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庭院養殖
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場地,開挖長50米、寬4米、深0.5米的長方形水泥池,上覆蓋簡易鋼架塑料大棚,在池的中間搭建一跳板式人行過道,配備充氣泵并連接充氣石,將充氣石均勻布入池水中,打一口深20米左右的手壓井,最好同時設置一小水塔,用小水泵取水,水溫一般可保持在16℃左右,可以起到夏天降溫、冬天保溫的作用。具體養殖方法與靜水養殖方法相同。
(三)池塘養殖
1.養殖池塘條件
(1)面積和水深一般適宜的池塘面積為5~15畝,水深為2.5~3米。
(2)土質和底質 池塘土質以黑壤土最好,因其黏度和通氣性比較適中,有利于保水和有機物分解。塘底要求平坦,底質少淤泥,淤泥層控制在10厘米以下,以利于水質調控。
(3)水質要求 池塘應靠近水源充足的地方,水質清新無污染,以保障養殖過程中進水需要。水源溶氧應在5毫克/升以上。
(4)配套設施 必須具備完善的進排水設施,配備水泵及增氧機,設立5~10個餌料臺,以及養殖過程中必需的其他設施、設備、工具等。
2.池塘的修整和消毒 飼養前需對魚池進行清整,然后再使用藥物清塘,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3.魚池注水和施基肥 清塘后,在魚種下塘前一周左右放水進池,注水時必須在進水口用密網過濾,嚴防野雜魚隨水混進池中。在魚種下塘前3~4天,每畝可施入糞尿200~250千克,或畜禽糞400~500千克,將肥料進行無公害化處理發酵后,對水攪勻后全池潑灑。化肥每畝可用氮肥和磷肥各5~7.5千克,對水溶解后,全池遍灑。
4.幼魚放養 選擇優質鱘魚種,按不同規格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混養時,應選擇濾食性魚類(如鰱、鳙),不可搭配與鱘魚爭餌的種類。放養時先取幾尾魚“試水”,即先放幾尾魚,1~2小時后如無不良反應再將魚種用2%~3%食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后放入。
5.飼養管理
(1)投餌管理 鱘魚養殖飼料應以配合飼料為主,其營養標準為:蛋白質40%左右,其中動物蛋白占15%以上,脂肪9%左右,碳水化合物30%左右,以及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將配合飼料制成適合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鱘魚口徑的顆粒投喂。日投餌4~6次,具體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水質、鱘魚放養密度、個體大小、活動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白天少投,占1/3,晚上多投,占2/3。投餌時,應嚴格按照“四定”原則,并隨時注意檢查魚苗吃食情況,及時清除殘餌,保持食臺周圍的清潔衛生。
(2)水質管理 鱘魚不同于常規魚類,對水質的反應比較敏感,因水質惡化導致常規魚類浮頭缺氧現象容易觀察,而鱘魚屬底棲魚類,一般都在池底活動,即使在溶氧不足時,也不會出現明顯的浮頭現象。在溶氧不足時,會直接肚皮上翻,出現昏迷,直至死亡。一旦出現缺氧現象,容易造成損失。因此,必須加強水質監測,特別是對水中溶氧和pH值的監測。
(3)水溫管理 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給鱘魚養殖帶來一定的難度。鱘魚適宜生存溫度為0~33℃,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26℃。如何延長鱘魚適宜生長的時間,讓鱘魚安全越冬、度夏,便成為鱘魚養殖水溫管理的主要內容。
①越冬。有條件的養殖者,在冬季來臨、水溫降到12℃以下時,應將鱘魚移入室內水池越冬。一般在北方地區,可選擇一長形土池(1~3畝),在其上建簡易塑料大棚,將鱘魚從大池中拉網起捕移至大棚內越冬。
這種簡易大棚在北方地區可使溫度保持在2~3℃以上。在南方地區,因冬季水溫仍可保持在8~10℃以上,可在原池就地越冬。無論哪種越冬形式,都應加深池水,增強水溫緩沖能力。越冬期間,可視水溫及魚活動情況,適量投飼,增強鱘魚體質,以便安全越冬。越冬期仍應加強水質管理。
②度夏。安全度夏方法一是選擇面積較大的池塘,加大水深。二是在池塘四周種植長藤瓜果,并搭棚遮陽。三是搭蓋遮陽網,減少陽光照射,可有效降低池塘水溫。四是有條件的地區,可引注水庫、湖泊底層水,并加大沖注力度。五是選擇合適的放養時間,投放大規格魚種,縮短養殖周期,在南方地區,可在盛夏高溫期過后,投放大規格魚種,精心喂養,在第二年高溫期到來前起魚上市,可錯開高溫期。
