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上旬,西峽縣某雉雞場飼養的美國七彩雉雞4000只,10日齡時雞群中出現跛行,1周內病情不斷加重,發病率為35%,死亡率達12%。自行添加速溶多維、復合維生素B,并用抗菌藥物治療均無效,改換飼料及調整飼料中鈣磷比例,病情無明顯改善,后經化驗檢測,確診為病毒性關節炎,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表現
病雞初期精神尚可,食欲一般。后期消瘦,羽毛粗亂,精神沉郁,跛行,用膝蓋著地而不愿走動;有的關節腫脹、變硬;有的病雞跗關節以下屈曲變形,脛骨變粗;有的病雞脖腸肌腱斷裂。
2 剖檢變化
跗關節上方腫脹,趾屈肌腱鞘水腫,跗關節含有淡黃色或血樣滲出物,跗關節內滑膜有出血點。慢性的腱鞘硬化、粘連,關節軟骨糜爛,內臟無明顯眼觀變化。
3 實驗室檢驗
3.1 細菌學檢查 取病雞關節液涂片,經革藍氏染色鏡檢,未檢出細菌。
無苗采集病雞關節液接種于普通瓊脂、肉湯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培養48小時,未見細菌生長。
3.2 瓊擴試驗 用病毒性關節炎標準抗原,陽性血清,待檢血清作瓊脂擴散試驗,室溫下作用36小時后,標準抗原與陽性血清、待檢血清孔之間均出現明顯的沉淀線。
3.3 熒光抗體檢查 將病雞的腿鞘、跗關節制成冰凍切片,加熒光抗體置37℃中作用30分鐘后,放入盛有磷酸鹽緩沖液的玻璃缸中洗10分鐘,用蒸餾水沖洗多余的熒光抗體,滴加甘油,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在被檢標本中檢出亮綠色團塊狀的抗原。
4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剖檢變化及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雉雞病毒性關節炎病。
5 處理措施及防治
5.1 將病雞全部清除、淘汰,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所用場地、用具,用0.5%有機碘液及3%氫氧化鈉液進行徹底消毒。
5.2 對未出現癥狀假定健康的雉雞,緊急接種病毒性關節炎疫苗,劑量加倍,并限制場地飼養,做好隔離防護,同群的2300余只控制了發病和死亡。
5.3 發病終止時,雞舍全部空出徹底消毒,消毒后空置2個月后再進新雞。
5.4 對新進場的雉雞接種病毒性關節炎疫苗,以提高主動免疫力。
5.5 加強種雞管理,建議種雞場必須進行注射免疫,以抵抗早期感染。
1 臨床表現
病雞初期精神尚可,食欲一般。后期消瘦,羽毛粗亂,精神沉郁,跛行,用膝蓋著地而不愿走動;有的關節腫脹、變硬;有的病雞跗關節以下屈曲變形,脛骨變粗;有的病雞脖腸肌腱斷裂。
2 剖檢變化
跗關節上方腫脹,趾屈肌腱鞘水腫,跗關節含有淡黃色或血樣滲出物,跗關節內滑膜有出血點。慢性的腱鞘硬化、粘連,關節軟骨糜爛,內臟無明顯眼觀變化。
3 實驗室檢驗
3.1 細菌學檢查 取病雞關節液涂片,經革藍氏染色鏡檢,未檢出細菌。
無苗采集病雞關節液接種于普通瓊脂、肉湯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培養48小時,未見細菌生長。
3.2 瓊擴試驗 用病毒性關節炎標準抗原,陽性血清,待檢血清作瓊脂擴散試驗,室溫下作用36小時后,標準抗原與陽性血清、待檢血清孔之間均出現明顯的沉淀線。
3.3 熒光抗體檢查 將病雞的腿鞘、跗關節制成冰凍切片,加熒光抗體置37℃中作用30分鐘后,放入盛有磷酸鹽緩沖液的玻璃缸中洗10分鐘,用蒸餾水沖洗多余的熒光抗體,滴加甘油,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在被檢標本中檢出亮綠色團塊狀的抗原。
4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剖檢變化及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雉雞病毒性關節炎病。
5 處理措施及防治
5.1 將病雞全部清除、淘汰,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所用場地、用具,用0.5%有機碘液及3%氫氧化鈉液進行徹底消毒。
5.2 對未出現癥狀假定健康的雉雞,緊急接種病毒性關節炎疫苗,劑量加倍,并限制場地飼養,做好隔離防護,同群的2300余只控制了發病和死亡。
5.3 發病終止時,雞舍全部空出徹底消毒,消毒后空置2個月后再進新雞。
5.4 對新進場的雉雞接種病毒性關節炎疫苗,以提高主動免疫力。
5.5 加強種雞管理,建議種雞場必須進行注射免疫,以抵抗早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