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0~2003年在實施省農業廳豐收計劃時,對玉米田間套平菇高效栽培的多種模式進行了探討,現將有關技術總結如下。
1 玉米栽培技術
在確保玉米高產、平菇高效的前提下,推廣玉米指標化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抓好五項關鍵措施。
1.1 根據作物特點,選好大田 選用地勢平坦,近水源,澇能排,耕層深的砂壤土地塊。要疏通好溝渠,確保配套、暢通。
1.2 選用良種、合理密植 選用良種是實現玉米高產、間套平菇高效的關鍵,為了得到良好的遮陽效果,要選用高稈、抗倒伏、單株增產潛力較大而又抗逆性強的中晚熟品種,如農大108、掖單22號等。玉米實收株數應不低于52500株/公頃,以確保玉米產量。
1.3 合理施肥、增加投入,為玉米高產打好基礎 合理施肥、增加投入是實現玉米高產的關鍵。早春耕整地時要注意施足底肥,一般1公頃施用土雜肥45000kg,磷酸二銨300kg,深耕整平,并撒施呋喃丹農藥,殺滅地下害蟲。夏玉米間套平菇田,秋種時注意增施底肥。
1.4 合理確定種植方式 為了有利于平菇的栽植和管理,可適當調整玉米行間距。宜采用東西行向且大小行種植方式,即大行距100cm、小行距80cm、株距18cm,實收株數61760株/公頃。地塊兩端留1m左右的保護行,并種上玉米。
1.5 加強田間管理 夏玉米間套平菇田,要求麥收前10d左右在預留行內套種玉米,麥收后及時中耕滅茬,要求全部的磷,鉀肥,微肥,氮肥總量的40%和呋喃丹農藥在定苗時一次開溝追施,其余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為了不使平菇間套受到影響,創造安全的生長環境,在平菇栽植前噴灑一遍農藥,預防后期病蟲害。
2 平菇問套栽培技術
2.1 選擇適宜的平菇菌株 玉米間套平菇,由于其環境條件與菇房的溫濕度不同,加之玉米田間溫度高、濕度小等特點,應選擇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適宜大田栽培的高溫型或廣溫型品種,如高溫831、九華191等。要求平菇品種的菌絲體生長溫度為15~30℃,子實體生長溫度20~28℃。當春玉米生長進入小喇叭口期后,田間有了一定的遮陽。此時我地的常年平均氣溫22℃以上,室外溫度也已適宜平菇生長。夏玉米抽雄期田間溫度25~30℃,適合菌絲體的生長,玉米進入乳熟期后,田間溫度23℃,吻合子實體的生長發育。
2.2 選擇適宜的培養料 適合食用菌生長的培養料種類很多,如棉子殼、玉米芯和豆秸等,可根據當地情況就地取材。培養料要求干燥、新鮮、無霉變。使用前在烈日下暴曬2~3d,以利殺死料中雜菌。玉米芯和豆秸作培養料時需先經粉碎,然后用1%的石灰水浸泡24h,瀝去多余水分備用。各培養料配方為:①棉子殼100%;②玉米芯90%,麩皮10%;③豆秸90%,麥麩10%。外加3%石灰,2.5%過磷酸鈣,0.3%的尿素。田間散料栽培時,培養料中還要加入0.25%的多菌靈。均按料水比1∶1.3攪拌均勻,堆悶發酵后即可裝袋接種或田間散料播種。
2.3 合理安排接種(播種)、栽植(堆放)時間 要根據玉米田的遮陽期,確定平菇接種(播種)、栽植(堆放)時間。春玉米,一般4月初接種菌種,4月中下旬覆膜播種玉米,6月上旬玉米小喇叭口期時移植菌袋。夏玉米,要根據不同的種植方式確定平菇接種時間。菌袋田間堆放的,要在玉米抽雄期放置;菌袋田間栽植的,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移植;田間散料播種的,要提前到玉米拔節至小喇叭口期播種。