(4)防病治病 要做到每半月用消毒藥物全池潑灑1次,每20天投喂藥餌1次。其次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攝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
(四)網箱養殖
1.水體要求 選擇水質清新、無污染的水庫、湖泊和河流,要求水體面積較大,應在100畝以上,水深最好在5米以上,底質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體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水溫能保持在4~28℃之間,水中溶氧達到5毫克/升以上。
網箱應設置在避風向陽、水面寬闊、水深4米以上、水流暢通、溶氧量高、水質適宜的區域。同時應注意避開水上交通要道,但要臨近陸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網箱規格與制作 鱘魚養殖網箱多為雙層網箱,制作材料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網片,大網箱規格為 3米×4米×2.5米,小網箱規格為3米×2米×2米,網目依魚種的大小而定。為避免飼料流失,在網底縫上密眼篩絹布作食臺。網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靜水水體用浮式網箱,流動水體用沉式網箱。浮式網箱用浮桶支撐,用繩索固定于岸邊,可隨水位波動而升降;沉式網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腳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個網箱為一組,每組網箱間隔2米以上。
3.幼魚放養利用網箱養殖鱘魚,只能養殖成鱘,而不能用于育種。放養魚種規格應在20厘米以上,體重在20~50克。要求幼魚體質健壯,攝食能力強。網箱放養密度。
4.飼養管理
(1)投餌管理 利用網箱養殖鱘魚成魚,一般都使用全價人工配合顆粒餌料。餌料粒徑視魚體大小而異,一般在2~6毫米。根據水溫變化、天氣變化、水中溶氧變化、魚的活動情況及魚的增長狀況,隨時調整日投喂次數和投喂量。在投喂餌料時,應堅持少量多次原則,并保證每次投喂時間在15~20分鐘,以提高餌料利用率,確保每尾魚都能吃到餌料。
(2)日常管理 堅持每1~2天清刷網箱1次,及時排除箱內殘餌、排泄物,保持網箱清潔衛生,保證箱內外水體交換。經常檢查內外箱網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損,如有破損,應及時修理,以防逃魚。定期對箱內魚體進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潑灑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五)大水面養殖
1.水域條件 大水面養殖鱘魚的水域應具備3個條件:一是水質條件。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各項理化指標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pH值為6.5~8,水溫在2~28℃。二是生物條件。水體中雜食性魚類種群數量低,特別是底棲雜食性魚類、兇猛性魚類的數量必須很少。但水體中初級生產力要高,底棲生物量比較豐富,以保證鱘魚有充足的食物。三是環境條件。水域面積不宜太大,應在1000畝左右,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底質平坦,周圍社會環境較好,嚴禁無序捕撈以及偷、電、炸、藥魚等違法行為發生。
2.放養前準備 首先建好攔魚設施,認真檢查各注排水道,以免發生逃魚現象。其次,盡可能清除水體中敵害生物包括兇猛性魚類和減少底棲雜食性魚類的數量,維持水中餌料生物的平衡。三是對放養魚體進行藥物消毒,用2%~3%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
3.放養規格及放養量 由于大型水域中生物種群復雜,敵害生物較多,水體環境條件可變因素多,所以用于進行大水面養殖的鱘魚苗種規格應盡量大,一般要求不低于50克,以保證所放幼魚具備一定的抗病害能力和自然攝食能力。放養量應根據水域的實際生產能力,科學合理地設計,一般每畝放養1~5尾。
4.養殖管理 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防逃、防盜,在放養水域的進出水口都要設有攔魚設施,定期檢查維修,航道外的攔魚設施要安裝能夠讓船通過的升降裝置,并派專人看管,泄洪及臺風前后,要及時檢查、加固,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機構,維護好漁業秩序,嚴禁違法捕魚。
