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食用菌市場行情不斷看好,山東地區雞腿菇栽培面積不斷擴大,栽培技術也在不斷革新。現介紹山東濟南郊區食用菌科技示范園牛繼照師傅創新的一種省工、省力、省時的高效栽培雞腿菇技術,供交流。
1.優良品種的選用 栽培菌株的選用及其菌種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雞腿菇的產量。選用優良品種并注意更換是非常重要的。
2.培養料配方及栽培袋制備 配方:新棉子殼40%―50%,平菇或金針菇菌糠30%―40%,麩皮10%,尿素0.5%,石灰粉2%―3%,料∶水是1∶1.2―1.5。按常規拌料,堆積發酵。當培養料變微紅褐色,有發酵香味,內表層有白色放線菌時即發酵結束。料溫降至30℃以下裝袋。栽培袋應用45厘米×24厘米×0.02厘米聚乙烯膜筒,用種量為25%,4層播種,袋中間打孔。菌袋裝好后置20―25℃的棚內培養發菌,注意通風約20天長滿袋,這時菌絲稍稀疏、灰白,繼續培養再經15天左右,菌袋菌絲顯濃密、色白,此時達生理成熟可以進行覆土栽培。
3.大棚強化消毒 大棚使用前曝曬消毒處理,棚頂封蓋薄膜,然后用石灰粉將棚角落、棚壁、棚內地面撒施一遍,也可同時澆水以浸透地面,過2天地面噴1次敵敵畏藥液,施用量1―1.5g/平方米。在要做畦栽培前5―7天,用硫磺重熏1次,熏時可在棚內順棚北墻邊每隔5米左右挖一小抗,每坑放250g左右硫磺,挖5―6坑/30米,點燃消毒,封閉2―3天,氣味逐漸消失即可使用。
4.邊做畦、邊栽培 常規做法是單獨準備覆土材料,并對其進行邊翻拌邊噴藥的消毒處理,然后封嚴料面熏悶。此法,大規模生產工作量很大,如果翻土過多,消毒不徹底,易招致病蟲害。牛師傅將這一工序改革創新。具體做法是:將準備做畦的地面,在做畦前2―5天進行澆水。具體情況視天氣和土壤墑情決定澆水量大小。當抓起土,手握成團觸之即散時,可開始進行栽培。具體操作:順棚寬邊做畦,離棚墻30厘米,將挖的第一個畦面的土撒開,棄之不用,挖好寬1.0米,深0.1米,長度為棚寬減30厘米作業道的畦面,然后撒一層石灰粉,用量為畦面2.5―3.5kg。再將菌袋脫膜后間隔2厘米左右擺放在畦面,每畦約放栽培棒100個,放好一畦后噴藥。總藥量:背式噴霧器中約放20kg水,50ml甲醛,50g高錳酸鉀,1袋克霉靈,像跑馬水一樣均勻噴灑一遍。再挖第二個畦,將第二個畦的土拍碎,鏟起蓋在第一個畦面上,注意土埋菌棒時,菌棒之間不要留空隙,做到實而不浮。這樣邊挖畦,邊拍土,邊翻壓在噴好藥液的第一個畦上,覆土厚約3厘米,最后再在覆土表面噴一遍藥,藥量較料面噴得稍多即可,噴好后覆黑色地膜,畦邊緣膜用土稍壓后即完成全部工作。這樣反復進行,直至棚內做畦、擺放、噴藥、覆土、噴藥、覆膜完畢。一般200平方米的大棚做畦22個,二遍噴藥共用5―6桶。操作完后在料內插溫度計,監視料溫不超過25℃,培養20天左右,土面顯出白色菌絲且土層內有菌索出現并有原基形成時,溝內澆水,濕透土層為度,注意水不能透進料內,這時可將地膜掀去,增加空間濕度,進入大批現蕾及子實體生長管理階段。
5.澆灌式出菇管理 為保持棚內濕度,可常向溝內少量補水,當大量原基出現可向操作溝澆灌一次大水,滲透料層下畦面以利子實體生長。如棚內空氣濕度低于80%,可向空間噴水,墻壁掛濕簾,不要向菇體直接噴水,注意開孔洞通風,如濕度過大還可掀動棚邊薄膜以加強通氣,棚面草簾不必掀起以遮光,提高菌體潔白度,子實體生長期間溫度控制在15―20℃為最適宜,也可適當提高至12―25℃,高溫不可持續過長,以防病害及開傘。
采收后清理料面,補土等,當清理結束時,恰是采收后的第3、4天,這時向操作溝再次灌水,做到勤灌、少灌,料面仍保持濕潤,不夠可向料面噴水,再經10天左右,轉潮菇原基開成,再灌一次水,繼續出菇管理。可連續出菇3―4潮,栽培結束其生物效率可達100%以上。
牛師傅的這種栽培方法,即利用了廢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又簡化了生產工序,極大的減輕了勞動強度,也達到了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其澆灌式出菇管理,既以澆灌為主的補水方法,防止了子實體表面積水現象,有效地控制了菇表細菌性病害的發生,同時這種管理棚內濕度不易過大,避免偶爾因高溫高濕引發的意外病害。另外,如料內發現蟲卵及后期營養不足,可在澆水時,同時補入藥液和營養。
