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新賓縣陸地香菇產業發展規模較大,栽培物料出現增長勢頭。一直以來,陸地栽培香菇出菇后的廢棄料都是直接還田,改良土壤,沒有研究廢料利用問題。近幾年,由于氣候的原因,香菇陸地栽培模式逐步向冷棚菌柱聯體模式轉變,因此,每年出現了很多的廢棄菌棒。今年僅冷棚香菇就發展了1560棚,出菇后將有700萬千克的廢棄菌棒。在這些廢棄料中還含有很多營養物質可以再利用,但是菇農一般都作為燃料燒掉,十分可惜。怎樣讓這些廢棄料變廢為寶,實現農業產業規?;h式發展?我們經過市場調查和多方探討,最后鎖定利用廢棄料栽培草腐菌,不但可以依托新賓縣的氣候優勢、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還可以解決菌、林矛盾,是農民致富的又一新途徑。為此,我們研制出一種菌筒式草腐菌(小白平菇和姬菇)栽培模式。
這種菌筒式栽培模式是在原料的配比中加入50%的香菇廢棄料,發酵后制成菌筒出菇模式。這種栽培模式具有工藝簡單、省工省力、降低成本、發酵料節省燃料和優質增效等優點,210平方米的簡易棚就可創造產值萬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觀。
1 栽培方式
利用香菇廢菌棒50%、玉米芯和大豆秸稈50%制成發酵料,采用筒狀栽培模式。
2 建棚與消毒
建造簡易塑料冷棚,采用遮陽網和草簾遮陽,以寬7m、長30m為一個標準棚。菇棚要在播種前2~3天進行滅菌、殺蟲,地面撒生石灰。
3 菌種制作
每棚做三級種2800袋(17×33cm菌袋),制做方法同一般方法。
4 栽培料配方
主料:香菇廢料50%、玉米芯30%、豆秸20%,另外加3%~4%的石灰。要求:香菇廢菌棒粉碎成鋸末狀,玉米芯碾壓或拍打成云豆粒大小,豆秸3/5粉碎,2/5軋成1寸左右的小段。
5 發酵
將主料混拌均勻,按比例將石灰溶于水并混拌到主料中,用清水將培養料的含水量調到65%左右。在水泥地面上建堆發酵,堆上端寬1m、下端寬2m、高1m,呈梯形,長度可根據場地而定。建好堆后用直徑為5cm左右的木棍扎眼,每側扎3行,堆頂扎1行,眼距為33cm左右。上蓋草簾保溫保濕。2~3天即可翻堆,以后每天翻堆1次,共翻3~4次。翻堆時將外面的料向內翻,內側的料向外翻,上端的料向下翻,下端的料向上翻,每次翻堆后料面噴400倍的敵敵畏殺蟲。發酵過程中料內的溫度一定要達到70℃以上,且有大量放線菌產生時,培養料才能發酵好。發酵好的培養料無臭味和霉味,手握有彈性、有柔軟感。
6 播種
當料溫降到25℃左右即可播種。接種時兩個人一組,分兩組,另一個人運料,共5人,2天即可播種1個棚。播種時在建好棚的地面上將一直徑20~30cm左右的圓桶放在中間,外端用鐵皮圍成環型,外環直徑60cm左右,在環內播種,采取層播法,最下端放一層菌種,然后一層培養料一層菌種,共播5層,環柱高60cm左右,頂端用菌種封頂。培養料要壓實,用種量15%~20%。播完后取下外圍鐵皮,再用1.5m寬地膜包裹起來保溫保濕,然后扎眼,底端用直徑2cm左右的木棍或鋼筋沿四周扎4個眼,要穿透培養料;也可在播種前預先在底端放好木棍或鋼筋,播完種后再抽出來;側面和頂端用直徑lcm左右的木棍或鋼筋扎眼,側面扎3行,要穿透培養料,頂端扎1行,扎到距地面2cm左右,眼距20cm,而后再撤去中間圓桶
7 發菌覆土
發菌期棚內的溫度和通風的調節特別重要,前期提溫,后期降溫增氧。溫度要控制在20~22℃,料溫不得超過25℃,相對濕度控制在50%~65%,注意中間空心處經常通風,小通風可將上端塑料留一小縫,晚間可將頂端塑料薄膜全部或半開大通風,注意保持濕度,這樣遮光培養3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好。發好菌后還要在20~22℃下培養10天左右,促進菌絲達到生理成熟。經過40天的培養,即可進入出菇管理階段。出菇前用消毒沙土將環柱中間填滿,以后培養料補水時向土上澆水,黃黏土要多加一些沙子,即要有滲水性,也要有保水性。
