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鱘魚人工養殖不同發育階段的病害防治(下)

       日期:2016-03-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97    
      5.小瓜蟲病 

        (1)病因及癥狀:病原體為小瓜蟲。小瓜蟲寄生處容易形成白點,肉眼可以看見,故該病又稱白點病。嚴重時,全身各處遍布小白點,同時伴有大量粘液,病魚體色發黑,消瘦,游動不正常。可以通過顯微鏡檢查,鏡下可以發現有馬蹄形的圓球,即可判斷為小瓜蟲。 

        (2)防治方法:①養殖池使用漂白粉或高錳酸鉀進行消毒;②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水質良好,增強魚體抵抗力:③全池遍灑福爾馬林,濃度為5~10毫升/立方米,隔天進行,每個療程2~3次。此外,還可以使用亞甲基藍進行防治。 

        6.鲺病 

        (1)病因及癥狀:主要是鲺屬種類,鲺體長為7~11毫米,肉眼可清晰辨別。在南方非常盛行,常引起魚類大量死亡。北方夏季高溫時,在大水面養殖時容易出現。在匙吻鱘養殖過程中,尤其容易出現鲺病。鲺腹面有很多倒刺,其口刺和大鱷等器官都非常容易撕破體表,使魚體表面形成很多傷口,容易并發其它體表疾病。本病常易繼發細菌性創傷疾病、水霉病,最終導致魚死亡。 

        (2)防治方法:①加強預防管理,池塘清底應徹底,定期遍灑生石灰,加注清水及換水,殺滅鲺卵。②嚴重時,全池遍灑0.2~0.5克/立方米晶體敵百蟲。③可通過突然降低水溫(5~6℃)治療此病。 

        7.萎癟病 

        (1)病因及癥狀:病因主要是養殖密度過高,魚攝食不夠,或飼料成分不合理。在高密度養殖和大水面養殖中容易導致此類疾病,尤其是在過冬期間,容易大量發生此類情況。魚體消瘦發黑,身體干癟,呈現出頭大身子小背似刀刃,兩側骨板突出、清晰可數,病魚游動緩慢,鰓絲蒼白,最終衰竭而死。鏡檢排除寄生蟲寄生后可確診。 

        (2)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控制放養密度,投喂的飼料營養全面。發現此類病魚,挑選出后單獨使用添加了促進消化和誘食劑藥物的飼料進行喂養。或者使用天然餌料(如水絲蚓、紅蟲等)進行喂養。 

        8.脂肪肝病 

        (1)病因及癥狀:主要是飼料中的脂肪含量過高或高密度養殖長期處于低氧狀態。病魚食欲不振,生長緩慢,抗病力下降。解剖后可以發現,肝、胰臟有大量脂肪淤積,肝、胰臟器官腫大,表面色彩黃白相間,不是正常的灰黃色,手摸有較重油膩感。 

        (2)防治方法:使用營養全面的飼料,強調配合飼料的營養平衡性,尤其是少用脂肪含量高的飼料及外噴油飼料。通常在投喂飼料中添加抗脂肪肝物質或適量膽堿、護肝藥物,有利于防治脂肪肝。 

        9.爛鰭爛尾病 

        (1)病因及癥狀:該病危害性較小,高密度養殖容易發生。主要發生在魚苗從天然餌料向人工飼料過渡期間。這一時期,由于人工飼料的適口性較差,容易導致個體較大、活動力強的鱘魚咬食個體較小、活動力差的鱘魚,導致出現爛鰭爛尾,繼發感染。病魚尾柄、鰭條喪失,或缺損、潰爛,有水霉、弧菌病等其他疾病繼發感染。 

        (2)防治方法:降低養殖密度,分開個體差異的鱘魚,緩慢減少天然餌料的喂養。同時潑灑常用消毒劑,內服抗生素。 

        10.應激性出血病 

        (1)病因及癥狀:該病發病前魚無明顯癥狀,活動正常,但當其受到應激因子(捕撈拉網、水質不良、水溫突變、長途運輸等)刺激時,即可突然、快速地發生全身體表充血和出血而大批死亡。發病時腹棱、腹部骨板充血發紅和有少量的出血斑;病情較嚴重時,其腹部肌肉、骨板和腹棱、鰓蓋和鰭條基部明顯地充血、出血。主要表現為腹部骨板和腹棱有大量出血,形成嚴重的血凝積。嚴重的解剖后可以發現肌肉和一些器官中都有充血、出血。 

        (2)防治方法:①加強日常養殖管理,鍛煉魚體質;②投喂營養全面的飼料,禁止使用喹乙醇;③倒池或進行魚苗長途運輸時,要密切注意水溫、溶解氧的變化。 

        四、大規格魚種和商品魚養殖階段 

        大規格苗種和商品魚養殖過程中也會出現前面所提到的各類疾病,尤其是細菌性腸炎、應激性出血病、脂肪肝病等比較常見,其他的如水霉病、泛池等現象也容易影響人工養殖的經濟效益。 

        水霉病(又稱白毛病、膚霉病) 

        在冬季孵化養殖的水花和小規格苗種中也容易發生該病。一般水溫升高后(這些霉菌的繁殖適宜溫度為13~18℃),此病就容易消失。 

        (1)病因及癥狀:由真菌引起,病原體為水霉、綿霉,外菌絲粗壯分枝較少,可長達3厘米,早春、晚冬最為流行。外觀可以非常清晰地發現該類疾病,魚體表受傷處有白色絮狀物,嚴重時,魚游動緩慢、反應較慢、不攝食,身體瘦弱,直至死亡。 

        (2)防治方法:①加強日常養殖管理,避免倒池、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魚體受傷,同時注意合理安排放養密度;②食鹽水2.5%~3%,浸浴病魚10~15分鐘;⑧用3~7克/立方米紅霉素全池潑灑進行治療;④小蘇打+食鹽,濃度各為2%~4%全池潑灑;⑤用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濃度為0.05~1.0克/立方米。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