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鮮紅薯生產淀粉

       日期:2016-01-0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4    
        其工藝流程如下:原料選擇――水洗――破碎――磨碎過濾――兌漿――撇缸和坐缸――撇漿――起粉――干燥 
         
        其生產過程如下: 

        (1)原料選擇:由于紅薯品種不同,其品質與淀粉含量也不同,即使同一品種,在不同產地,其品質也有很大差異。要選擇好加工淀粉的品種,要求淀粉含量高,帶病的紅薯不僅不適合做淀粉加工原料,而且在貯藏中會傳染給別的薯塊,易發生腐爛造成損失,因此要把病薯剔除干凈。 

        (2)水洗:將鮮薯倒入缸中加上清水,用人工進行翻洗,洗完后取出,瀝去余水。 

        (3)破碎:瀝水后的鮮薯用破碎機打成碎塊,塊的大小為2厘米以下,以利于入磨。 

        (4)磨碎過濾:這是紅薯淀粉生產的主要環節,影響產品質量和淀粉產出率。將鮮薯碎塊送入石磨或金剛砂磨加水磨成薯糊,鮮薯重量與加水量的比例為1:3~3.5。再將薯糊傾入孔徑為60目的篩子中進行過濾。 

        (5)兌漿:經過濾得到的淀粉乳放入大缸中,隨即按比例加入酸漿和水調整淀粉乳的酸度和濃度。淀粉乳的酸度和濃度與淀粉和蛋白質的沉淀有密切關系。若淀粉乳酸度過大,淀粉和蛋白質同時沉淀,使淀粉分離不清。酸度過小,則蛋白質和淀粉均沉淀不好,呈乳狀液,無法分離。根據生產經驗,酸漿最佳pH值為3.6~4.0。大缸中淀粉乳濃度為3.5~4.0波美度,加入酸漿量為淀粉乳的2%,加酸漿后淀粉乳的pH值為5.6。若氣溫高,發酵快,酸漿用量可酌量減少。 

        (6)撇缸和坐缸:兌漿后約靜置20~30分鐘,使沉淀完成,即可進行撇缸。將上層清泔水及蛋白質、纖維和少量淀粉的混合液取出,留在底層的為淀粉。在撇缸后的底層淀粉中加水混合,調成淀粉乳,使淀粉再沉淀。在沉淀過程中起酸漿發酵作用,稱坐缸。坐缸時應控制溫度和時間。坐缸溫度為20攝氏度左右。在天冷時必須保溫或在加水混時可用熱水。坐缸發酵必須發透,在發酵過程中適當地攪拌,促使發酵完成。一般坐缸時間為24小時,天熱可相應縮短一些時間。發酵完畢,淀粉沉淀。 

        (7)撇漿過濾:坐缸所生成的酸漿稱為二和漿,即酸漿法中主要使用的酸漿。發酵正常的酸漿有清香味,漿色潔白如牛奶。若發酵不足或發酵過頭的酸漿,色澤和香味均差,供兌漿用時效果不好。撇漿即是將上層酸漿撇出作為兌漿之用。撇漿后的淀粉用篩孔為120的細篩進行篩分。篩上物為細渣,可作飼料。篩下物為淀粉,轉入小缸。淀粉轉入小缸后,加水漂洗淀粉,約需放置24小時,防止出現發酵現象。 

        (8)起粉:淀粉在小缸中沉淀后,上層液體為小漿,可與酸漿配合使用,或作為磨碎用水。撇去小漿后,在淀粉表面留有一層灰白的油粉,系含有蛋白質的不純淀粉。油粉可用水從淀粉表面洗去,洗出液可作為培養酸漿的營養物料,底層淀粉用鏟子取出,淀粉底部可能有細砂粘附,應將其刷去。 

        (9)干燥:經過上述流程,獲得濕淀粉。為了便于貯藏和運輸必須進行干燥。一般采用日光曬干或送入烘房烘干。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