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績溪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4.3%,擁有"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和"生態省建設綜合示范縣"等三大生態招牌,水庫養魚業是績溪漁業的重點。以往,山塘水庫絕大多數建有養豬場,超過半數的水庫承包戶都是利用豬糞經簡單沉淀凈化或堆漚后排入山塘水庫,造成水庫水體污染,一些養魚戶片面追求高產而不滿足于豬糞養魚,還往山塘水庫里投放尿素、碳氨等化肥,更加劇了水庫水體污染。豬糞養魚、化肥養魚造成水庫水質大幅下降,危及群眾的飲水和用水安全,也給"生態縣"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果不讓養魚戶用豬糞、化肥養魚,魚產量得不到提高,既制約漁業的發展,養豬業也會因為大量的生豬糞便無處消化而受到制約。為此,筆者引導養殖戶實施技術轉型,開展健康清潔養殖,禁止往水庫內投放畜禽糞便或化肥,養魚戶開始嘗試"生態養魚"并對運用生態學原理養魚、防止水體污染、改善水庫養魚環境"等有了新的認識。現將采用微生物處理有機肥水庫生態養魚技術簡要介紹如下:
一、借鑒池塘養魚技術模式
相對于大中型水庫而言,小型水庫水面較小,水位較淺,開展集約化網箱養魚的條件明顯不足;相對于池塘而言,小型水庫水面又較大。根據這一特點,筆者借鑒一些池塘養魚技術模式并將其運用到小型水庫中,效果較為明顯。
1.清庫消毒要徹底 經過一年的養殖,利用枯水期(即每年的冬季)徹底放干庫水,用100kg/畝生石灰進行清庫除野,不僅能預防翌年魚病的發生,還能將庫中的野雜魚處理干凈,可以提高魚種放養成活率。
2.及時做好魚種放養工作 元旦前后和春節前是魚種放養的最佳季節,此時水溫較低,便于捕撈操作和運輸,魚種也不易受傷,放養成活率高。魚種放養時,先用10%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洗魚體15分鐘后再放養。
3.放養大規格優良魚種 在水庫中放養魚種,一定要選擇放養大規格魚種,這是因為大規格魚種的生長速度快,逃避敵害能力強,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也強,放養成活率高。一般要求放養鰱、鳙、草魚的規格為9尾/kg左右,鯽、鳊的規格為15尾/kg左右。應放養鰱、鳙、草魚的長江子一代魚種,而鯽魚魚種則采用異育銀鯽、彭澤鯽和三倍體鯽等的魚種。
4.放養密度要合理 魚種放養密度根據養殖戶的養殖水平及水庫自身的基礎餌料生物量、施肥情況等加以確定,一般總放養量控制在500尾/畝~600尾/畝,其中,鰱200尾/畝~250尾/畝,鳙40尾/畝~60尾/畝,攝食性魚類(主要是鯽、鳊、草魚等)300尾/畝左右。另外,結合實際情況可適當搭配放養一些鱖、鱸、細鱗斜頜鲴、甲魚、蝦等名優水產品。
5.魚種放養應采用一次放足、多次捕撈、適時上市的方法,并在水庫中套養大規格鰱、鳙夏花魚種,一般夏花魚種的套養密度為600尾/畝~800尾/畝,可使翌年養殖的魚種實現部分自給。
6,做好魚病防治工作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魚種放養時要進行魚體消毒;定期在食場邊用漂白粉、二溴海因等藥物潑灑消毒;定期用三黃粉等藥物拌餌投喂,以防治常見的細菌性魚病和寄生蟲病;每隔20天左右施用生石灰1次,可調節水體pH和改良水質,有利于魚類生長和抑制魚病的發生,一般每次用量為20kg/畝,兌水化漿后全庫潑灑。
二、采用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并進行科學施肥管理
1.有機肥的微生物處理 將豬糞等有機肥經沉淀凈化后加入EM菌、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酵母菌、乳酸菌及微生物促長劑、保護劑等,并添加各種微量元素、肥料增效劑等多種有效元素,進行堆漚發酵處理,使之成為酵素菌生物有機肥。經過微生物處理的生物有機肥,其使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有機農肥和無機化肥。