2.4 套栽技術
2.4.1 菌袋套栽田間管理 菌袋田間放置有兩種方式:一是菌袋堆放。該方式適合夏玉米田。玉米行距可調整為90cm的等行距。當菌絲長滿袋后,將發好的菌袋堆碼于玉米行間高3層。堆上遮蓋草苫并噴水降溫,進行低溫刺激2~3d,待菌袋兩頭形成大量菇蕾并長滿袋口時,將扎口松開,保持空氣濕度85%~90%。隨著子實體的增大,袋口逐漸松開,以利子實體快速生長,待第1潮菇采完后,再將袋口扎起并留一小孔,以利養菌和促進子實體形成;二是菌袋栽植。該方式春、夏玉米田均適宜。當菌絲發好后,可直接栽植于玉米行間做好的畦床內,大行間可栽植3行菌棒,小行距作為田間作業走道。具體方法:在玉米大行行中間開寬60cm、深15cm的畦溝,灌足底水并等水滲完后,脫去菌袋并自中間斷開,將截面向下栽植于經消毒的溝內,再覆2~3cm細土,噴適量水,以利菌棒保濕,1周后即可進入出菇期。
出菇期管理。由于大田氣候較難控制,在田間管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確保田間的溫度和濕度。田間地面上空氣相對濕度要高于85%。為了保證田間濕度,應增加噴水次數,當田間相對濕度低于80%時,就要進行噴水,一般晴朗天氣9∶00~17∶00時少量噴水,12∶00~14∶00應增加噴水量;二是遇陰雨天應在雨前采菇,采摘時不能用薄膜覆蓋,以免泥水濺到菇體上,降低其商品價值。同時注意排水,避免畦內積水;三是玉米進入7、8月后氣溫較高,應注意覆土保護菌絲安全越夏。一般在平菇條幅上覆土10~15cm,防治菌絲高溫老化。進入9月氣溫有所降低,可以去除覆土并噴水,繼續加強出菇管理,以延長出菇期,增加產量和效益,一般可生產4~5潮菇;四是防治玉米病蟲害時應將菌棒蓋好,以免藥物傷害菌絲。乎菇發生蟲害時,可用蓖麻籽油的水溶液噴灑,或在兩潮菇采收間期用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灑;五是玉米生長后期,田間遮陽效果較差,可采取輔助措施,如在玉米行間種上扁豆、菜豆等爬蔓作物。收獲玉米時,先采摘果穗,待全部不出菇時再收獲秸稈,菌廢料可施于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肥力。
2.4.2 田間散料播種與管理 平菇田間散料播種適合在夏玉米田間套。播種前1~2d在玉米大行間挖60cm寬、20cm深的菇畦,培養料20kg/平方米。用分層接種和加表層用種的方式播種,用種量為干料的10%~15%。播種前先在畦內澆透水,待水滲完后在菇畦內均勻撒入少量熟石灰消毒,將配制好的培養料和菌種塊(直徑1cm左右)分層播入畦內:即第1、3、5層為菌種,分別占用種量的20%、35%和45%,第2、4層為培養料,各占用料量的50%。播種時培養料要壓實,菌種塊要撒均勻,最后蓋上一層地膜,并用10cm厚的濕土將地膜全部蓋住,以保持水分。乎菇播種后10d左右,注意觀察菌絲生長情況。隔20d左右待菌絲長滿后(培養料變白),把表土、地膜扒掉,經過2~3d當小菇蕾長至直徑1.5cm時,可早、晚各噴1次水,嚴重干旱時可適當增加噴水次數,從小菇蕾出現到第1次采收需4~5d。采收時要一手按著地面,另一手捏住菌柄,輕輕摘下,菌柄取出后要整平壓實,稍蓋1層土。第1潮占總產量的40%以上。采完第1潮后及時清理畦面,鏟除死菇,加強田間管理,并經常觀察培養料有無污染現象,若發現雜菌污染要及時用無菌小刀將污染塊全部割除,并用10%的石灰水消毒。再隔3~4d又會出現菇蕾,重復以上管理措施,到玉米收割時乎菇可采收3~4潮。
