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泡病癥狀
1.游動: 仔魚旋轉游動,側臥間歇片刻后又重復旋轉游動,持續一段時間后隨著體能大量消耗,旋轉游動頻率降低,漸漸浮游于水面,如果癥狀加劇,會出現仔魚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的現象。在此階段,仔魚往往下潛困難,游動行為難以自身控制,直接導致仔魚攝食困難。
2.鰾鰾充氣脹大。原本稍厚的鰾壁被氣體充脹得異常透明。由于鰾異常充氣膨脹,嚴重地擠壓各內臟器官,導致器官變形,甚至萎縮。
3.胃腸: 受鰾嚴重擠壓的胃腸有不同程度的充氣、膨脹。胃腸充氣、膨脹,除擠壓其他內臟器官外,因其本身內存氣體,造成胃腸氣栓。胃內氣泡體積較大,數量較少;腸內氣泡體積較小,數量很多。
4.鰓: 由于仔魚鰓蓋發育尚不完善,并不能將整個鰓部覆蓋,這樣伴隨著氣泡病發生,早期會出現裸露部分的鰓絲末端膨大、彎曲。隨著時間的延長和程度的加重,鰓絲末端毛細血管因循環障礙,表現出鰓絲顏色加深、粘液異常增多、粘附臟物等癥狀,更為嚴重者會出現一些其他爛鰓癥狀。
5.肛門: 胃腸及消化腺嚴重被擠壓,形成胃腸氣栓,導致仔魚肛門紅腫、外突等癥狀。
6.其他如眼睛突出、鰭基充血、腹部肌肉充血等癥狀。
二、氣泡病危害
1.開口仔魚開口仔魚前期主要以卵黃囊作為營養來源,同時以卵黃囊上的毛細血管網行使呼吸功能,此期間仔魚處于垂直游泳階段。而氣泡病會對卵黃囊上嬌嫩的毛細血管網造成損傷,導致呼吸效率降低,對仔魚垂直游動造成沉重負擔,甚至難以下潛。仔魚由于氣泡病影響,推遲開口時間,開口滯后導致仔魚長時間饑餓,對以后仔魚的存活率和生長率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2.轉口仔魚轉口階段的仔魚完全轉入底棲生活,以外界餌料作為營養來源,游動速度加快,對氧氣需求量增加,以鰓為呼吸器官,但鰓尚不完善。氣泡病對轉口仔魚的直接影響是攝食困難。長時間努力克服氣泡阻力進行攝食造成過量能量消耗,直接表現為:魚體嚴重消瘦,對氧氣需求量增加,鰓呼吸頻率加快。在此敏感時期,若發生水質變壞、水溫突變、缺氧等情況,往往會造成此階段仔魚大批死亡。
3.鱘魚幼魚鱘魚幼魚從身體形態、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與開口仔魚、轉口仔魚相比各方面發育比較完備,但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對病害的抵抗能力仍較差。一旦發生氣泡病雖不會短時間內造成嚴重后果,但在后期養殖過程中會對鱘魚生長率、餌料系數造成不利影響,情況嚴重時伴隨發生多種并發癥,甚至出現死魚現象。
三、發病原因
1.仔魚運輸: 仔魚尼龍袋充氧運輸過程中,充入氧氣壓力超過仔魚本身緩沖能力,導致魚體滲透壓失調,氣體由卵黃囊毛細血管、鰓絲毛細血管滲透進入魚體。隨著充入氧氣量和氧氣壓力不同,所表現出氣泡病癥狀、病情輕重緩急有所不同。
2.仔魚放養: 仔魚運輸到目的地后,在放養到養殖水體過程中,由于水溫變化、壓力突然降低,使仔魚在短時間內難以調節與適應,逐步表現出氣泡病癥狀。
3.養殖用水: 鱘魚苗種培育大多集中在春節前后至夏季這一階段。春節前后,鱘魚苗種培育用水通常采用鍋爐加熱來提升水溫,此時會因一些因素影響,導致水溫急劇變化誘發氣泡病;夏季通常采用引入河水進行苗種培育,由于河水中水草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加強,河水中氣體有時會處于過飽和或超飽和狀態,從而引發氣泡病。
