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大彈涂魚的苗種繁育

       日期:2015-09-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4    
      迄今,大彈涂魚養殖的苗種大多還是依靠從自然海區采捕獲取,隨著各地養殖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苗種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這就迫切需要通過人工繁育來加以解決,也是現在和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大彈涂魚養殖能否持續健康穩步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大彈涂魚的苗種繁育有二個趨向,即一個為土池(塘)半人工育苗,另一個為水泥池工廠化全人工培育。但就目前的水平和生產條件來看,后者工廠化全人工培育難度較高,至今還有一些關鍵性技術尚未被突破,相比下,前者土池半人工育苗(繁育)技術和生產條件較為成熟。所以這里僅介紹一個“大彈涂魚苗種池塘半人工繁育(也稱土池育苗)技術,供生產經營者參考。  
      ?? 
      (一)池塘建造  
      ?? 
      1、池塘底質:要求以軟泥質或軟泥沙質為宜。  
      ?? 
      2、池塘面積:以1~5畝均可,但比較小型的池塘便于操作及易日常管理。  
      ?? 
      3、池塘堤壩:高度應視塘內池與塘外池而異,塘內池高一般為0.5m以上,基部寬3m以上,頂部1m以上,堤頂內側四周需圍欄1m多高的安全裝置(也稱防逃防有害物設施),可選用20目篩絹網布拼制繞接成。以竹桿或木條作固定牢固柱。便于控制大彈涂魚逃逸和有害生物進入池內。  
      ?? 
      4、池塘溝道:可分為池邊溝和池灘溝兩部份組成。一般池邊溝應緊靠池堤四周開挖,溝的寬度與深度應略大于池灘溝,寬1.5m、深0.4~0.5m;灘面溝寬 1.0m、深0.3~0.35m,按每條溝間隔2.0m開挖,并要求形成溝溝相通,溝底必須向池塘排水口方向傾斜,以便于進排換水調節與收集魚苗方便。善后需將已劃分成數塊的坪(埕)面整平。  
      ?? 
      5、進排水口:進排水口可按池堤對角開設或中對中開設,但要力求調控管理操作方便,進水能進滿、排水能排干(不留死角)。并要求進排水口設置攔網、網眼80目以上,便于過濾水和防苗逃逸。  
      ?? 
      6、附產卵器:設置附產卵器可選擇陶瓷圓柱形管,通常陶瓷管的直徑在10cm,長度為50cm,以水平放置于自先挖好的池溝中,每隔2m放置1個,放置陶瓷管時要注意將光滑的一側向下,而粗糙的一側則朝上,以便于受精卵粘附上。  
      ?? 
      (二)清池與藻類培殖  
      ?? 
      1、池塘有害物清除:應在池塘建好后提前15~20天進行,這一工作,南方一般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帶水清池用藥量:如用生石灰灑施70~80kg/畝,漂白粉10~12kg,總之能夠殺滅光有害生物為度。  
      ?? 
      2、藻類培殖:待藥物清池一周后,先將池水排空排干。善后在坪面上撒施米糠,畝用量40~50kg,要注意撒施均勻,切不可堆積,撒施好再納入海水,保持池坪面水位5~10cm,使陽光照射時池坪池溝有足夠的受光度,便于促進水面及坪面有益藻類(浮游藻類與底棲硅藻)的培養與繁殖。若是新建造的大彈涂魚苗種繁育池塘,可施入經過發酵粉碎后的農家肥料(如雞、豬類粉與米糠粉)畝用量:雞豬糞粉40kg+米糠粉20kg、這樣配合施,可以增強肥效加快藻類的培養與繁殖,天氣晴朗光照充足,3~5天,水面及坪面的底棲硅藻就能很好繁殖起來。  
      ?? 
      (三)親魚選優與投放  
      ?? 
      1、親魚選優:親魚的質量好差與入池培養存活率、繁殖率等有關,所以在投放養前必須對親魚進行篩選,要選取魚體健壯富光澤無病變,眼球、胸鰭、背鰭、尾鰭完整無機械性損傷和魚鱗剝落皮膚發紅及吐血水等現象;活動、爬行、彈跳展鰭、翻滾能力強,靈敏度高,大小個體均稱、體表濕潤(雌魚體重24~26g、雄魚體重 20~22g)的大彈涂魚作親魚為佳。  
      ?? 
      2、投放時間:根據各地的氣候環境不同有所異,一般繁殖期為4~9月,東南部(浙江南部)沿海自然海區大彈涂魚的繁殖期是6-8月,繁殖盛期為7-8月。池塘養殖大彈涂的繁殖期為8月上中旬,比自然海區灘涂生活的大彈涂魚要退遲繁殖期,因此,親魚的投放養時間則以5月中、下旬為佳。  
      ?? 
      3、雌雄配比:因為大彈涂魚的生理特征,繁殖期具雌雄成對進行,所以其雌、雄性配比以1:1為適。  
      ?? 
      4、投放密度:大彈涂魚親魚的投放養培育密度不能高也不宜低,一般以每平方2~3尾為妥。 
      ?? 
      (四)親魚的培育管理  
      ?? 