1 玉米栽培技術
在確保玉米高產、平菇高效的前提下,推廣玉米指標化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抓好五項關鍵措施。
1.1 根據作物特點,選好大田 選用地勢平坦,近水源,澇能排,耕層深的砂壤土地塊。要疏通好溝渠,確保配套、暢通。
1.2 選用良種、合理密植 選用良種是實現玉米高產、間套平菇高效的關鍵,為了得到良好的遮陽效果,要選用高稈、抗倒伏、單株增產潛力較大而又抗逆性強的中晚熟品種,如農大108、掖單22號等。玉米實收株數應不低于52500株/公頃,以確保玉米產量。
1.3 合理施肥、增加投入,為玉米高產打好基礎 合理施肥、增加投入是實現玉米高產的關鍵。早春耕整地時要注意施足底肥,一般1公頃施用土雜肥45000kg,磷酸二銨300kg,深耕整平,并撒施呋喃丹農藥,殺滅地下害蟲。夏玉米間套平菇田,秋種時注意增施底肥。
1.4 合理確定種植方式 為了有利于平菇的栽植和管理,可適當調整玉米行間距。宜采用東西行向且大小行種植方式,即大行距100cm、小行距80cm、株距18cm,實收株數61760株/公頃。地塊兩端留1m左右的保護行,并種上玉米。
1.5 加強田間管理 夏玉米間套平菇田,要求麥收前10d左右在預留行內套種玉米,麥收后及時中耕滅茬,要求全部的磷,鉀肥,微肥,氮肥總量的40%和呋喃丹農藥在定苗時一次開溝追施,其余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為了不使平菇間套受到影響,創造安全的生長環境,在平菇栽植前噴灑一遍農藥,預防后期病蟲害。
2 平菇問套栽培技術
2.1 選擇適宜的平菇菌株 玉米間套平菇,由于其環境條件與菇房的溫濕度不同,加之玉米田間溫度高、濕度小等特點,應選擇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適宜大田栽培的高溫型或廣溫型品種,如高溫831、九華191等。要求平菇品種的菌絲體生長溫度為15~30℃,子實體生長溫度20~28℃。當春玉米生長進入小喇叭口期后,田間有了一定的遮陽。此時我地的常年平均氣溫22℃以上,室外溫度也已適宜平菇生長。夏玉米抽雄期田間溫度25~30℃,適合菌絲體的生長,玉米進入乳熟期后,田間溫度23℃,吻合子實體的生長發育。
2.2 選擇適宜的培養料 適合食用菌生長的培養料種類很多,如棉子殼、玉米芯和豆秸等,可根據當地情況就地取材。培養料要求干燥、新鮮、無霉變。使用前在烈日下暴曬2~3d,以利殺死料中雜菌。玉米芯和豆秸作培養料時需先經粉碎,然后用1%的石灰水浸泡24h,瀝去多余水分備用。各培養料配方為:①棉子殼100%;②玉米芯90%,麩皮10%;③豆秸90%,麥麩10%。外加3%石灰,2.5%過磷酸鈣,0.3%的尿素。田間散料栽培時,培養料中還要加入0.25%的多菌靈。均按料水比1∶1.3攪拌均勻,堆悶發酵后即可裝袋接種或田間散料播種。
2.3 合理安排接種(播種)、栽植(堆放)時間 要根據玉米田的遮陽期,確定平菇接種(播種)、栽植(堆放)時間。春玉米,一般4月初接種菌種,4月中下旬覆膜播種玉米,6月上旬玉米小喇叭口期時移植菌袋。夏玉米,要根據不同的種植方式確定平菇接種時間。菌袋田間堆放的,要在玉米抽雄期放置;菌袋田間栽植的,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移植;田間散料播種的,要提前到玉米拔節至小喇叭口期播種。
2.4 套栽技術
