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彈涂魚(Boleophtalmuspectinirostris)隸屬鱸形目彈涂魚屬,俗稱跳跳魚、花跳魚等,是沿岸暖水廣溫廣鹽魚類,生活于河口地區或沿岸灘涂,穴居于底質為軟泥的潮間帶,主食底棲硅藻,兼食藍藻和灘涂中的有機碎屑,具有食物鏈短,管理方便,魚病少,易于養成,活魚耐長途運輸,養殖成本低,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是一種前景良好的經濟魚類。
福鼎市大彈涂魚養殖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硤門畬族鄉4個村,109個養殖戶,面積已達到153公頃。養殖大彈涂魚是本村的最大支柱產業,也是經濟來源的主要途徑,現將在福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指導的硤門一口面積為1公頃的池塘養殖情況報告如下。
1 養殖方法
1.1 養殖池塘
養殖池塘呈長方形,面積1公頃,池堤高50cm,池底平坦,利于排水曬池,培養底棲硅藻,底質為軟粘土,四周無環溝和中央溝,以提高曬坪培養底棲硅藻的效率并方便成魚捕撈。養成池周圍交通方便,無污染源,有一定的淡水源。建排水閘門各一座,池塘四周加一道圍網以防大彈涂魚逃逸及敵害生物浸入,離池底約2m的高度架設網目為100m的尼龍網,以防鳥類捕食大彈涂魚。
放養前必須進行曬坪,施基肥,驅除敵害,雜魚等,然后注水培養底棲硅藻類。2004年5月,以400×10E-6濃度的生石灰和50×10E-6濃度的漂白粉(有效氯32%)對池塘進行消毒,清除敵害生物和致病菌。
1.2 培養底棲硅藻
清池消毒7d后排干池水連續曬坪,直至池底呈龜裂狀,然后均勻撒布米糖(50g/平方米)和活力丹(2×10E-6濃度,復合硅藻類營養劑),進水5~10cm,(60目篩絹網過濾)培養底棲硅藻,當池底表層形成一層黃褐色的藻床時開始投放魚苗。
1.3 苗種放養
苗種均采自硤門潮間帶灘涂的天然苗,苗種全長2.5~3.0cm,放養密度為6尾/平方米,一共投放60000尾,放苗時間為2004年6月下旬。
1.4 養殖管理
1.4.1 曬坪施肥 苗種放養后,大彈涂魚開始攝食池內的底棲硅藻。養殖約一個半月后,魚體長大至5cm以上,開始鉆孔,池內底棲硅藻類減少,此時應排水曬坪施肥。為了保持池內足夠的底棲硅藻供大彈涂魚攝食,養殖過程中應定期曬坪施肥培養底棲硅藻。曬坪施肥的頻率根據個體攝食量的大小、活動情況、水溫高低、氣候條件以及池內底棲硅藻數量的多少而定。苗種放養早期(2004年6~8月)攝食量少,一般每隔20d曬坪施肥1次,2004年9~11月和2005年4~6月,水溫適合大彈涂魚的生長,攝食量增加,每隔15d左右曬坪施肥1次,秋冬季(2004年12月~2005年1月)水溫低,大彈涂魚大部分時間棲息于洞穴內,每1~2個月曬坪施肥1次。
曬坪要選擇晴天,先將池水排干,施肥后曬坪3~5d,然后進水5~10cm(60目篩絹網過濾)培養底棲硅藻,除了撒布米糠和活力丹外,有時還投放低值的魚漿(0.075kg/平方米/次)
1.4.2 換水 養殖期間為了有效地培養底棲硅藻,養殖池水位一般保持在5~10cm,放苗早期少換水,夏季高溫時每5~7d換水1次,冬季一般每個月換水一次。換水通常結合曬坪施肥進行。
1.4.3 水溫和鹽度 養殖期間最高水溫為33.5℃,冬季最低水溫為11.8℃,池水鹽度控制在15‰~22‰。
1.4.4 日常檢查 每天上、下午各巡塘1次,主要觀察池內底棲硅藻數量的變化,大彈涂魚活動及攝食情況,測定水溫和鹽度,檢查池堤是否滲漏以及池周邊的圍網和池上方的防鳥網是否破損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1.5 收捕
