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又名定風草,為蘭科植物,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以塊莖入藥,有益氣鎮痙、平肝息風、定驚祛濕的作用。可治頭昏目眩、肢體麻木、癲癇、小兒驚風、高血壓病、耳源性眩暈等癥。天麻主產貴州,云南、四川、廣西亦產。廣東粵北、粵西北尚有試種。
一、生態特性
1、天麻生長與蜜環菌的關系天麻是一種無根無綠色葉片的奇特植物,其塊莖常年潛入土中,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由于本身沒有直接接收土壤營養和制造營養的器官,它主要依靠一種叫做“蜜環菌”的野生真菌來供給營養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及繁衍后代。故培養蜜環菌是栽培天麻的首要工作。
2、蜜環菌的生長特性蜜環菌是白磨科蜜環菌屬的一種腐生真菌。在高山樹林里,初腐朽的樹樁、樹根和倒土樹干與枝椏上,常有野生蜜環菌生長,尤其在溪溝兩旁濕潤處最多,所以凡有野生天麻生長的地方都有野生蜜環菌。蜜環菌最喜歡生長在ph5?5―6的微酸性土壤地帶。蜜環菌的發育階段可分為菌絲體及子實體兩部分。
3、天麻的生長環境野生天麻多生長在夏季冷涼,海拔1000―1800米,年降雨量在1400―16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80%―90%,土壤濕度50%―70%,氣溫不超過25℃的涼爽環境。生產實踐證明,人工栽種天麻,一般在海拔800―1800米的地區均可進行,但以海拔1100―1600米的地帶較合適。如果能做到人工控制土壤溫度與濕度,在海拔較低的平壩地區及室內同樣可栽種天麻,在地下室和防空洞內也可栽培。天麻喜生長在疏松、腐殖質較多、透氣性好的微酸性土壤中。在粘土(如濕黃泥地)中生長不良。
二、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根據天麻性喜涼爽的特性,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一般溫度低、濕度大,宜選用無蔭蔽的陽山坡;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區,一般溫度較高而干燥,尤其在夏秋季常出現連續高溫干旱現象,宜選陰坡或半陰坡林間;在海拔1100―1600米間的地區,其溫濕度常介于高山區與低山區之間,根據當地氣候情況,宜選半陰半陽的疏林山坡。天麻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但以沙礫土和沙質壤土,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為宜。天麻對土壤濕度要求較大,一般常年要保持50%以上的濕度,但過于潮濕的澇積水地,也不利于其生長。對于整地要求,只要砍掉地上過密的雜樹、竹林或搬掉大塊石頭,把土石渣、雜草清除干凈,就可直接挖穴或開溝栽種。
2、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和塊莖繁殖。當前生產上多采用塊莖繁殖為主。但無論用種子繁殖還是塊莖繁殖,根據天麻必須與蜜環菌共生才能獲取菌體營養得以繁殖生長的特性,所以栽培天麻首先應在木材(木棒)上培養好蜜環菌,即培養菌材,然后再栽培。
(1)培養菌材菌材,指長有蜜環菌索的木材。①準備菌種菌種來源可從幾方面考慮:一是采集天然野生菌種;二是采用已經伴栽過天麻的有效舊菌材;三是室外培養新菌種;四是室內培養純菌材。 ②選擇木材能生長蜜環菌的樹種很多,一般多用闊葉林樹種。根據各地的經驗,常用的樹種有:槲櫟、栓皮櫟、板栗、青杠胡桃、楓楊、冬瓜楊、法桐、野櫻桃、花楸樹等樹木。 ③培養時期在室外培養于3―8月均可。通常以3―4月樹干開始生長之前較好。6―8月培養菌材,土溫高,蜜環菌長得快,可相對縮短培育時間,保持菌材充足的養分,但要注意避免雜菌感染。9月以后氣溫下降,蜜環菌生長緩慢,當年不能使用,不宜進行。若條件適宜四季培育菌材,可于天麻栽種前2―4月開始培育。 ④菌材培育的方式培養菌材的方法有堆培、窯培和固定菌材培養等方法,相對后者而言,前兩種方法亦叫活動菌材培法。所培養的菌材在栽天麻時可隨用隨取。 堆培法:選擇臨近栽培天麻的場所,把已準備好的段木新材一根挨一根地鋪一層在地上,菌材堆的寬度為60厘米左右。第一層鋪好后,在其上灑淋清水,并把已培養好無雜菌的種材均勻地鋪一層,如菌種不夠,可每隔兩根段木間放進1―2塊小段種材,并撒少量枯枝落葉或稻殼碎末作填充物,然后再鋪第二層段木加種材與填充物,如此重復一層層地依次堆積,可鋪放5―6層,堆培至60厘米高左右即可。 窯培法:可在林間空曠地或其它裸地挖土作窯,其大小根據地勢和培養菌材的數量而定,一般一窯培150―200根為合適,不宜過多。
(2)栽種天麻 ①無性繁殖栽培法用天麻的塊莖來作繁殖材料的種植方法稱為無性栽培法。 ②活動菌材加新材伴栽法根據栽種場地具體情況挖窯,窯寬比菌材長度寬6―8厘米,窯長不定,以能放菌材5―20根為宜;窯深因地制宜,窯底挖松6―10厘米,整成斜坡形,然后可鋪放菌材及栽種天麻。 ③有性繁殖法用種子來作繁殖材料的種植方法稱為有性繁殖栽培法。用種子繁殖生成的白頭麻和米麻作種麻,生命力強,不易退化,而且繁殖系數大,是栽培天麻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生態特性