4.氣石充氣: 有些養殖戶為了防止轉口仔魚缺氧,采用人工充氣的辦法補充氧氣。但仔魚很容易將氣泡誤吞,導致氣泡病的發生。
四、防治方法
1.食鹽浸浴: 若發生氣泡病可用0.5%~1.0%食鹽水浸浴,可以逐步緩解病情,調節滲透壓,使魚體鰾、胃腸、鰓、鰭處氣泡逐步逸出,最終消除癥狀。但是鹽度過大,不但會加重病情,使魚體鰾、胃腸、鰓、鰭處氣泡急劇增多,嚴重時會導致魚體死亡。
2.適量充氣: 在鱘魚仔魚尼龍袋充氧運輸過程中,氧氣充入量要適宜,要比其他魚類仔魚要少一些。同時根據水溫狀況、運輸距離長短靈活掌握,以魚體不缺氧為宜。
3.同溫緩壓: 仔魚運到養殖場后,不要急于將尼龍袋打開。而要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運輸水溫與養殖水溫的溫差大時,必須進行同溫緩苗;同時緩慢降低尼龍袋氣體壓力,盡量使魚體滲透壓有一個調節過程,逐步適應,避免氣泡病的發生。
4.水溫穩定仔、幼魚養殖過程中盡量保持水溫穩定,根據實際養殖水溫、水量、水質等情況來確定養殖規模與養殖量。
5.網罩隔離: 若采用人工充氣的辦法補充氧氣,應在氣石外罩一網罩,避免仔、幼魚吞食小氣泡。
五、小結與體會
1.在使用食鹽水防治氣泡病的過程中,濃度嚴格控制在0.5%~1.0%范圍內,不能隨意加大。同時鹽度升高、降低過程要緩慢進行,不能突升、突降,要密切注意溫差變化幅度不能太大。
2.在氣泡病防治過程中存在一些診斷、防治不當的情況。有時容易把氣泡病引起的鰓絲異常、肛門紅腫及外突癥狀診斷為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誤用一些消毒劑、抗菌藥致使病情惡化。
3.仔、幼魚養殖過程中若發生氣泡病,魚體一時難以下潛造成攝食困難,此時可以在不缺氧的前提下,降低水位、減小流速,幫助魚體克服下潛困難,使其盡可能吃到餌料,以快速增強體質,恢復健康。
1.游動: 仔魚旋轉游動,側臥間歇片刻后又重復旋轉游動,持續一段時間后隨著體能大量消耗,旋轉游動頻率降低,漸漸浮游于水面,如果癥狀加劇,會出現仔魚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的現象。在此階段,仔魚往往下潛困難,游動行為難以自身控制,直接導致仔魚攝食困難。
2.鰾鰾充氣脹大。原本稍厚的鰾壁被氣體充脹得異常透明。由于鰾異常充氣膨脹,嚴重地擠壓各內臟器官,導致器官變形,甚至萎縮。
3.胃腸: 受鰾嚴重擠壓的胃腸有不同程度的充氣、膨脹。胃腸充氣、膨脹,除擠壓其他內臟器官外,因其本身內存氣體,造成胃腸氣栓。胃內氣泡體積較大,數量較少;腸內氣泡體積較小,數量很多。
4.鰓: 由于仔魚鰓蓋發育尚不完善,并不能將整個鰓部覆蓋,這樣伴隨著氣泡病發生,早期會出現裸露部分的鰓絲末端膨大、彎曲。隨著時間的延長和程度的加重,鰓絲末端毛細血管因循環障礙,表現出鰓絲顏色加深、粘液異常增多、粘附臟物等癥狀,更為嚴重者會出現一些其他爛鰓癥狀。
5.肛門: 胃腸及消化腺嚴重被擠壓,形成胃腸氣栓,導致仔魚肛門紅腫、外突等癥狀。
6.其他如眼睛突出、鰭基充血、腹部肌肉充血等癥狀。
二、氣泡病危害
1.開口仔魚開口仔魚前期主要以卵黃囊作為營養來源,同時以卵黃囊上的毛細血管網行使呼吸功能,此期間仔魚處于垂直游泳階段。而氣泡病會對卵黃囊上嬌嫩的毛細血管網造成損傷,導致呼吸效率降低,對仔魚垂直游動造成沉重負擔,甚至難以下潛。仔魚由于氣泡病影響,推遲開口時間,開口滯后導致仔魚長時間饑餓,對以后仔魚的存活率和生長率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2.轉口仔魚轉口階段的仔魚完全轉入底棲生活,以外界餌料作為營養來源,游動速度加快,對氧氣需求量增加,以鰓為呼吸器官,但鰓尚不完善。氣泡病對轉口仔魚的直接影響是攝食困難。長時間努力克服氣泡阻力進行攝食造成過量能量消耗,直接表現為:魚體嚴重消瘦,對氧氣需求量增加,鰓呼吸頻率加快。在此敏感時期,若發生水質變壞、水溫突變、缺氧等情況,往往會造成此階段仔魚大批死亡。