捕獲方法主要采用罾網法和網籠法進行收捕,另外還采用張網法和竹籠誘捕法進行收捕。罾網法收捕是先排干池水,在進水閘門口處收置罾網,利用大彈涂魚的潮水習性,在漲潮時進水(或機灌進水),大彈涂魚集中于網上,即可起捕,一般一個潮水可起捕3~5次。網籠法是將一組網籠(共有16個網籠,外形似火車狀,俗名火車網)拉開,兩邊用竹竿固定在養殖池內,每組網籠的兩端扎緊,每個網籠有一個開口,大彈涂魚只能進不能出,可連續收捕23d。
2 養殖結果
2.1養殖結果
經過一年的養殖,2005年7月中旬開始收成,成活率達85%,體長最大達15cm,最小體長10cm,平均體長11.80cm,最大體重38g,最小體重12g,平均體重22.50g。
2.2 經濟效益
總產值172125元,總產量1147.5kg,平均單價150元/kg,總成本85000元,其中苗種35000元,池租20000元,工資10000元,其它20000元,共盈利87125元,投入產出比為1∶2。
3 小結
大彈涂魚食性為雜食性,主食底棲硅藻和泥土中的有機質,還兼食藍藻、原生動物、橈足類、線蟲和輪蟲等。底棲硅藻主要是舟形藻屬、菱形藻屬、布紋藻屬、圓篩藻和斜紋藻屬的種類。
養殖過程中未發現有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病害,大彈涂魚的敵害有:海鰱、鰻、服虎魚、小螃蟹等,蟹類還會在養殖池內和堤壩上打洞穴居破壞堤壩。
硤門這口養殖池塘與以往做法不同的是埕面沒有挖環溝和中央溝。不挖環溝和中央溝一方面可以擴大底棲硅藻的培養面積,增加大彈涂魚的餌料來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另一方面可以方便用網籠捕獲大彈涂魚。
大彈涂魚的產量高低取決于底棲硅藻的豐富,而養殖池中培養底棲硅藻常常受氣候等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陰雨天氣硅藻難以繁殖,因此池中硅藻的數量往往不能滿足大彈涂魚攝食的需要,這種情況影響了大彈涂魚的生長,也限制了養殖密度影響了產量。可見要提高大彈涂魚養殖的單位面積產量,就應解決適合大彈涂魚營養需求的人工配合飼料問題。
福鼎市大彈涂魚養殖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硤門畬族鄉4個村,109個養殖戶,面積已達到153公頃。養殖大彈涂魚是本村的最大支柱產業,也是經濟來源的主要途徑,現將在福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指導的硤門一口面積為1公頃的池塘養殖情況報告如下。
1 養殖方法
1.1 養殖池塘
養殖池塘呈長方形,面積1公頃,池堤高50cm,池底平坦,利于排水曬池,培養底棲硅藻,底質為軟粘土,四周無環溝和中央溝,以提高曬坪培養底棲硅藻的效率并方便成魚捕撈。養成池周圍交通方便,無污染源,有一定的淡水源。建排水閘門各一座,池塘四周加一道圍網以防大彈涂魚逃逸及敵害生物浸入,離池底約2m的高度架設網目為100m的尼龍網,以防鳥類捕食大彈涂魚。
放養前必須進行曬坪,施基肥,驅除敵害,雜魚等,然后注水培養底棲硅藻類。2004年5月,以400×10E-6濃度的生石灰和50×10E-6濃度的漂白粉(有效氯32%)對池塘進行消毒,清除敵害生物和致病菌。
1.2 培養底棲硅藻
清池消毒7d后排干池水連續曬坪,直至池底呈龜裂狀,然后均勻撒布米糖(50g/平方米)和活力丹(2×10E-6濃度,復合硅藻類營養劑),進水5~10cm,(60目篩絹網過濾)培養底棲硅藻,當池底表層形成一層黃褐色的藻床時開始投放魚苗。
1.3 苗種放養
苗種均采自硤門潮間帶灘涂的天然苗,苗種全長2.5~3.0cm,放養密度為6尾/平方米,一共投放60000尾,放苗時間為2004年6月下旬。
1.4 養殖管理
