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雞的異常行為中,以啄癖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除單飼外,任何飼養方式都可見雞的啄癖,而籠養群飼時尤甚。因此,如何防止啄癖,乃是養雞生產中的大問題。
一、啄癖的發生及危害
所謂啄癖就是啄羽、啄肛、啄尾、啄趾、啄蛋等惡習。啄癖在任何年齡的雞群都會發生,但以雛雞時期為最多,輕者啄傷翅膀、尾基,造成流血傷殘,影響生長發育和商品外形;重者啄穿腹腔,拉出內臟,有的半截身被吃光而致死。據報道,某雞場因發生啄癖,到3月齡使888只雛雞致死,啄癖發生率高達83.5%,死亡率52%,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家禽具有合群性和好斗性,良好的群居性是經爭斗建立起來的,即所謂“啄斗順序”。小雞在群中建立啄斗順序的時間從1周齡開始,到11-12周齡結束,啄斗高峰在3-5周齡。在雞群成員固定時,已建立的優勢序列能在群中一直保持下去,這種生態結構能在群中建立良好的氣氛,并可促進禽群成員的高產。雞群中的啄斗順序形成不能阻止,即為建立群體優勢序列而進行的啄斗是難以避免的。生態學的研究證明,對已形成的群體序列的任何干擾和破壞(如引進或移出雞),以及不良的飼養管理條件,均將加劇啄癖。
二、啄癖的原因及其預防
1、飼料形狀:平衡日糧加工成粗屑飼料是雞的最佳食物。如果調成糊狀飼喂,則雞舍用喙將飼料扒開,并拋向四方,不僅浪費飼料,也直接影響日糧的營養平衡。但若將飼料加工成顆粒狀喂給,母雞將不費力很快地填滿嗉囊,如此雞就顯得空閑和“無聊”,將會增加啄癖的發生。
2、礦物質缺乏:日糧中缺乏礦物質,尤其缺鈣、磷或比例失調;鋅、硒、碘、銅等微量元素缺乏或比例不當;食鹽不足,硫含量不夠等,均可引起啄羽和食血等惡癖。此時,可用肉骨粉、硫酸鋅、硫酸亞鐵。硒酵母等補充缺乏元素。補硫可用1%硫酸鈉或1-2%生石膏粉,效果很好,鹽份不足,可在料中提高鹽含量(1.5-2.0%)連喂2-3天,或飲1%鹽水2-3天。
3.飼料缺乏粗纖維:雞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很差,尤其是雛雞,粗纖維過多時會導致消化不良,嚴重時阻塞消化道。但粗纖維缺乏時,腸蠕動不充分,易引起啄羽、啄肛等惡習。通常日糧中粗纖維含量以2.5-5.0%為宜;同時日糧應補砂礫,以后改用3-5mm的,每周2次,每次每百只喂500克,砂礫應清潔衛生。
4.蛋白質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日糧蛋白質含量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低,是誘發啄癖的重要因素;飲料缺乏含硫氨基酸,易發生啄羽、啄蛋。因此,有條件的盡量喂全價飼料。飲水咖DL-蛋氨酸和VB2,可提高生理耐受性,預防啄癖發生。含硫氨基酸中,蛋氨酸的數量不宜小于50%。
5.光照不適:光照過強易產生啄癖。產蛋初期,強烈光照可使肛門緊縮導致微血管破裂現血,引起啄肛,采用自然光照的高密度雞群,中午啄癖較多,即光照過強所致。光照強度以雞能看到飼料和水即可,過暗看不清飼料和水,影響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夏天應避免陽光直接射入雞舍;1-2周、生長期和產蛋期的強度各為23勒克司(Lx)、6Lx、6-12Lx為宜。
光色了影響啄癖的發生,這是因雞的眼睛對光色的吸收強度和不同光波的反應不同,雞的行為表現也有異。在燈光過亮或黃光、青光下,最易引起啄羽、啄肛和斗毆;燈光較暗或綠光、紅光下,雞群較安定。采用白熾燈或在青光、黃光時,啄癖發生率各為1.3%、21.5%和52%;采用紅、綠光時,發生率為0。因此,夏季最好將雞舍玻璃涂成紅色或黃色,以減少啄癖的發生。