1、天麻生長與蜜環菌的關系天麻是一種無根無綠色葉片的奇特植物,其塊莖常年潛入土中,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由于本身沒有直接接收土壤營養和制造營養的器官,它主要依靠一種叫做“蜜環菌”的野生真菌來供給營養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及繁衍后代。故培養蜜環菌是栽培天麻的首要工作。
2、蜜環菌的生長特性蜜環菌是白磨科蜜環菌屬的一種腐生真菌。在高山樹林里,初腐朽的樹樁、樹根和倒土樹干與枝椏上,常有野生蜜環菌生長,尤其在溪溝兩旁濕潤處最多,所以凡有野生天麻生長的地方都有野生蜜環菌。蜜環菌最喜歡生長在ph5?5―6的微酸性土壤地帶。蜜環菌的發育階段可分為菌絲體及子實體兩部分。
3、天麻的生長環境野生天麻多生長在夏季冷涼,海拔1000―1800米,年降雨量在1400―16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80%―90%,土壤濕度50%―70%,氣溫不超過25℃的涼爽環境。生產實踐證明,人工栽種天麻,一般在海拔800―1800米的地區均可進行,但以海拔1100―1600米的地帶較合適。如果能做到人工控制土壤溫度與濕度,在海拔較低的平壩地區及室內同樣可栽種天麻,在地下室和防空洞內也可栽培。天麻喜生長在疏松、腐殖質較多、透氣性好的微酸性土壤中。在粘土(如濕黃泥地)中生長不良。
二、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根據天麻性喜涼爽的特性,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一般溫度低、濕度大,宜選用無蔭蔽的陽山坡;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區,一般溫度較高而干燥,尤其在夏秋季常出現連續高溫干旱現象,宜選陰坡或半陰坡林間;在海拔1100―1600米間的地區,其溫濕度常介于高山區與低山區之間,根據當地氣候情況,宜選半陰半陽的疏林山坡。天麻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但以沙礫土和沙質壤土,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為宜。天麻對土壤濕度要求較大,一般常年要保持50%以上的濕度,但過于潮濕的澇積水地,也不利于其生長。對于整地要求,只要砍掉地上過密的雜樹、竹林或搬掉大塊石頭,把土石渣、雜草清除干凈,就可直接挖穴或開溝栽種。
2、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和塊莖繁殖。當前生產上多采用塊莖繁殖為主。但無論用種子繁殖還是塊莖繁殖,根據天麻必須與蜜環菌共生才能獲取菌體營養得以繁殖生長的特性,所以栽培天麻首先應在木材(木棒)上培養好蜜環菌,即培養菌材,然后再栽培。
(1)培養菌材菌材,指長有蜜環菌索的木材。①準備菌種菌種來源可從幾方面考慮:一是采集天然野生菌種;二是采用已經伴栽過天麻的有效舊菌材;三是室外培養新菌種;四是室內培養純菌材。 ②選擇木材能生長蜜環菌的樹種很多,一般多用闊葉林樹種。根據各地的經驗,常用的樹種有:槲櫟、栓皮櫟、板栗、青杠胡桃、楓楊、冬瓜楊、法桐、野櫻桃、花楸樹等樹木。 ③培養時期在室外培養于3―8月均可。通常以3―4月樹干開始生長之前較好。6―8月培養菌材,土溫高,蜜環菌長得快,可相對縮短培育時間,保持菌材充足的養分,但要注意避免雜菌感染。9月以后氣溫下降,蜜環菌生長緩慢,當年不能使用,不宜進行。若條件適宜四季培育菌材,可于天麻栽種前2―4月開始培育。 ④菌材培育的方式培養菌材的方法有堆培、窯培和固定菌材培養等方法,相對后者而言,前兩種方法亦叫活動菌材培法。所培養的菌材在栽天麻時可隨用隨取。 堆培法:選擇臨近栽培天麻的場所,把已準備好的段木新材一根挨一根地鋪一層在地上,菌材堆的寬度為60厘米左右。第一層鋪好后,在其上灑淋清水,并把已培養好無雜菌的種材均勻地鋪一層,如菌種不夠,可每隔兩根段木間放進1―2塊小段種材,并撒少量枯枝落葉或稻殼碎末作填充物,然后再鋪第二層段木加種材與填充物,如此重復一層層地依次堆積,可鋪放5―6層,堆培至60厘米高左右即可。 窯培法:可在林間空曠地或其它裸地挖土作窯,其大小根據地勢和培養菌材的數量而定,一般一窯培150―200根為合適,不宜過多。
(2)栽種天麻 ①無性繁殖栽培法用天麻的塊莖來作繁殖材料的種植方法稱為無性栽培法。 ②活動菌材加新材伴栽法根據栽種場地具體情況挖窯,窯寬比菌材長度寬6―8厘米,窯長不定,以能放菌材5―20根為宜;窯深因地制宜,窯底挖松6―10厘米,整成斜坡形,然后可鋪放菌材及栽種天麻。 ③有性繁殖法用種子來作繁殖材料的種植方法稱為有性繁殖栽培法。用種子繁殖生成的白頭麻和米麻作種麻,生命力強,不易退化,而且繁殖系數大,是栽培天麻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