3.鱘魚幼魚鱘魚幼魚從身體形態、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與開口仔魚、轉口仔魚相比各方面發育比較完備,但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對病害的抵抗能力仍較差。一旦發生氣泡病雖不會短時間內造成嚴重后果,但在后期養殖過程中會對鱘魚生長率、餌料系數造成不利影響,情況嚴重時伴隨發生多種并發癥,甚至出現死魚現象。
三、發病原因
1.仔魚運輸: 仔魚尼龍袋充氧運輸過程中,充入氧氣壓力超過仔魚本身緩沖能力,導致魚體滲透壓失調,氣體由卵黃囊毛細血管、鰓絲毛細血管滲透進入魚體。隨著充入氧氣量和氧氣壓力不同,所表現出氣泡病癥狀、病情輕重緩急有所不同。
2.仔魚放養: 仔魚運輸到目的地后,在放養到養殖水體過程中,由于水溫變化、壓力突然降低,使仔魚在短時間內難以調節與適應,逐步表現出氣泡病癥狀。
3.養殖用水: 鱘魚苗種培育大多集中在春節前后至夏季這一階段。春節前后,鱘魚苗種培育用水通常采用鍋爐加熱來提升水溫,此時會因一些因素影響,導致水溫急劇變化誘發氣泡病;夏季通常采用引入河水進行苗種培育,由于河水中水草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加強,河水中氣體有時會處于過飽和或超飽和狀態,從而引發氣泡病。
4.氣石充氣: 有些養殖戶為了防止轉口仔魚缺氧,采用人工充氣的辦法補充氧氣。但仔魚很容易將氣泡誤吞,導致氣泡病的發生。
四、防治方法
1.食鹽浸浴: 若發生氣泡病可用0.5%~1.0%食鹽水浸浴,可以逐步緩解病情,調節滲透壓,使魚體鰾、胃腸、鰓、鰭處氣泡逐步逸出,最終消除癥狀。但是鹽度過大,不但會加重病情,使魚體鰾、胃腸、鰓、鰭處氣泡急劇增多,嚴重時會導致魚體死亡。
2.適量充氣: 在鱘魚仔魚尼龍袋充氧運輸過程中,氧氣充入量要適宜,要比其他魚類仔魚要少一些。同時根據水溫狀況、運輸距離長短靈活掌握,以魚體不缺氧為宜。
3.同溫緩壓: 仔魚運到養殖場后,不要急于將尼龍袋打開。而要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運輸水溫與養殖水溫的溫差大時,必須進行同溫緩苗;同時緩慢降低尼龍袋氣體壓力,盡量使魚體滲透壓有一個調節過程,逐步適應,避免氣泡病的發生。
4.水溫穩定仔、幼魚養殖過程中盡量保持水溫穩定,根據實際養殖水溫、水量、水質等情況來確定養殖規模與養殖量。
5.網罩隔離: 若采用人工充氣的辦法補充氧氣,應在氣石外罩一網罩,避免仔、幼魚吞食小氣泡。
五、小結與體會
1.在使用食鹽水防治氣泡病的過程中,濃度嚴格控制在0.5%~1.0%范圍內,不能隨意加大。同時鹽度升高、降低過程要緩慢進行,不能突升、突降,要密切注意溫差變化幅度不能太大。
2.在氣泡病防治過程中存在一些診斷、防治不當的情況。有時容易把氣泡病引起的鰓絲異常、肛門紅腫及外突癥狀診斷為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誤用一些消毒劑、抗菌藥致使病情惡化。
3.仔、幼魚養殖過程中若發生氣泡病,魚體一時難以下潛造成攝食困難,此時可以在不缺氧的前提下,降低水位、減小流速,幫助魚體克服下潛困難,使其盡可能吃到餌料,以快速增強體質,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