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我縣天麻生產中,我們采用天麻種子直播有性繁殖技術、代替過去的無性繁殖栽培法,既省工省時提高了產量,增加農民收益,又減少了木材的采伐量,有益于淮河源頭的桐柏山區的水工保持,獲得了雙重收益,緩解了菌林矛盾。因為天麻有性繁殖技術使用的是莖粗3~6cm的枝椏、小材及闊葉落葉,每0.5平方米的栽培穴當年可獲得4kg左右的種子麻,次年冬每穴可獲得成品箭麻20kg左右,每穴效益在400元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一、種麻的選留與貯藏
在野生區或人工栽培地選留頂端箭芽飽滿、新鮮、肥壯、無傷痕、無病蟲害且重量在200g左右的箭麻,經攤涼,表皮水分有所損失后,進行貯藏以備春栽使用。存貯地點,室內、室外都可以,關鍵是預防凍害。埋箭麻使用的中粒沙含水量20%左右,寧干勿濕,以防麻種腐爛。在室外貯藏選擇排水良好、土壤疏松、避風向陽的場所;室內貯藏,必須通風良好;埋麻穴的大小可根據貯量多少而定,一般室外以35cm深的條形小窯為宜,室內可用沙箱藏。貯存時窯底鋪一層10cm左右的粗沙與煤渣混合料,然后在上面鋪一層中粒沙,在沙層上以間距5cm擺放箭麻,一層擺滿后蓋沙再擺第二層,如此可擺放2~3層,之后蓋細沙土10cm,表面蓋稻、麥草等作物秸稈,防寒保暖,并定期檢測覆蓋材料含水量,并及時謂節,以確保麻種質量。
二、箭麻栽培與管理
利用溫室或拱棚培育麻種,是目前較為實用的方法。溫室及拱棚搭建可仿蔬菜用棚室建造,大小可根據育種規模而定,若一家一戶進行少量育種,可在當地箭麻出土的自然季節前20d左右用小拱棚地池育種。但不論使用哪種方法育種都要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且能夠進行通風的場所。使用棚室育麻種可提前成熟一個月以上,有利于早播(5月上旬)高產,縮短成麻周期。箭麻栽培多采用箱式栽培法,栽種時在箱底鋪15cm左右的粗沙與煤渣混合料,然后在混合層上鋪中粒沙,在中沙層上呈"品"字型栽種箭麻,麻間距10cm以上,操作時切勿碰傷麻皮和箭芽,否則極易造成種麻腐爛。栽培后表面覆蓋8cm左右細沙或砂壤土。箭麻栽種后管理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遮陽天麻花葶最忌陽光直射、直射光會導致花葶變黑,造成倒伏。遮光的最佳方法是在棚室的塑料薄膜下,拉一層遮陽率為60%的黑色遮陽網,少量育種可用其它材料創造四分光照六分陰的遮光效果。
(二)保濕天麻抽薹、開花、結果在4~7月的高溫期,培養基質水分損失比較大,必須及時給培養料補水,保持基質濕潤而不水漬。
(三)打頂天麻頂端花序成果機率低,應在現蕾結束后將頂端"花蕾堆"摘掉,既可減少養分損失,又可使整株蒴果飽滿,保證種子質量。
(四)防倒伏天麻花葶中空,一般200g重箭麻,葶高在1m左右,如通風吹或果穗過重極易發生折斷,因此插桿固葶非常重要。
三、人工授粉技術
由于天麻花構造特殊,花藥被藥帽蓋住,藥帽不會自行脫落,花藥粘潤成塊狀不會自行散發,尤其是溫室或拱棚育種,很少有傳播昆蟲活動,所以必須進行人工授粉。天麻花序始花后必須每天給天麻實施人工授粉,為保證授粉成功率,應遵循開一朵授一朵的原則,授粉時間以上午9~12時為最佳,授粉最遲于次日上午完畢。授粉時,一手輕捏子房,另一手用竹簽下壓唇瓣,然后挑出花藥塊,準確地放在平滑的柱頭上。同花或異花、異株授粉均可。異花授粉雜交優勢強,產量高。人工授粉只要按規程操作,一般授粉成功率在90%以上。
天麻種子由下而上成熟,用手輕捏,種子發軟且種皮縱裂線欲裂時,說明它上部的幾個蒴果也已成熟,應及時采收備用。收獲種子最好隨采隨播,最遲應在縱裂線裂開前3~4d播完。若一時無法播完,最好放置在4℃左右的冰箱內保藏,嚴禁曝曬蒴果。成熟葫果內的種子松軟易撤,色淡灰黃色,在果實開裂前是最佳播種期,過早種子白色未成熟不會撒開;過遲種子呈棕黃色已失去發芽率。如將種子先播于萌發茵中用塑料袋裝著,可延長穴播時間。
四、拷前準備