2.施肥時間 應根據水中浮游植物對肥料的利用狀況及魚類和浮游動物對浮游植物的利用狀況而定。苗種放養前后施足基肥,如果放養密度較高,那么喂養全程必須保證水體肥度,一般以水體透明度保持在25cm~35cm為佳。當水體透明度降到40cm以下、水溫上升到15℃以上時,開始施肥,水溫20℃~30℃范圍是施肥的關鍵時期。水溫20℃時,施肥4天~5天后,水體中浮游生物量達到高峰,并可維持7天~8天,隔13天~15天后再施追肥1次;水溫25℃左右時,施肥5天~6天后,水體中浮游生物量即可恢復到施肥前的水平,并可維持6天~7天,隔10天再施追肥1次。6月~8月,浮游生物量在施肥3天~4天后達到高峰,且6天~7天后恢復到施肥前的水平,因此,1個月內至少施肥4次~5次,每次施肥量為3kg~5kg;9月以后,施肥次數減少。追肥應在午前水體趨于分層時施用為宜,這樣可延長肥料在水體表層的停留時間。
3.施肥地點 應集中在淺水區(水深小于3m)和庫岸帶上風口處進行。淺處水體不分層,可以進行垂直循環,把氧送到底層,促使底層有機物礦化及其向水體表層轉移。若在汛期水體交換量大的季節施肥,應重點在滯水區進行,防止肥份流失。水面較大的小(一)型水庫,可在水體上中游施肥。
4.施肥時,水體pH應控制在7.3~7.8左右,如果偏酸則可先用生石灰全庫潑灑后再施肥,時間相隔2天左右。
三、提高水庫消落區的利用率
1.種草養萍 從每年10月開始,水庫水位逐漸降低,這時可充分利用水庫消落區,每降一些水位就播撒一些種子,種子以黑麥草和紅花草的草籽為主,據統計,畝產鮮草可在1500kg以上,按飼料系數30計算,可飼養草食性魚類50kg,而1kg草食性魚類又可帶動3kg以上的肥水魚類攝食,故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具體做法是:在水位不高時,割新鮮草投喂;在水庫需灌滿水時,將消落區內的草分批全部割起并曬干,到草魚旺食而青飼料供不應求時作為青飼料喂魚。同時,利用庫角、塘邊、陰溝等小面積養細綠萍,每天畝產細綠萍可在80kg以上,并可連續采收20天以上,從而解決了部分草食性魚類的早期飼料和夏花草魚的飼料供應問題。
2.培育魚種 水庫養魚,魚種能自給是降本增益的最有效辦法。可以在水庫中套養鰱、鳙夏花,利用水庫消落區挖魚種塘養殖攝食性魚類(如草魚、鳊、鯽等),這樣可大大提高魚種的成活率。
3.商品魚暫養 利用水庫消落區挖暫養塘,或攔庫灣、筑土壩蓄水,可以進行商品魚暫養。
四、技術優勢
近兩年來,采用微生物處理有機肥技術在水庫中施肥養魚已在安徽省績溪縣內山塘水庫推廣應用,畝均增產30%,畝增收600元,同時有效降低了傳統化肥的使用,減少豬糞等有機肥對環境的污染,增強自然環境的自凈力,提高水產品品質,在兼顧漁業生產的同時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的生態平衡,為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具有明顯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與傳統肥料相比,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具有3方面優勢。
1.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定向培養有益藻類,提高水產動物所需基礎餌料生物的數量和質量。眾所皆知,傳統肥料培水也很肥,但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水,比如由藍綠藻組成的暗綠色、灰藍色、藍綠色水體,上述藻類多數不宜被魚類消化,造成生產實踐中養殖戶常見的肥水不肥魚現象;而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在多種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下培育的水體中,浮游植物多數是由鰱、鳙易消化與食用的硅藻、隱藻、金藻組成,保持了水體的肥、活、嫩、爽,更能促進魚類生長。
2.微生物處理有機肥能改良水質,預防疾病。傳統農肥由于攜帶大量的有害病菌而不宜在養殖水體中多施用,傳統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等化肥由于其巨大的化學毒性也容易引起暴發性魚病的發生;而微生物處理有機肥經過生物工程處理,富含著各種有益菌,還富含有益酶及各種水質改良劑,能加速水體中有機物和礦化物的養分轉化,降解亞硝酸鹽、氨態氮、硫化氫等對魚類有害的物質含量,增加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減少魚類應激反應。大量益生菌的快速繁殖,形成強勢的生物群體,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了預防感染和提高魚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減少泛塘以及爛鰓病、腸炎病等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3.微生物處理有機肥效率高,綠色環保。一般來講,傳統肥料需大量施用才能達到肥水養魚的目的,且人力耗費大,操作繁重,投資回報低;而微生物處理有機肥濃縮了傳統肥料,結合了現代的生產工藝,從而使低投入、高收益成為可能,且肥水迅速,晴天上午施用則下午即見水色轉肥,肥效持久可達10天左右,一般施用量僅需4kg/畝,每月僅需施用3次~5次,正常劑量使用對水質無污染、無毒副作用,效率是傳統肥料的5倍~8倍。
