年同期減少15.4%。據測算,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第25個月持續下滑,降至約3854萬頭。母豬存欄的持續減少,對養殖戶來說是個好消息,雖然這不能使當期的豬價立刻上漲,但這是對明年生豬仍處于盈利期的一個保證。
行情寶小編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生豬存欄,從上圖大家可以明顯看出,生豬存欄已經連續3個月環比小幅提升!如果減去母豬存欄量,單看育肥豬的存欄量,環比增幅更大!大家可以算算,9月份屠宰量環比增加的同時,育肥豬存欄量也環比增加,這意味著什么?這就是說育肥豬的增加量要大于出欄量!也就是說,仔豬的成活率依然和往年一樣呈現季節性,現在正是一年中的供應增加期。
消費需求增加
通常來說,第四季度是一年中豬肉消費的高峰期,隨著天氣轉涼,無論是居民消費還是食品企業備貨,以及地方性地制備肉制品的習慣,都使第四季度成為豬肉消費的旺季。
目前已進入11月份,東北、華北、西北等局部地區上個月陸續已出現雨雪天氣,各地氣溫已接近零度,甚至有地方已出現零度以下天氣。我國目前肉類消費仍是以豬肉消費為主的,豬肉需求量提振在望。
大周期中的小周期
豬價大周期已逐漸為大家所認知,經歷過2013-2014年長達一年半的虧損以后,大周期被拉成,此時年內小周期的波動脈絡更加清晰。行情寶跟蹤數據顯示,我國白條肉價及生豬價格在11月份上漲的概率較小,一般上漲時間在11月下旬。
十一月行情展望
總體來看,11月的主要利好為需求有望提升。而11月的利空因素有:供應量小幅增加;實體經濟疲軟,消費可能低于往年預期。
目前白條肉持續走軟,銷量未有明顯改善,屠宰企業持續觀望,尚無提高屠宰量開始備貨的準備,而且進口肉仍是一個未知數。養殖戶因飼料原料成本持續下降,壓欄成本低,再加上豬價持續下跌,同樣對市場持觀望態度。
短期來看,11月上旬豬價上漲無望,行情寶預計豬價整體穩定或者延續小幅下跌的概率較大,局部有小幅漲跌調整。隨消費情況的改善,預計到11月中下旬會逐漸啟動上漲。然而,當前多數養殖戶均對下旬抱有期待,行情寶提醒大家,警惕屠企在開啟備貨前的壓價逼量,切記賣豬不可盲目跟風,要以保證自己的養殖利潤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