8 出菇管理
采用劃口或扎眼出菇的方法。當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后,可在環柱的側面每隔15~20cm劃或扎深1~2cm的小口。
管理的總要求:前期促原基分化,以實現群體增產;中期保分化的原基都成熟,以提高成菇率;后期促菌柄伸長,多產優質菇。具體方法:
8.1原基分化階段
溫度控制在12~17℃,形成一定的溫差,相對濕度提高到85%~90%,大棚每日通風2次,每次15分鐘,并輔之適當光線刺激,使原基盡可能多分化。
8.2菇蕾形成階段
姬菇在菇蕾形成期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較差。若空氣濕度在短時間內低于75%,菇蕾容易干死,遇強風吹襲也會發黃萎縮。這樣會造成菇蕾死亡,成菇率低,菇朵個體增大了,總產量雖然不會減少,但商品形狀受到了影響。所以,在這個階段內,栽培場所要盡量減少溫、濕度差,氣溫要控制在15~20℃,空氣相對濕度要穩定在85%~90%,還要注意不要讓冷空氣直接吹襲菇蕾??傊€定環境條件,提高成菇率。
8.3子實體生長階段
當菇蕾長到2cm時對環境的適應性開始增強,這時溫度、相對濕度在適宜的范圍內波動越大,子實體長得越肥壯。人為制造交替溫、濕差,創造仿自然生態環境,可大大提高單朵重量和商品價值。為了使菇柄生長,可減少空氣通入量,提高室內二氧化碳濃度。
9 采收
當子實體長到4~5cm長、菇蓋直徑在2~3cm時必須及時采收。采收的方法:用左手按住培養料,右手握住菌柄旋轉扭下,也可用刀子在子實體基部緊貼料面處割下。不要留茬過高,以免引起腐爛。采收時要采大留小。全部采完后要清理料面,把殘留在培養料面上的菌根、死菇、干菇全部清理掉,轉入養菌階段,促使早轉潮、多產菇,提高總產量。前幾潮菇不用澆水,培養料本身的水分即可滿足出菇的需要。采完幾潮菇后,培養料會失水,應及時補水,可向中間沙土澆水,一般可采8潮以上,總生物學效率在100%以上。
這種菌筒式栽培模式是在原料的配比中加入50%的香菇廢棄料,發酵后制成菌筒出菇模式。這種栽培模式具有工藝簡單、省工省力、降低成本、發酵料節省燃料和優質增效等優點,210平方米的簡易棚就可創造產值萬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觀。
1 栽培方式
利用香菇廢菌棒50%、玉米芯和大豆秸稈50%制成發酵料,采用筒狀栽培模式。
2 建棚與消毒
建造簡易塑料冷棚,采用遮陽網和草簾遮陽,以寬7m、長30m為一個標準棚。菇棚要在播種前2~3天進行滅菌、殺蟲,地面撒生石灰。
3 菌種制作
每棚做三級種2800袋(17×33cm菌袋),制做方法同一般方法。
4 栽培料配方
主料:香菇廢料50%、玉米芯30%、豆秸20%,另外加3%~4%的石灰。要求:香菇廢菌棒粉碎成鋸末狀,玉米芯碾壓或拍打成云豆粒大小,豆秸3/5粉碎,2/5軋成1寸左右的小段。
5 發酵
將主料混拌均勻,按比例將石灰溶于水并混拌到主料中,用清水將培養料的含水量調到65%左右。在水泥地面上建堆發酵,堆上端寬1m、下端寬2m、高1m,呈梯形,長度可根據場地而定。建好堆后用直徑為5cm左右的木棍扎眼,每側扎3行,堆頂扎1行,眼距為33cm左右。上蓋草簾保溫保濕。2~3天即可翻堆,以后每天翻堆1次,共翻3~4次。翻堆時將外面的料向內翻,內側的料向外翻,上端的料向下翻,下端的料向上翻,每次翻堆后料面噴400倍的敵敵畏殺蟲。發酵過程中料內的溫度一定要達到70℃以上,且有大量放線菌產生時,培養料才能發酵好。發酵好的培養料無臭味和霉味,手握有彈性、有柔軟感。