6.密度過大:包括二方面內容,一是每只雞占有的食槽位置大小;二是每平方米所容納的雞數。前者影響采食,后者影響空氣污染程度。密度過大易導致空氣污濁,引起啄羽、啄肛、啄趾等,雞群生長發育不整齊。通常一只雛雞可識別50只同類,個體間熟悉較快,則爭斗較少,故應按品種、性別、年齡、強弱分群飼養。
采食或飲水位置不足和隨著改變飼喂次數、推遲飼喂時間,也會導致啄斗。采食位置和飲水器不足時,處在群體序列下層的雞在吃料時總要受到強者的驅趕和攻擊,只有在強者吃飽吃足后才有機會采食,結果發育參差不齊,影響增重和均勻度。故應備足料槽和飲水器,均勻放置,并建立固定的管理程序。
7.舍內環境不良:舍內溫度過高,濕度過大,通風不良,NH3、H2S、CO2等有害氣體過多,均破壞雞的生理平衡,尤其是在高溫高濕下,雞體內熱量散失受陰,煩燥不安,易發生啄癖。
8.飼養方式:與散養雞群相比,舍飼或籠養的雞群,每天供料時間短而集中,使大部分時間處于休閑狀態,促進啄癖行為的發生。網上平養母雞擁擠時,因運動減少,阻礙了群體序列的形成,在這種環境里,常發生啄癖。
9.疾病因素:雞群患球蟲病、白痢、體有寄生蟲、外傷、病原性或生理性脫肛,均易引起啄癖。
當泄殖腔發生炎癥或下痢時,因炎癥或污物的刺激,雞常感不適而自啄,別的雞也爭著參與,起初被啄時站立不動,一旦啄傷出血,有痛感奔走時,已成眾矢之的就無法逃避了。有外寄生蟲病時,因寄生蟲刺激使皮膚發癢,雞自啄,有時造成外傷出血,引進其它雞追逐啄食。產蛋期因難產過分努責,導致泄殖腔外翻、肛裂之雞,最易受啄斗之害,產蛋箱少,產蛋箱處太亮時更易引起啄肛。
10.心理因素:籠養雞飼料供應充足,無需覓食,缺乏運動;尤其是心理壓抑,如欲求愿望得不到滿足,活動受限制,沒有砂浴等,使雞處于一單調無聊的狀態,以致雞發生互啄,從而養成啄癖。為此,日本學者在籠內放置6條粉色、黑色、黃色三色的用聚乙烯捻成的細繩(稱“玩具”),啄癖發生明顯減少(僅為對照組的64-50%),因啄癖死亡或淘汰的雞數,僅為對照組的11.1-50%。
11.遺傳和內分泌因素:品種不同啄癖發生率有差異,京白蛋雞的發生率為5-7%,而AA為1%。啄癖的遺傳力高達0.57%,表明通過育種可減少啄癖的發生。
內分泌影響啄癖發生,母雞比公雞發生率高,并產后1周內為多發期,啄肛行為發生在母雞中的比例占95%以上,這是因母雞產蛋時泄殖外翻明顯,成為啄擊的目標。施用少量睪酮,可減少啄癖發生。
12.雛雞的生理變化:雛雞在4周齡時絨羽換幼羽,群中的序列初步建立,11周性器官發育加強,18周全換為青年羽,并開始換為成年羽。換羽過程中,皮膚發癢,啄癖較多。19周齡 為第二性征形成旺期,21周齡臨將開產,這些生理變化使雞精神亢奮,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尤其在育成期進入產蛋期間,免疫、驅蟲、送雞、轉群時頻繁抓雞,造成全群緊張,為開產準備而延長光照時間和增加光照強度,育成日糧換為產蛋日糧,這一系列因素的累加,使雞驚恐學安,啄斗加劇。
行為學研究指出,雛雞對出殼后5-24小時第一次見到的事物能長久地記憶,此期稱“敏感期”。應使雛雞在敏感期就同以后培育時要遇到的人和環境接觸,在出殼后幾天內,將喂料、飲水和其它一些管理程序,變為小雞生產中的必然組成部分,使它們獲得盡可能多的印象和記憶,以防以后出現陌生事物而驚恐,造成啄斗惡習。
盡量避免和減緩對群體優勢序列破壞,啄斗順序建立后,不要放入新個體,更不要將不同群雛雞合并。
三、斷喙是防止啄癖的最有效辦法。
1、斷喙方法:斷喙多在7-10日齡進行,10-14日齡檢查一次,長了再補一次。
斷喙呆用繼喙器,也可用電烙鐵代替,原理都是通過高溫金屬片把喙尖切(烙)下。繼喙時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均勻鼻孔前部分,并在刀片上灼燙2-3秒,以防止流血。
2、注意事項:斷喙后雞喙應上短下長方合格,切勿切斷舌頭,這樣既不妨礙吃料,又能防止啄癖。
應選擇在涼爽的天氣或清晨進行,與接種疫苗和其它管理措施分開實施,以免應激累加。種用小公雞不斷喙或只去喙尖,以免影響配種。
斷喙后代以充足清潔飲水,適當加些VD,飼料應更厚,便于采食,以防吃料碰破傷面,料槽角的飼料啄食困難,易發霉,應注意收拾料槽角的剩料。