1.4.1 曬坪施肥 苗種放養后,大彈涂魚開始攝食池內的底棲硅藻。養殖約一個半月后,魚體長大至5cm以上,開始鉆孔,池內底棲硅藻類減少,此時應排水曬坪施肥。為了保持池內足夠的底棲硅藻供大彈涂魚攝食,養殖過程中應定期曬坪施肥培養底棲硅藻。曬坪施肥的頻率根據個體攝食量的大小、活動情況、水溫高低、氣候條件以及池內底棲硅藻數量的多少而定。苗種放養早期(2004年6~8月)攝食量少,一般每隔20d曬坪施肥1次,2004年9~11月和2005年4~6月,水溫適合大彈涂魚的生長,攝食量增加,每隔15d左右曬坪施肥1次,秋冬季(2004年12月~2005年1月)水溫低,大彈涂魚大部分時間棲息于洞穴內,每1~2個月曬坪施肥1次。
曬坪要選擇晴天,先將池水排干,施肥后曬坪3~5d,然后進水5~10cm(60目篩絹網過濾)培養底棲硅藻,除了撒布米糠和活力丹外,有時還投放低值的魚漿(0.075kg/平方米/次)
1.4.2 換水 養殖期間為了有效地培養底棲硅藻,養殖池水位一般保持在5~10cm,放苗早期少換水,夏季高溫時每5~7d換水1次,冬季一般每個月換水一次。換水通常結合曬坪施肥進行。
1.4.3 水溫和鹽度 養殖期間最高水溫為33.5℃,冬季最低水溫為11.8℃,池水鹽度控制在15‰~22‰。
1.4.4 日常檢查 每天上、下午各巡塘1次,主要觀察池內底棲硅藻數量的變化,大彈涂魚活動及攝食情況,測定水溫和鹽度,檢查池堤是否滲漏以及池周邊的圍網和池上方的防鳥網是否破損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1.5 收捕
捕獲方法主要采用罾網法和網籠法進行收捕,另外還采用張網法和竹籠誘捕法進行收捕。罾網法收捕是先排干池水,在進水閘門口處收置罾網,利用大彈涂魚的潮水習性,在漲潮時進水(或機灌進水),大彈涂魚集中于網上,即可起捕,一般一個潮水可起捕3~5次。網籠法是將一組網籠(共有16個網籠,外形似火車狀,俗名火車網)拉開,兩邊用竹竿固定在養殖池內,每組網籠的兩端扎緊,每個網籠有一個開口,大彈涂魚只能進不能出,可連續收捕23d。
2 養殖結果
2.1養殖結果
經過一年的養殖,2005年7月中旬開始收成,成活率達85%,體長最大達15cm,最小體長10cm,平均體長11.80cm,最大體重38g,最小體重12g,平均體重22.50g。
2.2 經濟效益
總產值172125元,總產量1147.5kg,平均單價150元/kg,總成本85000元,其中苗種35000元,池租20000元,工資10000元,其它20000元,共盈利87125元,投入產出比為1∶2。
3 小結
大彈涂魚食性為雜食性,主食底棲硅藻和泥土中的有機質,還兼食藍藻、原生動物、橈足類、線蟲和輪蟲等。底棲硅藻主要是舟形藻屬、菱形藻屬、布紋藻屬、圓篩藻和斜紋藻屬的種類。
養殖過程中未發現有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病害,大彈涂魚的敵害有:海鰱、鰻、服虎魚、小螃蟹等,蟹類還會在養殖池內和堤壩上打洞穴居破壞堤壩。
硤門這口養殖池塘與以往做法不同的是埕面沒有挖環溝和中央溝。不挖環溝和中央溝一方面可以擴大底棲硅藻的培養面積,增加大彈涂魚的餌料來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另一方面可以方便用網籠捕獲大彈涂魚。
大彈涂魚的產量高低取決于底棲硅藻的豐富,而養殖池中培養底棲硅藻常常受氣候等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陰雨天氣硅藻難以繁殖,因此池中硅藻的數量往往不能滿足大彈涂魚攝食的需要,這種情況影響了大彈涂魚的生長,也限制了養殖密度影響了產量。可見要提高大彈涂魚養殖的單位面積產量,就應解決適合大彈涂魚營養需求的人工配合飼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