每穴準備7~14根,莖粗3~6cm,長70cm的栗類或其它闊葉樹枝椏、木段,伐后用0.25%的硝酸銨浸泡24h,并在木段上間隔15cm砍魚鱗口備用;每穴需200kg干凈無污染的河沙,沙粗度以中粗粒為好,河沙在使用前2h用清水沖洗;每穴使用前年栗類落葉2kg,使用前用清水浸泡4h,淋去多余水分備用;每穴使用莖粗1.5cm、長4~6cm小木段3kg;另外每穴需優質蜜環菌、萌發菌各1~2瓶,麻蒴8~16個(雙層需16個左右)。
播前關鍵的一項工作是萌發菌與天麻種子的充分拌勻,操作時先把萌發菌的樹葉培養基用利刀塊成1.5cm見方的小片,然后放大干凈的盒中,右手輕捏蕨果使之縱裂線裂開,把天麻種子抖落在盆內萌發菌上,然后雙手翻拌,每抖一蒴果翻拌一遍,并把果皮捏碎撤人萌發菌中,此項工作應在無風的環境中操作,以防微小的種子被風吹走。
五、播種技術
播種穴可用小樹干或木板或磚圍成90cm見方的箱池,規模栽培可制模具。首先在穴底部鋪1ocm粗沙礫,再鋪河沙10cm,把浸過水的樹葉撤一層并拍平,然后把拌有天麻種子的萌發菌碎葉片均勻地撒在樹葉層上,在該播種層上碼放木段7根,然后把蜜環菌菌種擺放在魚鱗口處及木段兩端,再把小木節在棒間斜形擺放,以引導蜜環菌上棒,上述工序完成后輕輕蓋河沙厚約5cm,然后采用同樣方法播第二層(也可以單層播),最上層覆蓋河沙20cm并拍平。
六、惜后管理
麻穴播種后首先進行遮蔭保護,可使用遮光率為80%的遮陽網覆蓋頂層及四周,也可用枝葉蓋圍,給麻穴創造一個陰涼的環境,便于蜜環菌的生長及安全越夏。據試測,遮陽良好的室外,夏季麻穴與地表之間溫度一般不超過30℃,通風良好的室內麻穴與地表溫度不超過26℃。其次是保濕問題,接種后沙基含水量55%左右,有利于兩菌及麻種的生長,實踐中播后一周左右,可在穴圍材料磚、木板及人行道上噴水,也可給穴表沙層噴少量水,1月后可在穴表沙層重噴水。同時栽培場所要通風良好,特別是室內栽培必須定期通風,對防止菌材感染,促進麻種萌發生長及夏季降溫會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
利用天麻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生產,只要進行科學管理,6月上旬以前播種的,當年就能長成白頭箭,成箭周期僅為一年半,確是一條短、平、快的致富新項目。
一、種麻的選留與貯藏
在野生區或人工栽培地選留頂端箭芽飽滿、新鮮、肥壯、無傷痕、無病蟲害且重量在200g左右的箭麻,經攤涼,表皮水分有所損失后,進行貯藏以備春栽使用。存貯地點,室內、室外都可以,關鍵是預防凍害。埋箭麻使用的中粒沙含水量20%左右,寧干勿濕,以防麻種腐爛。在室外貯藏選擇排水良好、土壤疏松、避風向陽的場所;室內貯藏,必須通風良好;埋麻穴的大小可根據貯量多少而定,一般室外以35cm深的條形小窯為宜,室內可用沙箱藏。貯存時窯底鋪一層10cm左右的粗沙與煤渣混合料,然后在上面鋪一層中粒沙,在沙層上以間距5cm擺放箭麻,一層擺滿后蓋沙再擺第二層,如此可擺放2~3層,之后蓋細沙土10cm,表面蓋稻、麥草等作物秸稈,防寒保暖,并定期檢測覆蓋材料含水量,并及時謂節,以確保麻種質量。
二、箭麻栽培與管理
利用溫室或拱棚培育麻種,是目前較為實用的方法。溫室及拱棚搭建可仿蔬菜用棚室建造,大小可根據育種規模而定,若一家一戶進行少量育種,可在當地箭麻出土的自然季節前20d左右用小拱棚地池育種。但不論使用哪種方法育種都要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且能夠進行通風的場所。使用棚室育麻種可提前成熟一個月以上,有利于早播(5月上旬)高產,縮短成麻周期。箭麻栽培多采用箱式栽培法,栽種時在箱底鋪15cm左右的粗沙與煤渣混合料,然后在混合層上鋪中粒沙,在中沙層上呈"品"字型栽種箭麻,麻間距10cm以上,操作時切勿碰傷麻皮和箭芽,否則極易造成種麻腐爛。栽培后表面覆蓋8cm左右細沙或砂壤土。箭麻栽種后管理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遮陽天麻花葶最忌陽光直射、直射光會導致花葶變黑,造成倒伏。遮光的最佳方法是在棚室的塑料薄膜下,拉一層遮陽率為60%的黑色遮陽網,少量育種可用其它材料創造四分光照六分陰的遮光效果。