6 播種
當料溫降到25℃左右即可播種。接種時兩個人一組,分兩組,另一個人運料,共5人,2天即可播種1個棚。播種時在建好棚的地面上將一直徑20~30cm左右的圓桶放在中間,外端用鐵皮圍成環型,外環直徑60cm左右,在環內播種,采取層播法,最下端放一層菌種,然后一層培養料一層菌種,共播5層,環柱高60cm左右,頂端用菌種封頂。培養料要壓實,用種量15%~20%。播完后取下外圍鐵皮,再用1.5m寬地膜包裹起來保溫保濕,然后扎眼,底端用直徑2cm左右的木棍或鋼筋沿四周扎4個眼,要穿透培養料;也可在播種前預先在底端放好木棍或鋼筋,播完種后再抽出來;側面和頂端用直徑lcm左右的木棍或鋼筋扎眼,側面扎3行,要穿透培養料,頂端扎1行,扎到距地面2cm左右,眼距20cm,而后再撤去中間圓桶
7 發菌覆土
發菌期棚內的溫度和通風的調節特別重要,前期提溫,后期降溫增氧。溫度要控制在20~22℃,料溫不得超過25℃,相對濕度控制在50%~65%,注意中間空心處經常通風,小通風可將上端塑料留一小縫,晚間可將頂端塑料薄膜全部或半開大通風,注意保持濕度,這樣遮光培養3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好。發好菌后還要在20~22℃下培養10天左右,促進菌絲達到生理成熟。經過40天的培養,即可進入出菇管理階段。出菇前用消毒沙土將環柱中間填滿,以后培養料補水時向土上澆水,黃黏土要多加一些沙子,即要有滲水性,也要有保水性。
8 出菇管理
采用劃口或扎眼出菇的方法。當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后,可在環柱的側面每隔15~20cm劃或扎深1~2cm的小口。
管理的總要求:前期促原基分化,以實現群體增產;中期保分化的原基都成熟,以提高成菇率;后期促菌柄伸長,多產優質菇。具體方法:
8.1原基分化階段
溫度控制在12~17℃,形成一定的溫差,相對濕度提高到85%~90%,大棚每日通風2次,每次15分鐘,并輔之適當光線刺激,使原基盡可能多分化。
8.2菇蕾形成階段
姬菇在菇蕾形成期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較差。若空氣濕度在短時間內低于75%,菇蕾容易干死,遇強風吹襲也會發黃萎縮。這樣會造成菇蕾死亡,成菇率低,菇朵個體增大了,總產量雖然不會減少,但商品形狀受到了影響。所以,在這個階段內,栽培場所要盡量減少溫、濕度差,氣溫要控制在15~20℃,空氣相對濕度要穩定在85%~90%,還要注意不要讓冷空氣直接吹襲菇蕾??傊€定環境條件,提高成菇率。
8.3子實體生長階段
當菇蕾長到2cm時對環境的適應性開始增強,這時溫度、相對濕度在適宜的范圍內波動越大,子實體長得越肥壯。人為制造交替溫、濕差,創造仿自然生態環境,可大大提高單朵重量和商品價值。為了使菇柄生長,可減少空氣通入量,提高室內二氧化碳濃度。
9 采收
當子實體長到4~5cm長、菇蓋直徑在2~3cm時必須及時采收。采收的方法:用左手按住培養料,右手握住菌柄旋轉扭下,也可用刀子在子實體基部緊貼料面處割下。不要留茬過高,以免引起腐爛。采收時要采大留小。全部采完后要清理料面,把殘留在培養料面上的菌根、死菇、干菇全部清理掉,轉入養菌階段,促使早轉潮、多產菇,提高總產量。前幾潮菇不用澆水,培養料本身的水分即可滿足出菇的需要。采完幾潮菇后,培養料會失水,應及時補水,可向中間沙土澆水,一般可采8潮以上,總生物學效率在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