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配方:
1.玉米芯(新玉軸粉碎成黃豆大)88%,草木灰1%、石膏粉1%、石灰粉1%、新麥麩皮8%,磷膽1%。
2.玉米芯97%、石膏粉2%、磷肥1%。
3.玉米芯87%、闊葉木屑10%、石膏粉1%、石灰粉1%、磷肥1%。
二、栽培菌的時間安排
栽培平菇的季節安排與栽培成功率和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密切相關,須根據溫型的特性和當時栽培氣候條件,安排菌種生產,一般低溫型的2028、2027等平菇菌種7月份制母種。8月份制原種。9月至10月制栽培種。11月至12月規模生產菌棒、春節前后上市。
三、玉米芯建堆發酵
將玉米芯用清水浸泡1至2天以浸透為準撈起,瀝出多余的水分,按配比拌料使含水量為60%,PH值5.5-6.5,建堆一般寬1.5-1.8米,高1-1.5米,堆長隨地勢而定,堆料地面上墊麻袋片或草簾,建堆后用2米長,直徑5厘米光滑木棍扎空通氧,孔深1-1.5米,孔距相間30厘米至40厘米,料上蓋濕麻片或草簾。料溫升到60℃,保持18小時,倒堆使發酵料上下倒入中間,外倒內,繼續按第一次發酵的辦法管理。發酵合格的料,不粘,深褐色,有香甜氣溫感。
四、裝袋與接菌
冬季日光溫室栽培平菇應選低溫型的選菌絲濃密,潔白粗壯,無雜菌斑,無拮抗線,打開菌袋前具有平菇氣味,沒有平菇原基。菌齡不超60天,栽培袋子應選擇抗漲強度大,低溫時柔韌性好的,低壓聚烯塑料筒,剪裁長20至45厘米,寬22厘米。一頭用尼龍繩扎緊。在袋內的一端撒一層滅好菌的平菇菌塊,向平菇菌上裝1/320℃以下玉米芯發酵料,再裝平菇菌塊再裝料,邊裝邊稍壓實,裝距袋口8至10厘米,撒平菇菌塊扎口,標準:袋裝干料2斤左右,用菌量為15%左右,三層料,四層菌,袋松緊適度。用直徑0.8厘米,長80厘米一頭尖光滑直木棍,通過接菌處,莫穿透栽培袋。有利增氧,依次裝袋。如發現袋子有破處及時用膠紙封嚴,以防空氣間雜菌侵入,造成棒污染。
菌絲體生長階段管理
栽培棒放在溫室內提前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食用菌專用藥品滅菌消毒、殺蟲。并向地面撒少量白灰碼垛發菌,雙排擺放,排與排留50厘米人行道,垛高不超10層。一般碼垛多少依氣溫而定。目的是靠袋內培養料自身升溫,促進菌絲體在料中蔓延生長。棚溫應控制在18-20℃。
料溫不超22℃.空間相對濕度55-60%。當菌絲生長3-4厘米時,及時倒垛。垛溫在26度時,要疏散菌棒,碼垛呈井字形,以便通風散熱降溫,嚴防高溫燒菌。升降溫措施:揭蓋草簾和通風換氣控制溫度,濕度不超60%,否則易發生雜菌污染。
發菌階段,嚴防垛溫在36-45度高溫,在氣溫低的冬天管理不合理也時有高溫燒菌。應保持發菌室空氣新鮮,適時通風換氣,一般每天通風一次,每次通風30至40分鐘。氣溫高時早晚通冷風,增加遮陽物。氣溫低時中午通暖風,適當揭草簾。培養室光線宜弱不宜強。菌絲在弱光和黑暗條件下均可生長,光線強則不利于菌絲生長,棚內光線在50至100勒克斯散光。總之要勤倒垛細檢查,一般5至7天倒一次垛,如料溫高于24度,可隨時散垛,發現棒有點片綠霉即用高效綠霉處理,處理過的棒放在通風低溫,黑暗光線下養菌。
平菇出期管理
當菌絲體長滿棒的培養料后,及時降低菇棚內溫度,使菇棚內溫度在10度左右,拉大晝夜溫差即溫差達到10度左右,調整棚內濕度80-90%以增加散光,歷經3-5天的催菇,菌袋兩頭形成子實體原基(白色菌絲團)將袋口解開并拉直或將袋口挽起,促進原基分化。此時溫度提高到18-20度,空間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每天向菇棚空間噴水2-3次,保持地面濕潤,當子實體菌蓋直徑長到2厘米以上時,可直接向子實體上噴水,隨子實體長大噴水量逐增。但不可向子實體的原基或幼菇蕾上噴水,否則,子實體的原基或幼菇蕾將萎縮死亡。子實體生長期間要適當通風換氣,每天通風一至兩次。每天30分鐘左右。如溫度較高或棚內平菇栽培量較大時硬加大通風量。棚內光線和養菌光度相同。在適宜條件下,原基生長到子實體需5至7天。菌蓋充分展開,顏色由深變淺及時采收,要及時清理聊面上老菌絲,死小菇及雜物。按上述管理方法可采摘2-4潮菇,當三潮菇發現幼菇少,菌蓋薄,生長慢要及時補營養液,達到高產、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