1.優良品種的選用 栽培菌株的選用及其菌種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雞腿菇的產量。選用優良品種并注意更換是非常重要的。
2.培養料配方及栽培袋制備 配方:新棉子殼40%―50%,平菇或金針菇菌糠30%―40%,麩皮10%,尿素0.5%,石灰粉2%―3%,料∶水是1∶1.2―1.5。按常規拌料,堆積發酵。當培養料變微紅褐色,有發酵香味,內表層有白色放線菌時即發酵結束。料溫降至30℃以下裝袋。栽培袋應用45厘米×24厘米×0.02厘米聚乙烯膜筒,用種量為25%,4層播種,袋中間打孔。菌袋裝好后置20―25℃的棚內培養發菌,注意通風約20天長滿袋,這時菌絲稍稀疏、灰白,繼續培養再經15天左右,菌袋菌絲顯濃密、色白,此時達生理成熟可以進行覆土栽培。
3.大棚強化消毒 大棚使用前曝曬消毒處理,棚頂封蓋薄膜,然后用石灰粉將棚角落、棚壁、棚內地面撒施一遍,也可同時澆水以浸透地面,過2天地面噴1次敵敵畏藥液,施用量1―1.5g/平方米。在要做畦栽培前5―7天,用硫磺重熏1次,熏時可在棚內順棚北墻邊每隔5米左右挖一小抗,每坑放250g左右硫磺,挖5―6坑/30米,點燃消毒,封閉2―3天,氣味逐漸消失即可使用。
4.邊做畦、邊栽培 常規做法是單獨準備覆土材料,并對其進行邊翻拌邊噴藥的消毒處理,然后封嚴料面熏悶。此法,大規模生產工作量很大,如果翻土過多,消毒不徹底,易招致病蟲害。牛師傅將這一工序改革創新。具體做法是:將準備做畦的地面,在做畦前2―5天進行澆水。具體情況視天氣和土壤墑情決定澆水量大小。當抓起土,手握成團觸之即散時,可開始進行栽培。具體操作:順棚寬邊做畦,離棚墻30厘米,將挖的第一個畦面的土撒開,棄之不用,挖好寬1.0米,深0.1米,長度為棚寬減30厘米作業道的畦面,然后撒一層石灰粉,用量為畦面2.5―3.5kg。再將菌袋脫膜后間隔2厘米左右擺放在畦面,每畦約放栽培棒100個,放好一畦后噴藥。總藥量:背式噴霧器中約放20kg水,50ml甲醛,50g高錳酸鉀,1袋克霉靈,像跑馬水一樣均勻噴灑一遍。再挖第二個畦,將第二個畦的土拍碎,鏟起蓋在第一個畦面上,注意土埋菌棒時,菌棒之間不要留空隙,做到實而不浮。這樣邊挖畦,邊拍土,邊翻壓在噴好藥液的第一個畦上,覆土厚約3厘米,最后再在覆土表面噴一遍藥,藥量較料面噴得稍多即可,噴好后覆黑色地膜,畦邊緣膜用土稍壓后即完成全部工作。這樣反復進行,直至棚內做畦、擺放、噴藥、覆土、噴藥、覆膜完畢。一般200平方米的大棚做畦22個,二遍噴藥共用5―6桶。操作完后在料內插溫度計,監視料溫不超過25℃,培養20天左右,土面顯出白色菌絲且土層內有菌索出現并有原基形成時,溝內澆水,濕透土層為度,注意水不能透進料內,這時可將地膜掀去,增加空間濕度,進入大批現蕾及子實體生長管理階段。
5.澆灌式出菇管理 為保持棚內濕度,可常向溝內少量補水,當大量原基出現可向操作溝澆灌一次大水,滲透料層下畦面以利子實體生長。如棚內空氣濕度低于80%,可向空間噴水,墻壁掛濕簾,不要向菇體直接噴水,注意開孔洞通風,如濕度過大還可掀動棚邊薄膜以加強通氣,棚面草簾不必掀起以遮光,提高菌體潔白度,子實體生長期間溫度控制在15―20℃為最適宜,也可適當提高至12―25℃,高溫不可持續過長,以防病害及開傘。
采收后清理料面,補土等,當清理結束時,恰是采收后的第3、4天,這時向操作溝再次灌水,做到勤灌、少灌,料面仍保持濕潤,不夠可向料面噴水,再經10天左右,轉潮菇原基開成,再灌一次水,繼續出菇管理。可連續出菇3―4潮,栽培結束其生物效率可達100%以上。
牛師傅的這種栽培方法,即利用了廢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又簡化了生產工序,極大的減輕了勞動強度,也達到了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其澆灌式出菇管理,既以澆灌為主的補水方法,防止了子實體表面積水現象,有效地控制了菇表細菌性病害的發生,同時這種管理棚內濕度不易過大,避免偶爾因高溫高濕引發的意外病害。另外,如料內發現蟲卵及后期營養不足,可在澆水時,同時補入藥液和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