斷喙時雞的刺激較大,生長發育一時受到影響,如限飼時應臨時停止限飼1-2周;日糧蛋白質太低時(<15%),應臨時增加1-2%。
一、啄癖的發生及危害
所謂啄癖就是啄羽、啄肛、啄尾、啄趾、啄蛋等惡習。啄癖在任何年齡的雞群都會發生,但以雛雞時期為最多,輕者啄傷翅膀、尾基,造成流血傷殘,影響生長發育和商品外形;重者啄穿腹腔,拉出內臟,有的半截身被吃光而致死。據報道,某雞場因發生啄癖,到3月齡使888只雛雞致死,啄癖發生率高達83.5%,死亡率52%,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家禽具有合群性和好斗性,良好的群居性是經爭斗建立起來的,即所謂“啄斗順序”。小雞在群中建立啄斗順序的時間從1周齡開始,到11-12周齡結束,啄斗高峰在3-5周齡。在雞群成員固定時,已建立的優勢序列能在群中一直保持下去,這種生態結構能在群中建立良好的氣氛,并可促進禽群成員的高產。雞群中的啄斗順序形成不能阻止,即為建立群體優勢序列而進行的啄斗是難以避免的。生態學的研究證明,對已形成的群體序列的任何干擾和破壞(如引進或移出雞),以及不良的飼養管理條件,均將加劇啄癖。
二、啄癖的原因及其預防
1、飼料形狀:平衡日糧加工成粗屑飼料是雞的最佳食物。如果調成糊狀飼喂,則雞舍用喙將飼料扒開,并拋向四方,不僅浪費飼料,也直接影響日糧的營養平衡。但若將飼料加工成顆粒狀喂給,母雞將不費力很快地填滿嗉囊,如此雞就顯得空閑和“無聊”,將會增加啄癖的發生。
2、礦物質缺乏:日糧中缺乏礦物質,尤其缺鈣、磷或比例失調;鋅、硒、碘、銅等微量元素缺乏或比例不當;食鹽不足,硫含量不夠等,均可引起啄羽和食血等惡癖。此時,可用肉骨粉、硫酸鋅、硫酸亞鐵。硒酵母等補充缺乏元素。補硫可用1%硫酸鈉或1-2%生石膏粉,效果很好,鹽份不足,可在料中提高鹽含量(1.5-2.0%)連喂2-3天,或飲1%鹽水2-3天。
3.飼料缺乏粗纖維:雞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很差,尤其是雛雞,粗纖維過多時會導致消化不良,嚴重時阻塞消化道。但粗纖維缺乏時,腸蠕動不充分,易引起啄羽、啄肛等惡習。通常日糧中粗纖維含量以2.5-5.0%為宜;同時日糧應補砂礫,以后改用3-5mm的,每周2次,每次每百只喂500克,砂礫應清潔衛生。
4.蛋白質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日糧蛋白質含量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低,是誘發啄癖的重要因素;飲料缺乏含硫氨基酸,易發生啄羽、啄蛋。因此,有條件的盡量喂全價飼料。飲水咖DL-蛋氨酸和VB2,可提高生理耐受性,預防啄癖發生。含硫氨基酸中,蛋氨酸的數量不宜小于50%。
5.光照不適:光照過強易產生啄癖。產蛋初期,強烈光照可使肛門緊縮導致微血管破裂現血,引起啄肛,采用自然光照的高密度雞群,中午啄癖較多,即光照過強所致。光照強度以雞能看到飼料和水即可,過暗看不清飼料和水,影響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夏天應避免陽光直接射入雞舍;1-2周、生長期和產蛋期的強度各為23勒克司(Lx)、6Lx、6-12Lx為宜。
光色了影響啄癖的發生,這是因雞的眼睛對光色的吸收強度和不同光波的反應不同,雞的行為表現也有異。在燈光過亮或黃光、青光下,最易引起啄羽、啄肛和斗毆;燈光較暗或綠光、紅光下,雞群較安定。采用白熾燈或在青光、黃光時,啄癖發生率各為1.3%、21.5%和52%;采用紅、綠光時,發生率為0。因此,夏季最好將雞舍玻璃涂成紅色或黃色,以減少啄癖的發生。
6.密度過大:包括二方面內容,一是每只雞占有的食槽位置大小;二是每平方米所容納的雞數。前者影響采食,后者影響空氣污染程度。密度過大易導致空氣污濁,引起啄羽、啄肛、啄趾等,雞群生長發育不整齊。通常一只雛雞可識別50只同類,個體間熟悉較快,則爭斗較少,故應按品種、性別、年齡、強弱分群飼養。