一、借鑒池塘養魚技術模式
相對于大中型水庫而言,小型水庫水面較小,水位較淺,開展集約化網箱養魚的條件明顯不足;相對于池塘而言,小型水庫水面又較大。根據這一特點,筆者借鑒一些池塘養魚技術模式并將其運用到小型水庫中,效果較為明顯。
1.清庫消毒要徹底 經過一年的養殖,利用枯水期(即每年的冬季)徹底放干庫水,用100kg/畝生石灰進行清庫除野,不僅能預防翌年魚病的發生,還能將庫中的野雜魚處理干凈,可以提高魚種放養成活率。
2.及時做好魚種放養工作 元旦前后和春節前是魚種放養的最佳季節,此時水溫較低,便于捕撈操作和運輸,魚種也不易受傷,放養成活率高。魚種放養時,先用10%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洗魚體15分鐘后再放養。
3.放養大規格優良魚種 在水庫中放養魚種,一定要選擇放養大規格魚種,這是因為大規格魚種的生長速度快,逃避敵害能力強,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也強,放養成活率高。一般要求放養鰱、鳙、草魚的規格為9尾/kg左右,鯽、鳊的規格為15尾/kg左右。應放養鰱、鳙、草魚的長江子一代魚種,而鯽魚魚種則采用異育銀鯽、彭澤鯽和三倍體鯽等的魚種。
4.放養密度要合理 魚種放養密度根據養殖戶的養殖水平及水庫自身的基礎餌料生物量、施肥情況等加以確定,一般總放養量控制在500尾/畝~600尾/畝,其中,鰱200尾/畝~250尾/畝,鳙40尾/畝~60尾/畝,攝食性魚類(主要是鯽、鳊、草魚等)300尾/畝左右。另外,結合實際情況可適當搭配放養一些鱖、鱸、細鱗斜頜鲴、甲魚、蝦等名優水產品。
5.魚種放養應采用一次放足、多次捕撈、適時上市的方法,并在水庫中套養大規格鰱、鳙夏花魚種,一般夏花魚種的套養密度為600尾/畝~800尾/畝,可使翌年養殖的魚種實現部分自給。
6,做好魚病防治工作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魚種放養時要進行魚體消毒;定期在食場邊用漂白粉、二溴海因等藥物潑灑消毒;定期用三黃粉等藥物拌餌投喂,以防治常見的細菌性魚病和寄生蟲病;每隔20天左右施用生石灰1次,可調節水體pH和改良水質,有利于魚類生長和抑制魚病的發生,一般每次用量為20kg/畝,兌水化漿后全庫潑灑。
二、采用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并進行科學施肥管理
1.有機肥的微生物處理 將豬糞等有機肥經沉淀凈化后加入EM菌、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酵母菌、乳酸菌及微生物促長劑、保護劑等,并添加各種微量元素、肥料增效劑等多種有效元素,進行堆漚發酵處理,使之成為酵素菌生物有機肥。經過微生物處理的生物有機肥,其使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有機農肥和無機化肥。
2.施肥時間 應根據水中浮游植物對肥料的利用狀況及魚類和浮游動物對浮游植物的利用狀況而定。苗種放養前后施足基肥,如果放養密度較高,那么喂養全程必須保證水體肥度,一般以水體透明度保持在25cm~35cm為佳。當水體透明度降到40cm以下、水溫上升到15℃以上時,開始施肥,水溫20℃~30℃范圍是施肥的關鍵時期。水溫20℃時,施肥4天~5天后,水體中浮游生物量達到高峰,并可維持7天~8天,隔13天~15天后再施追肥1次;水溫25℃左右時,施肥5天~6天后,水體中浮游生物量即可恢復到施肥前的水平,并可維持6天~7天,隔10天再施追肥1次。6月~8月,浮游生物量在施肥3天~4天后達到高峰,且6天~7天后恢復到施肥前的水平,因此,1個月內至少施肥4次~5次,每次施肥量為3kg~5kg;9月以后,施肥次數減少。追肥應在午前水體趨于分層時施用為宜,這樣可延長肥料在水體表層的停留時間。