      苗種土池繁育,當親魚入池后,必須及時轉上正常性培育管理。親魚攝食的飼料,主要靠池坪面上的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首次培養繁殖硅藻(餌料),從親魚入池開始,約經半個月的攝食后,池內硅藻數量將會大大減少(有剩無幾),此時則需要通過人工施肥“肥水肥涂”重新培養,其方法是,先排放池水干露坪面(保留溝中積水0.2~0.3m),進行曬坪(注意排水干露曬坪,必須關注當地氣象預報,如遇壞天氣陰雨,不能曬坪,以防坪面上的藻床被雨水沖掉),待曬數日出現坪面龜裂時,然后撒施米糠作追肥,畝用量20kg。撒施時既不能堆積在一處,也不能投撒到大彈涂魚親魚穴居的孔通道(洞)口上,一定要均勻。并做好適時進水,確保池坪水位5cm~10cm,有利于底棲硅藻繁殖;也可采取從帶水施灑尿素和過磷酸鈣作追肥,畝用量:尿素1.5kg+過磷酸鈣0.5kg。同樣能起到培養繁殖底棲硅藻的作用和良好效果。  
      ?? 
      除加強施肥培養池坪面底棲硅藻繁殖、豐富、穩定外,還需在基本保持池水水位不變的情況下,調節水微流動狀態,以促使大彈涂魚親魚的性腺正常健康發育成熟。  
      ?? 
      (五)親魚產卵與孵化  
      ?? 
      土池中的親魚約經過半個月~一個月的精心培養,性腺已陸續發育成熟,開始進入產卵期產卵。根據大彈涂魚親魚產卵、排精活動的特殊性,讓雌、雄配對在孔通道與底洞穴之間側邊道床(產卵室)中或人工設置的陶瓷管(產卵器)中排精、產卵。由于每尾親魚間的性腺發育成熟期有早遲,所以同一池塘內的親魚產卵時間可延續半個月以上。一般情況下,在整個產卵孵化期間不換水,只適量添加水,以保持水質清新,溶解氧豐富。在土池水溫24~28℃、鹽度20~25‰的正常情況下,受精卵約經過3~5天,便可陸續孵化出仔魚(幼魚苗)。  
      ?? 
      (六)魚苗種培育  
      ?? 
      剛孵化出來的仔魚體全長在0.25cm左右,具卵黃維持生命,5天后仔魚生長至體全長0.35~0.40 cm時,開始攝食微型浮游動物、微顆粒有機碎屑、擬鈴蟲、貝類擔輪幼體、酵母、有益細菌等。魚苗生長全長0.5cm左右時,能進行攝食輪蟲和小型撓足類幼體;魚苗從0.5cm生長至1.5cm階段,以食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動物性餌料如:輪蟲、撓足類幼體、豐年蟲(鹵蟲)無節幼體等;植物性餌料如:水中小型藻類及坪面底棲硅藻等。當魚苗生長到個體全長2.0cm左右時,已進入營鉆洞穴居生活,此時轉食底棲硅藻為主,兼食撓足類和涂泥中的有機碎屑。  
      ?? 
      繁育初期,魚苗除攝食池塘水中的浮游生物外,宜人工投喂適量豆漿作輔助餌料,日可投喂1~2次,達到補充池塘培育大彈涂魚苗主食天然餌料生物的不足。  
      ?? 
      在整個土池魚苗種培育過程中,一般前期不換水,只適量添加水,待池坪面水位深超過0.3m時,開始小量換水,換水前必須做好進排水口的攔護網設施工作,以防池(塘)內排水魚苗外逃和納(進)水時有害生物進入危害。中、后期的添換水要力求根據本池塘水質、底泥質變化情況靈活掌握進行,池坪(灘)面的水位深適宜控制在0.3m以下。  
      ?? 
      魚苗培育期間,每月應施追肥2~3次,以增強促進池坪面底棲硅藻和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確保親魚與魚苗攝食生物餌料的需求。注意,每次施追肥后的3天內不能換水。每次施追肥的用量:尿素為1.5kg/畝和過磷酸鈣0.5kg/畝,如用米糠作追肥,需要10kg/畝。  
      ?? 
      大彈涂魚苗種池塘(土池)繁育,除上述各項工作環節認真抓住不放松外,還必須加強日常管理,要注意經常對親魚健康及性腺發育情況進行觀察,一旦發現病魚及有害物,要及時撈除掉。要經常檢查魚苗培育密度、觀察魚苗的活動、攝食與生長情況,觀察池水中浮游生物及底棲硅藻生長繁殖狀況和數量多少(增、減)變化,適時調節。如發現池水中及池坪面餌料生物不足,難以確保魚苗正常生長攝食,要及時地加施追肥,以保持肥水餌料生物的再生繁殖或人工適量投喂豆漿、蛋黃、蝦片、輪蟲、鹵蟲、撓足類等。  

      一般孵化出來的仔苗,經過2個月左右的精心培育管理,魚苗生長至體全長1.5cm以上時,即可出池轉入成魚塘(池)進行養殖,也可從原池繼續培育大苗(若原池培育密度偏高,可分池進行)。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