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場地,開挖長50米、寬4米、深0.5米的長方形水泥池,上覆蓋簡易鋼架塑料大棚,在池的中間搭建一跳板式人行過道,配備充氣泵并連接充氣石,將充氣石均勻布入池水中,打一口深20米左右的手壓井,最好同時設置一小水塔,用小水泵取水,水溫一般可保持在16℃左右,可以起到夏天降溫、冬天保溫的作用。具體養殖方法與靜水養殖方法相同。
(三)池塘養殖
1.養殖池塘條件
(1)面積和水深一般適宜的池塘面積為5~15畝,水深為2.5~3米。
(2)土質和底質 池塘土質以黑壤土最好,因其黏度和通氣性比較適中,有利于保水和有機物分解。塘底要求平坦,底質少淤泥,淤泥層控制在10厘米以下,以利于水質調控。
(3)水質要求 池塘應靠近水源充足的地方,水質清新無污染,以保障養殖過程中進水需要。水源溶氧應在5毫克/升以上。
(4)配套設施 必須具備完善的進排水設施,配備水泵及增氧機,設立5~10個餌料臺,以及養殖過程中必需的其他設施、設備、工具等。
2.池塘的修整和消毒 飼養前需對魚池進行清整,然后再使用藥物清塘,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3.魚池注水和施基肥 清塘后,在魚種下塘前一周左右放水進池,注水時必須在進水口用密網過濾,嚴防野雜魚隨水混進池中。在魚種下塘前3~4天,每畝可施入糞尿200~250千克,或畜禽糞400~500千克,將肥料進行無公害化處理發酵后,對水攪勻后全池潑灑。化肥每畝可用氮肥和磷肥各5~7.5千克,對水溶解后,全池遍灑。
4.幼魚放養 選擇優質鱘魚種,按不同規格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混養時,應選擇濾食性魚類(如鰱、鳙),不可搭配與鱘魚爭餌的種類。放養時先取幾尾魚“試水”,即先放幾尾魚,1~2小時后如無不良反應再將魚種用2%~3%食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后放入。
5.飼養管理
(1)投餌管理 鱘魚養殖飼料應以配合飼料為主,其營養標準為:蛋白質40%左右,其中動物蛋白占15%以上,脂肪9%左右,碳水化合物30%左右,以及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將配合飼料制成適合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鱘魚口徑的顆粒投喂。日投餌4~6次,具體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水質、鱘魚放養密度、個體大小、活動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白天少投,占1/3,晚上多投,占2/3。投餌時,應嚴格按照“四定”原則,并隨時注意檢查魚苗吃食情況,及時清除殘餌,保持食臺周圍的清潔衛生。
(2)水質管理 鱘魚不同于常規魚類,對水質的反應比較敏感,因水質惡化導致常規魚類浮頭缺氧現象容易觀察,而鱘魚屬底棲魚類,一般都在池底活動,即使在溶氧不足時,也不會出現明顯的浮頭現象。在溶氧不足時,會直接肚皮上翻,出現昏迷,直至死亡。一旦出現缺氧現象,容易造成損失。因此,必須加強水質監測,特別是對水中溶氧和pH值的監測。
(3)水溫管理 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給鱘魚養殖帶來一定的難度。鱘魚適宜生存溫度為0~33℃,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26℃。如何延長鱘魚適宜生長的時間,讓鱘魚安全越冬、度夏,便成為鱘魚養殖水溫管理的主要內容。
①越冬。有條件的養殖者,在冬季來臨、水溫降到12℃以下時,應將鱘魚移入室內水池越冬。一般在北方地區,可選擇一長形土池(1~3畝),在其上建簡易塑料大棚,將鱘魚從大池中拉網起捕移至大棚內越冬。
這種簡易大棚在北方地區可使溫度保持在2~3℃以上。在南方地區,因冬季水溫仍可保持在8~10℃以上,可在原池就地越冬。無論哪種越冬形式,都應加深池水,增強水溫緩沖能力。越冬期間,可視水溫及魚活動情況,適量投飼,增強鱘魚體質,以便安全越冬。越冬期仍應加強水質管理。
②度夏。安全度夏方法一是選擇面積較大的池塘,加大水深。二是在池塘四周種植長藤瓜果,并搭棚遮陽。三是搭蓋遮陽網,減少陽光照射,可有效降低池塘水溫。四是有條件的地區,可引注水庫、湖泊底層水,并加大沖注力度。五是選擇合適的放養時間,投放大規格魚種,縮短養殖周期,在南方地區,可在盛夏高溫期過后,投放大規格魚種,精心喂養,在第二年高溫期到來前起魚上市,可錯開高溫期。
(4)防病治病 要做到每半月用消毒藥物全池潑灑1次,每20天投喂藥餌1次。其次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攝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
