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東北春玉米區玉米絲黑穗病大發生原因及對策

       日期:2016-03-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0    
      1發生情況 
         
        2002年東北春玉米區玉米絲黑穗病大發生,面積近106.7萬公頃。其中黑龍江省發病面積44萬公頃,占全省玉米面積的20%。主要品種為龍單19和白單31,發病率在14%~70%。吉林省發病面積60萬公頃,占全省玉米面積的30%。一般品種發病率在7%左右,感病品種發病率在10%~40%;如K508,廊育6號、四密21、四密25、陜單911、龍單13、丹2100、新鐵單10、龍豐1號、龍豐2號、鐵單12,農大3138等。個別高感品種的發病率在50%以上,如吉單209、掖單44、登海1號、東單60、丹638、丹639等。遼寧省發病面積3.3萬hm2,占全省玉米面積的2.3%。主要品種為沈單16和丹638,發病率在9%~30%。玉米絲黑穗病發病率即等于損失率。估計今年因玉米絲黑穗病造成產量損失在10%~15%。 
         
        2發生原因 
         
        玉米絲黑穗病是以土壤傳病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為絲軸團散黑粉菌[SporisoriumreilianumKuHn]LandonetFull]。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糞肥里或沾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帶菌和混有病殘組織的糞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種子表面帶菌雖可傳病,但侵染率極低,它是遠距離傳播的侵染源。玉米絲黑穗病發病輕重取決于品種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數量以及播種和出苗期環境因素的影響今年玉米絲黑穗病大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連作,盲目引種一些晚熟高感品種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積量越來越高,氣候條件變化異常以及農民缺乏科學使用種衣劑的常識。 
         
        2.1土壤菌量累積量增高 
         
        資料顯示高感品種連作時,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長5~10倍。東北春玉米區大多數土地玉米連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積累了引起絲黑穗病大發生的充足菌量。 
         
        2.2缺乏抗病品種 
         
        在黑龍江、吉林兩省發病率在10%以上的品種多為遼寧、山東省等黃淮海地區培育的品種。在該地區平原地帶玉米絲黑穗病發生較輕,所選育的品種缺乏對玉米絲黑穗病的抗性。在黑龍江省雙城市新興鄉全國玉米區試東北早熟春玉米組二組試驗田中,參試的15個品種發病率在10%~70%的有11個,占73.3%。在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全國玉米區試東北早熟春玉米組抗病蟲)鑒定圃中,人工接種條件下發病率在10%以上的品種占參試品種總數的57.7%。說明目前選育的品種多數為感病品種。同時在品種審定中,對雜交種的抗性評價,缺乏統一標準。以東三省為例,黑龍江省人工接種絲黑穗病鑒定抗感分界線為30%,田間自然鑒定為3%;吉林省人工接種絲黑穗病鑒定抗感分界線為20%,田間自然鑒定為10%;遼寧省人工接種絲黑穗病鑒定抗感分界線為25%,沒有田間自然鑒定為參考。品種審定把關不嚴,導致感病品種在市場流通,造成絲黑穗病大發生。 
         
        2.3氣候條件變化異常 
         
        今年早春高溫,土壤墑情好。農民搶墑播種,一般在4月15日左右,個別早的地區在4月3日開始播種。但播種后遇到持續低溫。據公主嶺市氣象臺資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溫為8.80℃。在土壤濕度適宜條件下,土壤溫度是決定出苗時間長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溫度大于70℃,種子萌發;在16~18℃時出苗8~10d;如果土壤溫度是10~13℃,出苗則需要18~20d;土壤溫度在21℃時只需要5~6d就可出苗。絲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適時期是從種子萌發開始到一葉期,也就是種子萌發到出苗期。今年的氣象條件延長了種子萌發到出苗的時間,加大了絲黑穗病菌的侵染機率。 
         
        2.4農民缺乏科學使用種衣劑的常識 
         
        農民購買種衣劑時,缺乏科普知識,受推銷商的誤導,盲目使用種衣劑也是促使絲黑穗病菌大發生的主要原因。黑龍江省呼蘭縣孟家鄉丁家村種植高感品種白單31,使用的種衣劑卻是哈爾濱市龍志農資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20%福?克種衣劑,該種衣劑中沒有防治絲黑穗病的化學藥劑成分。結果造成絲黑穗病大發生,近33.3公頃面積平均發病率在60%以上,損失慘重。 
         
        3防治對策 
         
        以抗病品種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主農業保健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 
         
        3.1選育種植抗病品種 
         
        從長遠的目標,可持續控制的觀點出發,防治絲黑穗病的基礎工作應是選育抗病品種。玉米對絲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細胞核遺傳,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屬數量性狀遺傳。玉米雜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雙親之間。在雜交選育中,盡可能用高抗自交系為親本,決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狀優良的中感自交系作親本時,必須以高抗材料與之相組配。統一絲黑穗病的抗性評價標準,建議人工接種絲黑穗病鑒定抗感分界線為10%;田間自然鑒定為5%。嚴把品種審定關,杜絕高感品種在市場的流通。 
         
        目前對絲黑穗病抗病性較好的品種有:吉單156、吉單159、吉單131、吉單180、吉單342、吉單136、四單105、四單19、平安18、平安28等。 
         
        3.2加強農業保健栽培措施減少菌源 
         
        適時播種、避開低溫、減少病菌的侵染機率。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時,及時摘除瘤體并攜至田外深埋,減少病菌在田間的擴散和在土壤中的存留。 
         
        3.3化學防治 
         
        使用種衣劑是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最直接、經濟、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場上種衣劑的品種很多。針對玉米病蟲害不同的防治對象有一元和多元復配制劑,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選擇性。根據大量的試驗研究證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種衣劑對絲黑穗病的防治有明顯效果。防效高達87%~96%。但烯哩醇藥劑在低溫條件下,播種深度超過3cm時易產生藥害。地中莖生長受到抑制,種芽拱不出土、彎曲,在地下展開子葉。今年在吉林省榆樹市和公主嶺市北部地區均出現此類藥害。因此在使用含有烯哩醇成分的種衣劑時,要適時晚播避開低溫,同時播種深度不能超過3cm。有關烯哩醇藥劑的藥害問題,有關專家正在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解決。相比之下,戊哩醇和三哩醇藥劑就不存在安全性問題。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農藥分公司生產的吉農4號種衣劑是由克百威、福美雙、和三哩醇復配而成的三元種衣劑,公主嶺市八達農化有限公司生產的黑蟲雙全種衣劑是由克百威和戊哩醇復配而成的二元種衣劑,這兩種種衣劑是目前國內市場上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蟲、絲黑穗病和玉米叢生苗的最好藥劑,具有綜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點。 
         
        總之,利用抗病品種,有選擇性的使用種衣劑和提高播種質量,加強田間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與危害。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