2.4.1 菌袋套栽田間管理 菌袋田間放置有兩種方式:一是菌袋堆放。該方式適合夏玉米田。玉米行距可調整為90cm的等行距。當菌絲長滿袋后,將發好的菌袋堆碼于玉米行間高3層。堆上遮蓋草苫并噴水降溫,進行低溫刺激2~3d,待菌袋兩頭形成大量菇蕾并長滿袋口時,將扎口松開,保持空氣濕度85%~90%。隨著子實體的增大,袋口逐漸松開,以利子實體快速生長,待第1潮菇采完后,再將袋口扎起并留一小孔,以利養菌和促進子實體形成;二是菌袋栽植。該方式春、夏玉米田均適宜。當菌絲發好后,可直接栽植于玉米行間做好的畦床內,大行間可栽植3行菌棒,小行距作為田間作業走道。具體方法:在玉米大行行中間開寬60cm、深15cm的畦溝,灌足底水并等水滲完后,脫去菌袋并自中間斷開,將截面向下栽植于經消毒的溝內,再覆2~3cm細土,噴適量水,以利菌棒保濕,1周后即可進入出菇期。
出菇期管理。由于大田氣候較難控制,在田間管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確保田間的溫度和濕度。田間地面上空氣相對濕度要高于85%。為了保證田間濕度,應增加噴水次數,當田間相對濕度低于80%時,就要進行噴水,一般晴朗天氣9∶00~17∶00時少量噴水,12∶00~14∶00應增加噴水量;二是遇陰雨天應在雨前采菇,采摘時不能用薄膜覆蓋,以免泥水濺到菇體上,降低其商品價值。同時注意排水,避免畦內積水;三是玉米進入7、8月后氣溫較高,應注意覆土保護菌絲安全越夏。一般在平菇條幅上覆土10~15cm,防治菌絲高溫老化。進入9月氣溫有所降低,可以去除覆土并噴水,繼續加強出菇管理,以延長出菇期,增加產量和效益,一般可生產4~5潮菇;四是防治玉米病蟲害時應將菌棒蓋好,以免藥物傷害菌絲。乎菇發生蟲害時,可用蓖麻籽油的水溶液噴灑,或在兩潮菇采收間期用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灑;五是玉米生長后期,田間遮陽效果較差,可采取輔助措施,如在玉米行間種上扁豆、菜豆等爬蔓作物。收獲玉米時,先采摘果穗,待全部不出菇時再收獲秸稈,菌廢料可施于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肥力。
2.4.2 田間散料播種與管理 平菇田間散料播種適合在夏玉米田間套。播種前1~2d在玉米大行間挖60cm寬、20cm深的菇畦,培養料20kg/平方米。用分層接種和加表層用種的方式播種,用種量為干料的10%~15%。播種前先在畦內澆透水,待水滲完后在菇畦內均勻撒入少量熟石灰消毒,將配制好的培養料和菌種塊(直徑1cm左右)分層播入畦內:即第1、3、5層為菌種,分別占用種量的20%、35%和45%,第2、4層為培養料,各占用料量的50%。播種時培養料要壓實,菌種塊要撒均勻,最后蓋上一層地膜,并用10cm厚的濕土將地膜全部蓋住,以保持水分。乎菇播種后10d左右,注意觀察菌絲生長情況。隔20d左右待菌絲長滿后(培養料變白),把表土、地膜扒掉,經過2~3d當小菇蕾長至直徑1.5cm時,可早、晚各噴1次水,嚴重干旱時可適當增加噴水次數,從小菇蕾出現到第1次采收需4~5d。采收時要一手按著地面,另一手捏住菌柄,輕輕摘下,菌柄取出后要整平壓實,稍蓋1層土。第1潮占總產量的40%以上。采完第1潮后及時清理畦面,鏟除死菇,加強田間管理,并經常觀察培養料有無污染現象,若發現雜菌污染要及時用無菌小刀將污染塊全部割除,并用10%的石灰水消毒。再隔3~4d又會出現菇蕾,重復以上管理措施,到玉米收割時乎菇可采收3~4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