(四)網箱養殖
1.水體要求 選擇水質清新、無污染的水庫、湖泊和河流,要求水體面積較大,應在100畝以上,水深最好在5米以上,底質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體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水溫能保持在4~28℃之間,水中溶氧達到5毫克/升以上。
網箱應設置在避風向陽、水面寬闊、水深4米以上、水流暢通、溶氧量高、水質適宜的區域。同時應注意避開水上交通要道,但要臨近陸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網箱規格與制作 鱘魚養殖網箱多為雙層網箱,制作材料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網片,大網箱規格為 3米×4米×2.5米,小網箱規格為3米×2米×2米,網目依魚種的大小而定。為避免飼料流失,在網底縫上密眼篩絹布作食臺。網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靜水水體用浮式網箱,流動水體用沉式網箱。浮式網箱用浮桶支撐,用繩索固定于岸邊,可隨水位波動而升降;沉式網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腳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個網箱為一組,每組網箱間隔2米以上。
3.幼魚放養利用網箱養殖鱘魚,只能養殖成鱘,而不能用于育種。放養魚種規格應在20厘米以上,體重在20~50克。要求幼魚體質健壯,攝食能力強。網箱放養密度。
4.飼養管理
(1)投餌管理 利用網箱養殖鱘魚成魚,一般都使用全價人工配合顆粒餌料。餌料粒徑視魚體大小而異,一般在2~6毫米。根據水溫變化、天氣變化、水中溶氧變化、魚的活動情況及魚的增長狀況,隨時調整日投喂次數和投喂量。在投喂餌料時,應堅持少量多次原則,并保證每次投喂時間在15~20分鐘,以提高餌料利用率,確保每尾魚都能吃到餌料。
(2)日常管理 堅持每1~2天清刷網箱1次,及時排除箱內殘餌、排泄物,保持網箱清潔衛生,保證箱內外水體交換。經常檢查內外箱網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損,如有破損,應及時修理,以防逃魚。定期對箱內魚體進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潑灑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五)大水面養殖
1.水域條件 大水面養殖鱘魚的水域應具備3個條件:一是水質條件。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各項理化指標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pH值為6.5~8,水溫在2~28℃。二是生物條件。水體中雜食性魚類種群數量低,特別是底棲雜食性魚類、兇猛性魚類的數量必須很少。但水體中初級生產力要高,底棲生物量比較豐富,以保證鱘魚有充足的食物。三是環境條件。水域面積不宜太大,應在1000畝左右,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底質平坦,周圍社會環境較好,嚴禁無序捕撈以及偷、電、炸、藥魚等違法行為發生。
2.放養前準備 首先建好攔魚設施,認真檢查各注排水道,以免發生逃魚現象。其次,盡可能清除水體中敵害生物包括兇猛性魚類和減少底棲雜食性魚類的數量,維持水中餌料生物的平衡。三是對放養魚體進行藥物消毒,用2%~3%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
3.放養規格及放養量 由于大型水域中生物種群復雜,敵害生物較多,水體環境條件可變因素多,所以用于進行大水面養殖的鱘魚苗種規格應盡量大,一般要求不低于50克,以保證所放幼魚具備一定的抗病害能力和自然攝食能力。放養量應根據水域的實際生產能力,科學合理地設計,一般每畝放養1~5尾。
4.養殖管理 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防逃、防盜,在放養水域的進出水口都要設有攔魚設施,定期檢查維修,航道外的攔魚設施要安裝能夠讓船通過的升降裝置,并派專人看管,泄洪及臺風前后,要及時檢查、加固,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機構,維護好漁業秩序,嚴禁違法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