3.施肥地點 應集中在淺水區(水深小于3m)和庫岸帶上風口處進行。淺處水體不分層,可以進行垂直循環,把氧送到底層,促使底層有機物礦化及其向水體表層轉移。若在汛期水體交換量大的季節施肥,應重點在滯水區進行,防止肥份流失。水面較大的小(一)型水庫,可在水體上中游施肥。
4.施肥時,水體pH應控制在7.3~7.8左右,如果偏酸則可先用生石灰全庫潑灑后再施肥,時間相隔2天左右。
三、提高水庫消落區的利用率
1.種草養萍 從每年10月開始,水庫水位逐漸降低,這時可充分利用水庫消落區,每降一些水位就播撒一些種子,種子以黑麥草和紅花草的草籽為主,據統計,畝產鮮草可在1500kg以上,按飼料系數30計算,可飼養草食性魚類50kg,而1kg草食性魚類又可帶動3kg以上的肥水魚類攝食,故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具體做法是:在水位不高時,割新鮮草投喂;在水庫需灌滿水時,將消落區內的草分批全部割起并曬干,到草魚旺食而青飼料供不應求時作為青飼料喂魚。同時,利用庫角、塘邊、陰溝等小面積養細綠萍,每天畝產細綠萍可在80kg以上,并可連續采收20天以上,從而解決了部分草食性魚類的早期飼料和夏花草魚的飼料供應問題。
2.培育魚種 水庫養魚,魚種能自給是降本增益的最有效辦法。可以在水庫中套養鰱、鳙夏花,利用水庫消落區挖魚種塘養殖攝食性魚類(如草魚、鳊、鯽等),這樣可大大提高魚種的成活率。
3.商品魚暫養 利用水庫消落區挖暫養塘,或攔庫灣、筑土壩蓄水,可以進行商品魚暫養。
四、技術優勢
近兩年來,采用微生物處理有機肥技術在水庫中施肥養魚已在安徽省績溪縣內山塘水庫推廣應用,畝均增產30%,畝增收600元,同時有效降低了傳統化肥的使用,減少豬糞等有機肥對環境的污染,增強自然環境的自凈力,提高水產品品質,在兼顧漁業生產的同時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的生態平衡,為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具有明顯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與傳統肥料相比,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具有3方面優勢。
1.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定向培養有益藻類,提高水產動物所需基礎餌料生物的數量和質量。眾所皆知,傳統肥料培水也很肥,但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水,比如由藍綠藻組成的暗綠色、灰藍色、藍綠色水體,上述藻類多數不宜被魚類消化,造成生產實踐中養殖戶常見的肥水不肥魚現象;而微生物處理有機肥在多種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下培育的水體中,浮游植物多數是由鰱、鳙易消化與食用的硅藻、隱藻、金藻組成,保持了水體的肥、活、嫩、爽,更能促進魚類生長。
2.微生物處理有機肥能改良水質,預防疾病。傳統農肥由于攜帶大量的有害病菌而不宜在養殖水體中多施用,傳統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等化肥由于其巨大的化學毒性也容易引起暴發性魚病的發生;而微生物處理有機肥經過生物工程處理,富含著各種有益菌,還富含有益酶及各種水質改良劑,能加速水體中有機物和礦化物的養分轉化,降解亞硝酸鹽、氨態氮、硫化氫等對魚類有害的物質含量,增加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減少魚類應激反應。大量益生菌的快速繁殖,形成強勢的生物群體,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了預防感染和提高魚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減少泛塘以及爛鰓病、腸炎病等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3.微生物處理有機肥效率高,綠色環保。一般來講,傳統肥料需大量施用才能達到肥水養魚的目的,且人力耗費大,操作繁重,投資回報低;而微生物處理有機肥濃縮了傳統肥料,結合了現代的生產工藝,從而使低投入、高收益成為可能,且肥水迅速,晴天上午施用則下午即見水色轉肥,肥效持久可達10天左右,一般施用量僅需4kg/畝,每月僅需施用3次~5次,正常劑量使用對水質無污染、無毒副作用,效率是傳統肥料的5倍~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