采食或飲水位置不足和隨著改變飼喂次數、推遲飼喂時間,也會導致啄斗。采食位置和飲水器不足時,處在群體序列下層的雞在吃料時總要受到強者的驅趕和攻擊,只有在強者吃飽吃足后才有機會采食,結果發育參差不齊,影響增重和均勻度。故應備足料槽和飲水器,均勻放置,并建立固定的管理程序。
7.舍內環境不良:舍內溫度過高,濕度過大,通風不良,NH3、H2S、CO2等有害氣體過多,均破壞雞的生理平衡,尤其是在高溫高濕下,雞體內熱量散失受陰,煩燥不安,易發生啄癖。
8.飼養方式:與散養雞群相比,舍飼或籠養的雞群,每天供料時間短而集中,使大部分時間處于休閑狀態,促進啄癖行為的發生。網上平養母雞擁擠時,因運動減少,阻礙了群體序列的形成,在這種環境里,常發生啄癖。
9.疾病因素:雞群患球蟲病、白痢、體有寄生蟲、外傷、病原性或生理性脫肛,均易引起啄癖。
當泄殖腔發生炎癥或下痢時,因炎癥或污物的刺激,雞常感不適而自啄,別的雞也爭著參與,起初被啄時站立不動,一旦啄傷出血,有痛感奔走時,已成眾矢之的就無法逃避了。有外寄生蟲病時,因寄生蟲刺激使皮膚發癢,雞自啄,有時造成外傷出血,引進其它雞追逐啄食。產蛋期因難產過分努責,導致泄殖腔外翻、肛裂之雞,最易受啄斗之害,產蛋箱少,產蛋箱處太亮時更易引起啄肛。
10.心理因素:籠養雞飼料供應充足,無需覓食,缺乏運動;尤其是心理壓抑,如欲求愿望得不到滿足,活動受限制,沒有砂浴等,使雞處于一單調無聊的狀態,以致雞發生互啄,從而養成啄癖。為此,日本學者在籠內放置6條粉色、黑色、黃色三色的用聚乙烯捻成的細繩(稱“玩具”),啄癖發生明顯減少(僅為對照組的64-50%),因啄癖死亡或淘汰的雞數,僅為對照組的11.1-50%。
11.遺傳和內分泌因素:品種不同啄癖發生率有差異,京白蛋雞的發生率為5-7%,而AA為1%。啄癖的遺傳力高達0.57%,表明通過育種可減少啄癖的發生。
內分泌影響啄癖發生,母雞比公雞發生率高,并產后1周內為多發期,啄肛行為發生在母雞中的比例占95%以上,這是因母雞產蛋時泄殖外翻明顯,成為啄擊的目標。施用少量睪酮,可減少啄癖發生。
12.雛雞的生理變化:雛雞在4周齡時絨羽換幼羽,群中的序列初步建立,11周性器官發育加強,18周全換為青年羽,并開始換為成年羽。換羽過程中,皮膚發癢,啄癖較多。19周齡 為第二性征形成旺期,21周齡臨將開產,這些生理變化使雞精神亢奮,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尤其在育成期進入產蛋期間,免疫、驅蟲、送雞、轉群時頻繁抓雞,造成全群緊張,為開產準備而延長光照時間和增加光照強度,育成日糧換為產蛋日糧,這一系列因素的累加,使雞驚恐學安,啄斗加劇。
行為學研究指出,雛雞對出殼后5-24小時第一次見到的事物能長久地記憶,此期稱“敏感期”。應使雛雞在敏感期就同以后培育時要遇到的人和環境接觸,在出殼后幾天內,將喂料、飲水和其它一些管理程序,變為小雞生產中的必然組成部分,使它們獲得盡可能多的印象和記憶,以防以后出現陌生事物而驚恐,造成啄斗惡習。
盡量避免和減緩對群體優勢序列破壞,啄斗順序建立后,不要放入新個體,更不要將不同群雛雞合并。
三、斷喙是防止啄癖的最有效辦法。
1、斷喙方法:斷喙多在7-10日齡進行,10-14日齡檢查一次,長了再補一次。
斷喙呆用繼喙器,也可用電烙鐵代替,原理都是通過高溫金屬片把喙尖切(烙)下。繼喙時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均勻鼻孔前部分,并在刀片上灼燙2-3秒,以防止流血。
2、注意事項:斷喙后雞喙應上短下長方合格,切勿切斷舌頭,這樣既不妨礙吃料,又能防止啄癖。
應選擇在涼爽的天氣或清晨進行,與接種疫苗和其它管理措施分開實施,以免應激累加。種用小公雞不斷喙或只去喙尖,以免影響配種。
斷喙后代以充足清潔飲水,適當加些VD,飼料應更厚,便于采食,以防吃料碰破傷面,料槽角的飼料啄食困難,易發霉,應注意收拾料槽角的剩料。
斷喙時雞的刺激較大,生長發育一時受到影響,如限飼時應臨時停止限飼1-2周;日糧蛋白質太低時(<15%),應臨時增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