(二)保濕天麻抽薹、開花、結果在4~7月的高溫期,培養基質水分損失比較大,必須及時給培養料補水,保持基質濕潤而不水漬。
(三)打頂天麻頂端花序成果機率低,應在現蕾結束后將頂端"花蕾堆"摘掉,既可減少養分損失,又可使整株蒴果飽滿,保證種子質量。
(四)防倒伏天麻花葶中空,一般200g重箭麻,葶高在1m左右,如通風吹或果穗過重極易發生折斷,因此插桿固葶非常重要。
三、人工授粉技術
由于天麻花構造特殊,花藥被藥帽蓋住,藥帽不會自行脫落,花藥粘潤成塊狀不會自行散發,尤其是溫室或拱棚育種,很少有傳播昆蟲活動,所以必須進行人工授粉。天麻花序始花后必須每天給天麻實施人工授粉,為保證授粉成功率,應遵循開一朵授一朵的原則,授粉時間以上午9~12時為最佳,授粉最遲于次日上午完畢。授粉時,一手輕捏子房,另一手用竹簽下壓唇瓣,然后挑出花藥塊,準確地放在平滑的柱頭上。同花或異花、異株授粉均可。異花授粉雜交優勢強,產量高。人工授粉只要按規程操作,一般授粉成功率在90%以上。
天麻種子由下而上成熟,用手輕捏,種子發軟且種皮縱裂線欲裂時,說明它上部的幾個蒴果也已成熟,應及時采收備用。收獲種子最好隨采隨播,最遲應在縱裂線裂開前3~4d播完。若一時無法播完,最好放置在4℃左右的冰箱內保藏,嚴禁曝曬蒴果。成熟葫果內的種子松軟易撤,色淡灰黃色,在果實開裂前是最佳播種期,過早種子白色未成熟不會撒開;過遲種子呈棕黃色已失去發芽率。如將種子先播于萌發茵中用塑料袋裝著,可延長穴播時間。
四、拷前準備
每穴準備7~14根,莖粗3~6cm,長70cm的栗類或其它闊葉樹枝椏、木段,伐后用0.25%的硝酸銨浸泡24h,并在木段上間隔15cm砍魚鱗口備用;每穴需200kg干凈無污染的河沙,沙粗度以中粗粒為好,河沙在使用前2h用清水沖洗;每穴使用前年栗類落葉2kg,使用前用清水浸泡4h,淋去多余水分備用;每穴使用莖粗1.5cm、長4~6cm小木段3kg;另外每穴需優質蜜環菌、萌發菌各1~2瓶,麻蒴8~16個(雙層需16個左右)。
播前關鍵的一項工作是萌發菌與天麻種子的充分拌勻,操作時先把萌發菌的樹葉培養基用利刀塊成1.5cm見方的小片,然后放大干凈的盒中,右手輕捏蕨果使之縱裂線裂開,把天麻種子抖落在盆內萌發菌上,然后雙手翻拌,每抖一蒴果翻拌一遍,并把果皮捏碎撤人萌發菌中,此項工作應在無風的環境中操作,以防微小的種子被風吹走。
五、播種技術
播種穴可用小樹干或木板或磚圍成90cm見方的箱池,規模栽培可制模具。首先在穴底部鋪1ocm粗沙礫,再鋪河沙10cm,把浸過水的樹葉撤一層并拍平,然后把拌有天麻種子的萌發菌碎葉片均勻地撒在樹葉層上,在該播種層上碼放木段7根,然后把蜜環菌菌種擺放在魚鱗口處及木段兩端,再把小木節在棒間斜形擺放,以引導蜜環菌上棒,上述工序完成后輕輕蓋河沙厚約5cm,然后采用同樣方法播第二層(也可以單層播),最上層覆蓋河沙20cm并拍平。
六、惜后管理
麻穴播種后首先進行遮蔭保護,可使用遮光率為80%的遮陽網覆蓋頂層及四周,也可用枝葉蓋圍,給麻穴創造一個陰涼的環境,便于蜜環菌的生長及安全越夏。據試測,遮陽良好的室外,夏季麻穴與地表之間溫度一般不超過30℃,通風良好的室內麻穴與地表溫度不超過26℃。其次是保濕問題,接種后沙基含水量55%左右,有利于兩菌及麻種的生長,實踐中播后一周左右,可在穴圍材料磚、木板及人行道上噴水,也可給穴表沙層噴少量水,1月后可在穴表沙層重噴水。同時栽培場所要通風良好,特別是室內栽培必須定期通風,對防止菌材感染,促進麻種萌發生長及夏季降溫會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
利用天麻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生產,只要進行科學管理,6月上旬以前播種的,當年就能長成白頭箭,成箭周期僅為一年半,確是一條短、平、快的致富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